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肖 魏平軍
【摘要】任務驅動法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種以具體任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的新型教學方法。將任務驅動法應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能開發學生智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其提升核心素養。總結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價值,指出教師可以通過依據教學目標、構建真實情境、布置合作任務、開展分享活動、完善總結反饋等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旨在以任務為驅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高中物理;策略
作者簡介:陳軍肖(1976—),女,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中學。
魏平軍(1980—),男,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中學。
任務驅動法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共同的任務開展學習活動。應用這一方法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幫助學生以任務的完成情況檢驗學習效果和總結學習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會主動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在現階段高中物理課堂中,部分學生存在過度依賴教師、缺乏自主思考意識、學習動機不足等現象。而采用任務驅動法能避免這些現象的產生,也能幫助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因此,廣大教師需要充分關注任務驅動法的實用性,結合學科特色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為充分發揮任務驅動法的作用,筆者對任務驅動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價值進行深度分析,具體如下。
學生學習興趣是影響當前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主人公的角色,并未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如果能高效地采用任務驅動法組織教學活動,就有利于讓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具有思考價值、意義的問題開展自主探究與集中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獨立思考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在任務開展的過程中增強學習能力,幫助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完成任務后,學生能逐步挖掘知識的本質內涵,習得物理知識與技能,這對他們后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課堂中,部分教師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知識講授,導致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這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也不利于教師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如果能應用任務驅動法組織教學活動,根據教學主題為學生設置符合其發展特點的任務,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任務,并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幫助,以良性的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找到任務開展的思路、方法,那么就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整體質量,同時還能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促使學生在觀察和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與假設,初步形成科學探究意識。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缺乏創新的動力,一味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這不僅會使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還容易使教師產生惰性,給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教師如果能深度分析教材內容,再研究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據此完成任務的設計,采用任務驅動法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在長期實踐中,將激發教學、創新的動力,并且能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積累經驗,提升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切實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在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
通過以上總結可知,采用任務驅動法能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對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具有積極作用。以任務為主線有利于解決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現存問題。因此,廣大教師應積極探索優化教學的路徑,保障任務驅動法的順利實施,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感受物理的魅力,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發展自身核心素養。
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性運用任務驅動法的策略
任務的設計是運用任務驅動法實施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不能盲目地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直接給學生布置任務,而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任務可行性,再布置優化后的任務,這樣才能順利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通過實踐鞏固理論知識。下面,筆者將結合案例提出具體的實踐方法,期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一)依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任務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本課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找到任務驅動法的應用方向,這樣才能保障任務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通過達成目標來增強情感體驗[2]。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本課重點知識,再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任務,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任務開展的過程當中。
以人教版必修 第二冊“機械能守恒定律”一章為例,本章內容主要涉及追尋守恒量、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機械能守恒定律等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對教學目標進行梳理:1.讓學生了解機械能的概念并分析動能與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問題,學會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適用條件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2.讓學生從物理現象中找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掌握運用能量轉化的知識解釋物理現象的基本方法;3.讓學生樹立守恒思想,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基于上述目標,教師需要以深化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為核心,指導學生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前提條件“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分析滿足這一條件的情況,然后進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驗證。之后,教師可以將此部分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來設計任務,讓學生分別對“跳傘運動員帶著張開的降落傘在空中勻速下落”“拋出的標槍在空中運動”“拉著一個金屬塊,使其沿著光滑的斜面勻速上升”這三個過程中的機械能進行分析并做出合理解釋,由此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任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明確的方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目標要與任務緊密相連,且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防止較為困難的目標或任務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影響相關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結合任務安排,構建真實情境
任務驅動法主要是為了用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保障所設計的任務能夠起到驅動的作用,教師需要深度分析學生的基本特征,選擇采用情境創設等方式,建立生活與學科知識的聯系,借助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這樣,教師能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真實情境中得到激發,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價值,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3]。
以人教版必修 第三冊“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導入,向學生展示部分地區的公路上的巨型“風扇”的圖片,并為學生介紹將動能轉化成電能的風力發電技術,在吸引學生關注的同時引入本課重點內容“能源與社會發展”。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汽車和能源的相關知識,為學生展示汽車行駛時的功率分配比例圖,讓學生分析汽車做功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及能源消耗,以真實情境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后,教師可以引入以下任務,以宣揚環保理念:1.請你思考并回答“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能量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總量是保持不變的。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節約能源?”這一問題;2.請你從能量轉化和轉移的角度總結保護資源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現象,描述一些生活用品能量轉化的過程;3.請你與小組成員共同撰寫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倡議書,寫完后在班級中進行分享,總結任務成果。
以上任務需要學生對能量轉化的知識有深度的了解,并對能量守恒定律進行深度分析。結合這樣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任務安排開展教學,能順利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幫助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進一步形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布置合作任務,調動學習積極性
為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任務開展的過程,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關注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踐。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開展任務的主動性,還能幫助學生在合作中積累經驗,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 第一冊“單擺”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保障學生能順利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在本課教學中根據學生具體的課堂表現進行合理評價,并組建學習小組,為學生展示以下任務內容,旨在指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實踐:惠更斯在推導出單擺的周期公式后,用一個單擺測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們也可以采用同樣的辦法,測量所在地區的重力加速度數值。當擺角較小時,單擺做簡諧運動。根據其周期公式可得g=,如何才能測得重力加速度?在合作中,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交換意見,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小組成員提出可以借助單擺設計實驗。在具體實踐中,對于擺長(l)的測量,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部分學生認為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小球球心與懸掛點之間的距離;還有部分學生提出可以利用游標卡尺進行測量,算出小球的半徑后再測量懸掛點與小球上端的距離,求出兩者之和。根據對實驗的猜想與實踐,學生分別對擺長以及單擺做簡諧運動的周期(T)進行測量,將測量結果代入公式計算出了重力加速度。在開展合作時,針對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所事事的現象,小組長及時干預,適當引導其完成一些簡單任務,向其講解不同步驟的實驗方法,這有利于提升所有學生的參與意識,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在合作任務的驅動下獲得發展。
通過合作的方式實施任務驅動教學,能順利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同時,對于那些缺乏合作能力的學生,教師還需要在指導過程中勤于觀察,避免學生之間產生沖突,以此保障任務的順利進行。
(四)開展分享活動,展開集中討論
在任務完成后,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積累的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實踐方法。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能通過交流的方式及時認識到自己在實踐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取長補短,進一步提升情感體驗[4]。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通過分享的方式順利構建學習體系,完成對知識的內化。
以人教版必修 第一冊“牛頓第一定律”一課為例,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質量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容易改變。因此,為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教師設計實踐任務,指導學生結合任務主題進行分析。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反饋,分享自己的任務探究方法。比如:某學生提出可以利用小車為材料,將其放在桌子上,通過將滑輪與槽碼相連的方式,觀察小車在槽碼牽引下的運動;還有學生提出為完成本次任務,需要對物體的質量、物體所受的作用力和物體運動的加速度進行測量,其中,加速度可以根據公式a=(x為小車移動的位移,t為所用的時間)來計算。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通過測力計、用手直接給小車施加一個恒力是否可行,借此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指導學生分享任務探究經驗,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在成果展示中獲得啟迪。
(五)完善總結反饋,提高教學效益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教師在驅動學生完成任務后,只是簡單地針對學生的任務成果進行評價,而并未關注評價的重要性,導致學生難以深刻地認識任務的重要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基于學生任務完成的整體情況進行點評,落實因材施教,發揮評價應有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根據評價內容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以人教版必修 第二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一課的教學為例,結合本課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整理拋體運動、平拋運動的基本特點,并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的相關任務。在基礎教學活動結束后,多數學生均能結合所學知識展示自己的實踐成果。鑒于此,教師根據學生在任務設計、小組合作中的具體表現進行總結與分析,在贊揚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的同時,指出部分學生在撰寫實驗方案時存在馬虎、粗心等情況。之后,教師告訴學生,在探尋平拋運動規律的過程中需要知道分運動的位移及獲取速度隨時間變化的相關信息,并指導學生完善自己的任務設計。基于教師的評價,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修改,并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疑問,比如:怎樣能夠通過作圖得到小球做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和豎直位移?如何獲取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教師據此進一步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回顧與總結,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只有保障評價的科學性,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指導學生參與到評價當中,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反思,進而切實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法的應用,能解決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內驅力不足、學習興趣較低等問題,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為推進高中物理教育改革,教師需要利用好任務驅動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其實際訴求進行教學方案設計,保障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將不斷提高,廣大教師可以為祖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穌.基于任務驅動法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89):124-126.
[2]趙文山.基于任務驅動法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J].高考,2021(6):43-44.
[3]李建強,張琰.任務驅動模式在高中物理教育領域的踐行[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50(27):8-9.
[4]羅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