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貴斌 JI Guibin 史 雪 SHI Xue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系列鄉村建設政策的落地逐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而鄉村傳統民居作為鄉村居民生活的基礎保障,其改造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內容,在居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傳統民居多存在居住性能較差、功能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人居居住體驗與鄉村整體風貌[1]。農業農村工作特殊且重要,讓時代特性與居住習慣相融合,是鄉村傳統民居改造設計的關鍵。
國內外對鄉村傳統民居改造研究的側重各不相同。國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價值、經濟效益、技術價值等方面。如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一書中詳細記錄了美國傳統民居的特點與文化,以家庭模式和部落生活為切入點對美國傳統民居進行改造研究[2]。埃及建筑師哈桑·法賽在新巴里斯村的改造設計中選擇運用本土材料節省造價,并以當地傳統的拱券結構作為基礎,加入厚磚墻以實現被動降溫,追求以最低的經濟成本來提升當地傳統民居的居住舒適度[3]。印度建筑師柯里亞則探索出模數化設計的技術手段,滿足了當地傳統民居的加建需求,為傳統民居的改造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我國學者針對鄉村傳統民居改造的理論與技術運用展開一系列研究。如崔愷院士的“蔓藤城市”理論,他認為“村莊的道路就像是一條條枝干,村莊就像葉片,這些都是村莊發展應保留的建設肌理和文化意象[4]”。王竹教授在安吉景塢村民居改造中運用成套的低造價建造體系,成功打造綠色循環系統,改善了鄉村風貌。
國內外鄉村傳統民居研究主要圍繞地域融合和技術手段等進行探討,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時代性的設計。本文以時代背景與居住功能需求為切入點,探討鄉村傳統居民的改造,期待在新舊交疊的時代背景下,為傳統民居的改造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對“三農”問題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系統方案,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整體戰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農村地區的具體體現[5]。
傳統民居一般指在不同歷史時期,由當地匠人就地取材,依據地方傳統特色營建方式建造的民間居住建筑,具有數量多、分布廣、地域性強、傳承有序等特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在《關于開展傳統民居建筑技術初步調查的通知》(建辦村函〔2013〕740 號)中指出,傳統民居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傳承,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因各地氣候環境、地理因素、資源、文化等差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建筑形式[6]。因此,傳統民居的特征可總結為:①與環境相協調;②具備地域特色;③在傳統生產生活下產生并流傳;④運用地方材料和傳統工藝;⑤由工匠或普通人建造。以上可作為傳統民居的概念和判定標準。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地域民族文化濃厚,其蒙族文化獨樹一幟;地區自然景觀特質尤為明顯,擁有章古臺、烏蘭木圖山、大清溝、那木斯萊等著名邊塞風光,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阜新地區以煤炭產業興起,后因煤炭資源枯竭和開采成本的增加,逐漸走向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國務院推出經濟轉型試點戰略,阜新市成為全國首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也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市之一。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阜新縣)屬于阜新市轄縣,筆者以阜新縣富榮鎮富榮村為主要調研區域,開展傳統民居調研。富榮村東鄰同意村,西鄰上岳家荒,南部鄰陽高屯村,北部緊鄰東張家荒與西張家荒兩個村子(圖1)。
圖1 富榮村區位圖
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富榮村大部分傳統民居建造年代久遠,建筑老舊,只有少數較新的房屋保存相對完好。房屋以磚木結構為主,主要用于居住、儲存、養殖、商業經營等。居民以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部分居民外出務工,造成宅院空閑。阜新縣依靠有利的自然文化條件發展當地旅游,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條件逐漸改善,但傳統民居形式無法和變化的經濟產業形成良好對接。現存的傳統民居主要問題總結梳理如下。
(1)質量參差不齊。富榮村民居類型大致可分為傳統民居和自建房兩種:傳統民居建造年代較為久遠,大部分為磚木結構,不能承受長期的風雨侵蝕,安全隱患較大(圖2);而自建房多建造于改革開放之后,質量相對較好,多為磚混結構,并使用保溫性能較好的門窗,結構上更為安全,但戶型相對單一(圖3)。
圖2 當地傳統民居
圖3 當地自建民居
(2)室內功能矛盾。傳統民居的空間布置以滿足村民農業、生活的日常需求為主。調研了解到,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部分居民期望自家宅院擁有農家樂、民宿等新的商業功能。一些居民選擇將臥室和堂屋空間改為游客住宿的客房,但居住品質較差,同時存在流線混亂和餐飲功能缺失等方面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村民家庭成員的增加,原本的居住空間難以滿足如今家庭成員的需要,最直觀體現在房間數量不足、功能缺失等問題上,居民希望室內空間功能豐富化。
(3)能源利用率低。調研中發現,當地民居多采用燃燒采暖和煤炭供暖的方式,利用秸稈燃燒為火墻供熱,但由于房屋布局分散,圍護結構熱量損耗較大。此外,居民日常生火做飯、冬季采暖等又易引發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而居民中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居多,污染的空氣極易危害他們的健康。
整體性原則是指保證建筑整體與周圍環境風貌統一,以及建筑內外空間的整體協調。一方面對于傳統民居的改造設計要考慮地域文化、自然環境、色彩搭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保證設計元素的整體性,打造和諧美麗的鄉村特色風貌。
對民居建筑進行改造,必須要以保證建筑安全性為基礎。提高建筑安全性要以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環境安全為前提,同時改造的安全性也與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使用者等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建筑的改造安全是結構安全、規范落實、監督管理和設計素質保障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于民居建筑,應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為前提,衛生、安全、方便、舒適是住宅宜居的必要原則。衛生即居住環境衛生與環境健康衛生;安全分為人身防護安全和外部環境治安安全;方便指居住者居住的便利程度;舒適可分為物理因素和心理性因素,還包括物質因素和非物質的社會因素。根據住宅建設相關標準規范和鄉村經濟發展情況、家庭結構、居住習慣等因素重新規劃家庭成員的生活動線和室內功能,從而適應現代的生活習慣。
我國建筑營造一直遵循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傳統建筑更是處處顯露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傳統民居改造設計中依然遵循該原則,同時結合鄉村的整體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改造過程中融入環保的設計理念,鼓勵使用環保型建筑材料,充分利用當地氣候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損耗。
阜新縣傳統民居保留著傳統的布局和建筑風格,但由于建造年代較為久遠,部分建筑老化,影響了居住舒適度。在走訪調研后,筆者選擇富榮村2 處典型的民居進行分析與改造,案例民居位于村莊西北部,具體位置如圖4 所示。
圖4 案例民居區位圖
民居A 建設于1997 年,為一進院,建筑為磚木結構,維護較好,但構件有明顯損耗,主要建筑材料為紅磚、石材、水泥、木材、紅瓦。建筑內部空間昏暗雜亂,沒有很好的功能劃分。該民居內現居住一家四口,一對老夫婦與其兒子兒媳共同居住,因此,改造重點對內部功能、居住便捷和舒適度進行優化,同時對室內流線進行重新設計。
相比之下民居B 體量相對較小,建設于1989 年,為一進院,屬于土胚墻體—木構架混合承重結構,紅瓦坡屋頂,門窗采用當地傳統的木制格窗,院墻低矮,院內視線相對開闊(圖5)。該民居為一對年老的夫婦所住,由于傳統戶型限制,其內部空間相對局促,因此提升居住舒適度和健康度是改造的首要目標。
圖5 民居B 山墻及傳統木窗樣式
建筑風貌在村落的整體布局、建筑平立面、建筑構件和裝飾等方面都有體現,是環境氣候、文化特征和生產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是鄉村文化和環境的直接展現。在對傳統民居改造時應注重風貌要素的提取,并順應原有的村落形態。
經實地調研,將富榮村中常見的建筑材料和色彩進行統計,整理形成表1。表中磚、瓦、木材、石材等材料取自當地,其色彩、紋理也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和諧。改造中對本土材料多加運用,其他材料可根據效益原則加以使用,確保改造后的建筑風貌與鄉村風貌的和諧統一。
表1 色彩與材料統計
民居A 改造中,為避免改造后建筑與村落風貌沖突,多方考量下決定采用部分改造的方案,保留原宅基地形態和建筑高度,主要針對外立面進行改造。屋面使用青瓦替換原損耗嚴重的瓦片,外立面保留原特色花紋設計,并運用當地石材對山墻進行裝飾,原紅磚院墻也采用同樣的石材進行裝飾,改造前后效果如圖6 所示。
圖6 民居A 改造后效果圖
民居B 由于建造年代相對較久,老舊的土坯墻難以滿足節能保溫需求,因此拆除原土坯墻體,采用紅磚和混凝土砌筑外墻(圖7)。院落中使用紅磚、石材等本土建造材料,突出當地風貌特點。
圖7 民居B 改造后效果圖
在建筑構件方面,阜新縣傳統民居使用的木門窗雖能體現當地建造特色,但維護困難,采光效果不理想,且門窗密封性能差,導致房屋冬季熱損耗較高。因此,在民居A 和民居B改造中,均采用采光性和密封性更加優越的鋁合金門窗以及塑鋼門窗,替換掉傳統木門窗,為冬季居住采暖提供更好的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居民住房的需求逐漸從滿足基本居住需求轉變為提升居住舒適度和滿足第三產業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時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化,也為許多鄉村家庭帶來新的居住問題,如年輕人與老年人共同居住時,不同的生活習慣引發了空間使用矛盾,原本的空間布局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在改造中,除了注重室內日照、采光、通風、保暖等基礎需求,還要根據住戶的具體需求進行流線和功能的優化。院落則應延續傳統的合院功能,并對院落進行功能分區,保留采光和交互等有益空間。讓傳統民居的使用功能與新生的需求相適應,以達到更加宜居的效果。
民居A 家庭成員日常起居活動都在堂屋中進行,堂屋還兼有客廳的功能,臥室、廚房、洗漱等功能都圍繞其進行布置,但室內功能空間雜亂無序,流線混亂。改造主要優化室內功能空間分區,將右側原雜物間分隔為2 套客房,并用客廳分隔兩側臥室與客房,以解決兩代家庭成員的空間使用矛盾,保證空間私密性;完善廚房設施,增加用餐區,并在用餐區旁增加洗漱區,使得室內流線更加明晰,方便住戶使用(圖8)。
圖8 民居A 平面改造對比圖
此外,經過走訪發現當地民居普遍存在廚房區域凌亂的現象。以民居B 為例,因居住者有生灶火烹飪的習慣,廚房區域需要預留大部分空間用以存放秸稈等生火材料,秸稈不易整理,造成了空間浪費和空間品質下降(圖9)。針對以上矛盾點,主要對民居B 廚房區進行改造,改造如圖10 所示。首先對雜亂的外屋重新布局,北側增加日常洗漱和衛浴空間,避免居住者冬季出門洗浴的不便;將原火灶臺替換為清潔的太陽灶,將外屋從秸稈堆放的雜亂中解放出來,增加用餐區,實現餐廚一體。由此,室內功能分布更加清晰,也讓老人擁有更加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有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圖9 民居B 原廚房空間
圖10 民居B 平面改造對比圖
北方鄉村長期以煤炭、秸稈燃燒作為日常的生活能源,冬季使用火炕、煤爐、火墻等進行取暖。這種采暖模式消耗大,但效果卻并不理想,且易產生燃燒污染物。以往鄉村由于經濟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很難采用和接受高效率、低排放的炊具和取暖用具,而現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居民對于生活質量和舒適度的需求逐漸提高。因此,在能源利用方面,改造應增加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設備的使用,以減少使用秸稈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清潔能源的使用在滿足環保節能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居住的舒適度,清潔能源的普及有利于綠色鄉村的構建。
在改造實踐中,對民居A 和民居B 的廚房設備進行換新,安裝燃氣灶和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設施,提升廚房空間利用率;在外墻添加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為保溫層,使墻體傳熱系數與主體部分接近,達到均衡保溫的效果;隔墻部分采用空心磚,加強保溫、隔音效果,通過一些列手段,綜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民居B 院落中低矮的院墻設計,讓穿堂風可自由的進出室內,自然調節室內溫度,從而減少設備的使用;同時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其電能用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傳統民居更應該注重本土建筑文化的發展與延續。傳統民居的改造,一是應注重村落風貌,謹遵因地制宜的總體要求,傳承傳統民居的營造技藝;二是要明確居住者的使用需求,確定改造方向與重點。本文從風貌特色、空間功能、能源利用等角度對阜新縣鄉村傳統民居的改造進行探索,將現代居住理念與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相結合,力求在延續鄉村特色文化的同時,促進鄉村經濟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