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靜
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中國數字產業發展將再提速。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的41.5%。這背后,是千行百業加入數字化、智能化大潮,從農業到制造,從能源到礦業,從建筑到服務,概莫能外。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升級中,助力各大產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產業互聯網服務,正步入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從制造業巨擘、互聯網龍頭,到傳統的軟件服務企業、新興的創業獨角獸,諸多公司已在深化布局。
中國是工業大國,工業互聯網也是當下產業互聯網服務的主戰場。
2018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工信部開始遴選國家級的跨行業跨領域(“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首批共選出10家平臺并于2019年公示。至今,工信部已連續5年發布“雙跨”平臺清單,2023年“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50家,連接設備近9000萬臺套。

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傳統制造業企業可加強供需精準對接,實現高效生產,優化經營管理方式。
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上陣助力傳統制造業企業,使其加強供需精準對接,實現高效生產,優化經營管理方式。其中一些先行者還基于自身實踐,將內部平臺產品化,對外賦能創收,推動中國制造整體向中國智造升級。
美的集團(000333)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在向智能制造升級中,美的建立了5家世界級燈塔工廠,在湖北荊州打造了全球首個家電制造領域的“5G全連接工廠”,每15秒就有一臺洗衣機下線。有報道稱,其在10年間投入超百億元用于數字化轉型。
目前,美的業務主要圍繞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四個方向展開。在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其收購了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并實現私有化,還投資了國內工業機器人生產商埃夫特(688165),據此,美的可以對外提供工業機器人、物流自動化系統及傳輸系統解決方案。
其ToB端的產業互聯網服務,主要瞄準智能制造和醫療健康兩大領域。智能制造領域中,美的通過旗下美云智數(MideaCloud)公司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美擎,并可融合旗下庫卡、安得智聯、美的金融等八大矩陣,提供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服務方案。目前,美擎已服務40多個細分領域、超過400家大型企業,并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清單。醫療健康領域,美的利用自身在機器人、樓宇科技、冷鏈系統方面的優勢,在醫院的不同場景打造智慧解決方案,年報披露,目前其已與全國6000家醫院建立合作。

C端的流量紅利見頂,大廠也紛紛依托于原有業務優勢,在產業互聯網維度拓展布局。
另一家電龍頭海爾集團,在2017年已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COSMOPlat,提出建設開放開源的工業互聯網生態。至2022年2月,該平臺已完成超過20億元的五輪融資,至2023年已連續5年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清單。海爾集團曾表示,卡奧斯COSMOPlat已連接企業90萬家、服務企業8萬多家。目前,總投資130億元的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正在青島膠州建設。
除家電制造公司外,機械設備企業也在搶占工業互聯網賽道。
三一重工(600031)于2016年組建了工業互聯網企業樹根互聯。信奉“數據是新石油”的三一創始人梁穩根,把樹根互聯交給獨生子梁在中打理。樹根互聯的核心產品是根云平臺,其主要提供包括智能制造、產品智能化、產業鏈等在內的IIoT(IndustrialInternetofThings,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賦能工業企業的智能生產管理、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以及產業鏈協同。
樹根互聯曾在2023年3月向科創板提交招股書,后又撤回。此前,其先后融資三輪,投資方包括IDG、騰訊、眾為等。據悉,樹根互聯已為裝備制造、鋼鐵冶金、汽車整車及零配件、電氣等數十個工業細分行業的近千家企業提供工業互聯網服務,根云平臺已連續5年入選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
徐工機械(000425)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徐工漢云,正在接受上市輔導。此前,徐工漢云已獲得了兩輪合計6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基石資本、高瓴、國開投資基金等。其也是首批10家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該平臺聚焦設備智聯、智能工廠、智慧企業三大方向。平臺官網顯示,目前,其管理資產規模已超8500億元,主要服務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建筑、工程機械等80多個專業領域,構建了20個行業子平臺,服務用戶超過7萬家。
華為也是產業互聯網的深度參與方。為加速AI在千行百業的落地,華為云將AI技術與行業知識相結合,基于盤古大模型持續創新,陸續打造了礦山、電力、軌道等行業大模型,使能行業智能升級。據悉,近期其已成立“AI算力平臺先遣組”和“數據中心軍團”,以此發力國內大模型算力需求,提供算力底座。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2023年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表示:“在全面智能化戰略的指引下,華為將持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使能百模千態,賦能千行萬業”。
數實融合的深入發展,為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形態帶來深刻變革,工信部2023年披露的相關調查顯示,85%的受調查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產線時間縮短20%。數據顯示,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相比之下,中國202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顯示工業互聯網的征程還方興未艾。
產業互聯網這一條寬闊的賽道,也吸引著互聯網巨頭涌入其中。原本,這些互聯網大廠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服務中國十億網民的消費需求,成長到千億乃至萬億市值。然而,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互聯網月活用戶(MAU)同比增長率從2017年的6.3%下降至2023年3月的0.7%,C端的流量紅利見頂,大廠也紛紛依托于原有業務優勢,在產業互聯網維度拓展布局。
其中,京東孵化的京東工業,已走入港股IPO階段。其主要業務是幫助企業構建全鏈路數字化基礎設施并提供運營服務,實現工業供應鏈的降本增效。其打造的JD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連接近180萬臺工業設備、超過1300個倉庫等供應鏈基礎設施,為201個產業園區、1050家大型企業和近120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并入選了工信部國家級“雙跨”平臺清單。京東工業于2023年3月發布的招股書顯示,其營收從2020年的68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4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4.2%,凈利潤也達7億元。
目前,京東約有六大業務板塊,京東集團(00618.HK/JD.O)、京東物流(02618.HK)、京東健康(06618.HK)主要覆蓋電商、物流和大健康板塊,京東科技、京東工業、京東產發3家待上市公司中,前兩者是京東布局產業互聯網的主要載體,后者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資產管理和綜合服務的子公司。2023年初,京東科技成立云事業部。京東云以數智供應鏈為核心,提供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這與京東工業有明顯的分野。
在云服務市場份額達到39%、高居第一名的阿里巴巴(09988.HK/BABA.N),也在B端加速發力。2023年3月,阿里宣布進行組織變革,將業務拆分成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1+6+N”架構。其中,阿里云和菜鳥當是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方向的主要參與平臺。
2023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阿里云收入達到772億元,占阿里巴巴總營收(8687億元)的8.9%,已是僅次于淘寶天貓的第二大板塊。2024財年第一季度(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4%至251.23億元,若平穩增長,其營收本財年將首次突破千億。阿里巴巴曾在2021年底表示,其云付費客戶數超過400萬家,包括62%的A股上市公司。阿里云開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旨在打造工廠內、供應鏈、產業平臺全面協同的新基建。其核心能力是把工廠的設備、產線、產品、供應鏈、客戶緊密地連接協同起來,為企業提供可靠的基礎平臺和上層豐富的工業應用,助力其完成數字化轉型。
在汽車制造領域,阿里云將一汽集團位于吉林的紅旗繁榮工廠打造成為數字工廠,該工廠接入上百萬個數據采集點,云技術為汽車智造智能中控系統輸送海量數據,讓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和電池電驅五大車間生產過程數字化,滿足一分鐘生產一輛車的需要。據悉,未來阿里云還將以云原生、協同計算、仿真推演、數字孿生等技術為基礎能力,助力一汽大眾在長春、成都、佛山、青島、天津5大生產基地6大工廠實現全面數智化轉型,并在工廠內實現縱向跨場景的廠內智能物流。
在家電領域,阿里云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為老板電器的杭州生產基地搭建了“九天中樞數字平臺”,該工廠的所有設備接入智能化技術實現自動運行,不同設備間可自動協調運作。
在2023年的“百模大戰”中,阿里云開放了自研大模型“通義千問”,并計劃將大模型能力外化,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企業可以在阿里云上調用“通義千問”的全部能力,結合自己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企業大模型。
作為物流供應鏈企業,菜鳥則打造出了具備端到端能力的智慧物流網絡,從源頭的制造業產業帶和農產品基地,到中間的倉庫、分揀中心,再到末端的配送,為物流企業提供了全鏈條的統籌規劃,幫助其提速增效。據其2023年9月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披露,菜鳥包裹的數字化率達80%以上,其共有300萬平方米的跨境電商倉庫,2023財年處理跨境電商包裹超過15億件。在國內市場,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連接超過17萬個菜鳥驛站,日均處理80萬個包裹,這些都是依靠自動化、數字化供應鏈實現的。
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00700.HK),則于2018年明確其產業互聯網戰略,新增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CSIG成為騰訊ToB戰略的對外主窗口。2019-2022年,騰訊面向B端客戶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在不斷增長,從1013.55億元增至1770.64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從26.9%提升至31.9%。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騰訊也推出了騰訊WeMake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服務61萬家工業企業、覆蓋22個工業子行業、開放3000多個工業APP、沉淀工業模型數量達5300個、連接的工業設備數達120萬臺,多次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清單。
生活服務類電商平臺美團(03690.HK)服務B端的方式,更加依托于其原有業務。2023年4月,美團正式推出“美團企業版”,其定位為“企業訂餐、差旅、用車一站式消費管理平臺”。2022年,美團年活躍商家數達930萬,其中大多為餐飲、酒店商家。美團企業版正以此優勢為切口,為企業用戶提供更多元的用餐、招待等場景服務。
深耕產業互聯網的,還有金蝶國際(00268.HK)、用友網絡(600588)、浪潮信息(000977)等傳統軟件服務商。
金蝶是國內領先的ERP(企業資源計劃)服務供應商,2016年,其進行戰略調整,商業模式從軟件包銷售向云服務轉變。目前,其云產品線中,既有面向超大型企業的蒼穹PaaS(平臺即服務)平臺、大型企業的星瀚SaaS(軟件即服務),還有面向高成長型企業的星空SaaS,以及面向小微企業的星辰SaaS和精斗云等。2023年中報顯示,其營收達25.66億元,其中,云服務業務實現收入20.39億元,占比已近8成。
為捕捉產業互聯網機遇,近年,金蝶打造了星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云原生、AI大模型、大數據等技術能力,面向裝備制造、鋼鐵冶金、煙?等20余個行業提供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通過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將企業智能化產品、設備實時在線連接,無縫融合IT業務,持續提升企業生產力。該平臺于2023年入選工信部“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
據其披露,中國中車控股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公司基于金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把200個工位進行連接,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決策、研發、運營、管控,打造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0%,生產效率提高30%。
用友的路徑與之類似,其自2014年開始布局“上云”業務,先后推出U8Cloud、YonBIP、領域云、行業云等產品。2023年上半年,用友網絡云服務收入達21.7億元,同比增長3.8%。其打造的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用友BIP面向工業企業的全面應用,也是首批工信部遴選的十大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并連續5年入選。其以云原生制造中臺、精智AloT平臺、精智工業大腦、精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為四大核心能力。用友精智于2023年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5.0版本,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一體化生產運營管控平臺,實現人機料法環生產全要素連接,研產供銷財全價值鏈融通。通過AIoT平臺,用友幫助上海新朋聯眾汽車零部件公司、山東東營奧星石化公司、安徽口子酒業等公司實現了智能物聯,提高生產和運輸效率,打造無人化工廠。
對于軟件服務商,一方面,產業互聯網市場方興未艾,機遇廣闊,另一方面,眾多挑戰者入場,客戶變對手,挑戰加深。為此,這些廠商也紛紛改變傳統模式,加速提升技術。例如,2018-2022年,用友網絡的研發投入金額從13.9億元增至29.3億元,實現翻倍,研發人員數量也從5000人增至超過9000人,占公司員工總數超過1/3。其云服務與軟件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20.94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92億元。研發上的“加碼”投入,足以表明傳統軟件企業在面臨多路競爭時的緊迫感。
而新興獨角獸亦在不斷涌現,入選工信部“雙跨”清單的50家互聯網工業平臺公司中,航天云網、忽米網絡、藍卓數字、中電互聯、廣域銘島、摩爾元數等企業都已先后獲得融資。
當下,由于供求兩端涉足產業互聯服務的企業仍然有限,相關產品仍以定制化為主,導致其成本較高。未來,隨著更多公司進入產業互聯網賽道,各行各業融入數字化、智能化,通用的行業平臺將進一步成型,將涌現更多垂直細分的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相關解決方案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從而助推所有產業完成升級。
在這一進程中,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已逐步浮現,且具備極大潛力。伴隨多方公司在此布局,新的龍頭將借助數字化東風顯現,書寫新時代激動人心的創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