夏邑縣農業農村局 孟慶勛 孫鶴 張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質需求愈加豐富,人們的飲食觀念從過去吃飽向吃得營養、健康、安全轉變,綠色營養的農產品也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硒是人們健康生長所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也是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人體缺硒易引發包括肝病、骨關節病、癌癥、白內障、心肌炎等多種疾病,但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普遍存在硒攝入量不足和對硒重視不夠的現象。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如果借助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將硒元素添加到正在生長的小麥籽粒中,將是人體補硒較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另外,無公害富硒小麥的生產發展,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農民增收也有重要意義。無公害富硒小麥生產過程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小麥生產中任何一個環節管理不當均會對小麥的硒含量、品質和產量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經濟效益。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無公害富硒小麥精播栽培技術,從五個方面詳細闡述各個栽培環節的管理要點和技術難點,以期為無公害富硒小麥精播優質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指導。
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質量和環境質量要符合國家規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產地環境標準,選擇遠離工廠等有污染源的地塊。小麥種植的田塊為打破犁底層,整地多采取1 年深耕、2 年旋耕的輪耕方式。結合整地,每667 m2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5-15)75 kg、有機肥80 kg。深耕后耙平,做到上虛下實,沒有大的土坷垃,有利于小麥播種均勻。
小麥播種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選擇適宜在本地區種植的優質、抗病、高產、穩產等特性的品種。經過多年推廣種植,適宜在豫東地區種植的小麥新品種主要有商麥156、商麥167、商麥186 等。
河南省豫東地區小麥適宜播種期一般在10 月7 日—17 日。小麥播種每667 m2用種量7.8~8.2 kg,播種時間每推遲1 d,播種量增加0.25 kg。播種可采用精確定量的播種方法,注意播種深度,播種過深不易萌發出苗,播種過淺易出現掉根現象,適宜的播種深度為3~4 cm。
小麥生長前期田間管理是指從播種后至返青期這一階段的管理。小麥播種后4~7 d 陸續發芽出土,此時期的管理要點是及時檢查出苗情況,發現斷壟、缺苗、少苗的情況要及時補種。補種時可局部少量澆水,促進種子提早發芽。11 月中下旬,此時麥田雜草草齡較小、耐藥性差,而麥田尚未封壟對雜草遮蓋較少,更利于化學藥劑除草,可進行冬前化學除草。另外,麥苗越冬前根據土壤墑情,可澆1 次越冬水,既可以增加土壤墑情,又可以增加根系與土壤的接觸面積,促進分蘗,防止麥苗缺水發黃和掉根死亡。越冬水灌溉的時間一般為從立冬后日平均氣溫7 ℃左右時開始,至小雪節氣后日平均氣溫4 ℃左右時結束。麥苗進入返青期之后的管理重點是促進麥苗提早返青、培育壯苗,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水。高肥力田塊則要根據麥苗長勢合理控旺。
小麥生長中期田間管理是指從小麥返青起身期至孕穗期階段的管理。此時期的管理重點是肥水施用合理,促進小麥拔節生長,保花增粒,提高結實率。中低產田塊,每667 m2追施尿素20 kg;而生長過旺的高肥力田塊,可噴施矮壯素等藥劑進行控旺。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對水分需求最為敏感的時期,是小麥孕穗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要加強土壤墑情管理,為孕穗提供充足的水分需求,提高結實率。
小麥生長后期田間管理是指從孕穗灌漿期至成熟期這一階段的管理,此時期是小麥籽粒灌漿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小麥產量的重要時期,也是進行外源補硒的重要節點。
1.肥水管理。小麥孕穗灌漿期對水分的需求量占整個生育期的1/3 以上,此期肥水充足是小麥增加粒質量的關鍵,可隨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7 kg,或者用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肥,延遲葉片衰老,延長干物質積累時間。
2.外源補硒。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每667 m2分別用富硒符合增效劑120 mL,兌水15 kg,進行葉面噴霧。對小麥進行外源補硒時要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9:00—10:00 和16:00—17:00 進行葉面噴施為宜。如遇陰雨天氣,應在后期進行補噴。
小麥收獲過早干物質積累不足致使產量下降,收獲過晚籽粒易脫落降低產量,籽粒呼吸加重降低品質,影響下茬作物的播種時間,因此適時收獲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又一關鍵環節。小麥蠟熟期,莖稈、葉片與穗部均已變黃,麥穗顆粒飽滿,籽粒晶瑩發亮,胚乳變硬,品質較好,千粒質量較高,此時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