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玲
(甘肅省通渭縣第三中學,甘肅通渭 743300)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關鍵點在于翻譯,但是現階段學生自主翻譯文言文面臨一定的困難和阻力,導致學生無法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識,造成文言文教學耗時長、效率低的局面。因此,教師應該系統化地剖析文言文翻譯教學現狀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采用多元化、趣味化的翻譯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探索文言文的自主性,掌握文言文的行文邏輯和翻譯方法,充分地吸收文言文中的語言和文化精華,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地啃下文言文這塊“硬骨頭”,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
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是保障文言文翻譯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雖然近年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是從翻譯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方法仍然有待創新,主要表現在對現代教育技術、拓展資源的應用比例低,教學內容和形式無法扣準學生的興趣點等,比如教師對文言文導入環節的設計缺乏足夠的重視,通常是沿用“朗讀—查閱工具書—翻譯”三步教學法,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都比較僵化,學習行為也偏被動,容易對文言文課程滋生不良的抵觸情緒,制約其翻譯興趣和能力的有效發展[1]。
文言文翻譯是一項強調探究的活動,學生對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都離不開密集的交流和研討。然而就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現狀而言,教學的探究性存在明顯的不足,教師應用的通常是一對多的講授模式,把文言文的內容、含義、主旨思想直接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做批注和摘記,自主、合作型的翻譯探究活動開展較少,學生對文言文語言表達、行文結構、立意內涵的理解觀點得不到共享,無法經歷構建語境、品味文意的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浮于表面,降低翻譯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形成效率。
文言文的句式、語法和用詞具有一定的規律,學生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意味著擁有了翻譯文言文的鑰匙。但是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來講,學生翻譯文言文還缺乏有效的技巧,主要表現在對于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以及各種句式,不夠了解它們的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難以摸清文言文語言構建的規則,在遇到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時,不懂得通過翻譯進行補充和調整,譯文的表意和原文存在出入,從而致使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質量不佳,無法自主應對各類文言文篇章的閱讀理解。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豐富的思想,能展現真實的歷史發展情況,也會給未來發展一定的啟示。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較為成熟,是學習先人智慧的有利時機。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文言文的語句聱牙詰屈、艱深晦澀,雖對文言文學習有主觀意愿,可通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對翻譯文言文缺乏自主動機,興趣是驅動學生探索文言文的重要因素,采用情境創設的手段能夠擴展學生對文言文字面意思的認知,使其產生更加豐富的理解和想象。因此,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發展需求,根據文言文的內容和特點,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興趣。
第一,聯系歷史史實創設情境。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言文以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為主,雖然創作時融合了文學性,但內容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史實都比較吻合,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該加強聯系史實,根據文言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展示相關的史料,或者講述具有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加強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時空感知,調動翻譯的興趣。如在關于《過秦論》的文言文翻譯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出示秦統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以及西漢府庫空虛、財政困難等歷史資料,這些內容屬于基本歷史知識,學生大都掌握,當學生的知識經驗被喚醒后,教師可對學生開展提問,讓學生以代入視角思考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式以及賈誼文章中提出的政治思想主張,通過情境創設,使得文言文不再是孤立的內容,學生產生強烈的翻譯和求知欲望[2]。
第二,采用圖片、視頻創設情境。除了先秦和諸子散文之外,教材中的其他文言文多與風景和游記有關,圖片和視頻具有直觀性,適用于此類文言文的情境創設,教師應該結合文言文所描寫的事物或者作者的游記見聞,選取適宜的圖片或視頻材料向學生展示。例如,在關于《石鐘山記》的翻譯教學中,教師先在白板上出示石鐘山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合作描述山的外觀和景致,同時揭示新課題:“在這篇文言文中,蘇軾不僅描寫了湖光山色,還記錄了考察石鐘山得名原因的過程,是一篇因事說理的游記,那么它和大家以往學過的山水游記有什么區別呢?下面我們就通過翻譯揭曉答案。”這樣在圖片情境的引領下,學生不僅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描寫對象,也對作者的寫作方法產生好奇,順利地點燃翻譯熱情。
前文談及,現階段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探究性亟待提升,對此問題,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一對多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多給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翻譯的機會。任務型教學滿足文言文翻譯教學的優化需求,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翻譯表達和交流,彼此觀點共融、建立對文本內容的完整體會。因此,教師應該大力推行任務型教學,在課堂上積極地設計翻譯任務,引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對文言文展開揣摩、思考、討論等活動,從而同步發展學生的文言文探究和翻譯技能。文言文語言具有簡潔凝練的特點,學生在閱讀后會產生較大的想象空間,在學生翻譯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呈現具有較強想象空間的句子,鼓勵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文言文的大概內容,這會使學生在無形中完成翻譯任務,助力學生翻譯探究文言文。
在設計文言文翻譯任務時,教師應該把需要翻譯的語段、句子以及待解決的問題,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使其目標明確地參與任務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任務的要求和預設的問題,大膽地表述對文本字、詞、句含義的理解,待學生反饋翻譯成果后,教師再對不足和錯漏進行補充和訂正,保證翻譯教學的探究性和自主性。例如,在關于《游褒禪山記》的翻譯教學中,教師在白板上出示“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同時發布翻譯任務和問題:“這是一個什么句子?幾個分句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并鼓勵學生以平鋪直敘的方式講述文言文內容,以簡化翻譯難度。且通過設計文言文翻譯任務,學生會經歷合作釋疑難句的過程,養成互動探究的好習慣[3]。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自主翻譯技能,目前學生對工具書的依賴性較強,脫離了工具書,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準確性就會大大降低。針對現階段學生缺乏有效翻譯技巧的問題,教師應該從授人以漁的角度出發,著重向學生傳授翻譯技巧,使其不過度依靠工具書等“拐杖”,得到文言文翻譯能力的強效歷練。
第一,傳授“信、達、雅”的翻譯技巧。所謂“信”,就是要充分地忠實于原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翻譯時不改變原文的含義,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達”,就是指譯文的語言要通順、流暢,有明確的表意。教師在傳授時,可以結合學生存在語病的譯文,指導學生改變翻譯語言冗余的不良習慣;所謂“雅”,就是指譯文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原文的意思,對翻譯用語稍加潤色,比如在翻譯《阿房宮賦》中的“秦愛紛奢”一句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譯作“秦皇喜愛繁華奢侈的生活”,體現出翻譯語言簡明扼要的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信、達、雅”的翻譯技巧[4]。
第二,傳授“留”的翻譯技巧。“留”主要是指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包括地名、人名、年號、官職名以及經常使用的成語和習慣語等,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翻譯含有上述詞匯的句子時,直接用原文來表達,比如《陳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一句,其中的官職名就可以照搬原文。
第三,傳授“補”的翻譯技巧。“補”就是補充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教師在傳授該技巧時,應該先引導學生分析句子中省略的成分,然后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補充。比如《鴻門宴》中“欲呼張良與俱去”一句,教師提問:“這個句子省略了什么?如何補充和翻譯?”學生:“省略了主語和賓語,主語是‘項伯’,賓語是‘之’,譯作項羽想叫張良跟他一同離開”[5]。
第四,傳授“換”的翻譯技巧。“換”是指把古漢語換成現代漢語直譯出來,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留意“孰、使”等表意十分明顯的字,不必在翻譯用詞上過度修飾,比如《阿房宮賦》中的“使六國各愛其人”,“使”就可以直接替換成“如果”。
第五,傳授“調”的翻譯技巧。“調”的技巧主要應用于含有倒裝句的文言文翻譯,教師在傳授該技巧時,應該結合文中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類型的句子,引導學生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表達規范進行調整。比如在翻譯《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時,教師提問:“這是一個什么句式?”學生:“定語后置句。”教師追問:“常規語序是怎樣的?翻譯時應該如何調整?”學生:“常規語序是:蚓無利爪牙,強筋骨,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譯成: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這樣通過教師的精細指導,學生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和規律[6]。
高中文言文難度大、知識量大,且高中學習任務緊張,導致教師為了將教材中所有文言文內容都傳遞給學生,勢必要不斷壓縮教學時間。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能機械地背誦文言文,但卻難以深度解讀文言文內容,使學生感覺文言文知識索然無味。同時,部分學生之所以對文言文產生抵觸的學習情緒,是因為學生缺乏與作者間的情感共鳴,導致難以理解文言文內容。此外,學生閱讀文言文缺乏情感,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很難理解文章的含義,且學生對文章的背景也缺乏了解,這都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義。其實高質量的文言文翻譯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文本語言的淺表認知層面,還要引導學生深透地品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內在旨意。因此,在開展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到文言文學習方向,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文言文字詞含義、句式、語法等知識的同時,還應深度探究古人的思想與智慧,并能夠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思考文章內容,從整體層面認知文言文內容,從歷史角度考量文章,汲取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從辯證角度看待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通過對文言文內容的深度解讀,能夠幫助學生領會文言文的思想內涵,使其形成透徹、深刻的翻譯理解。
教師應該在學生初步翻譯文言文的基礎上,采用問題導學法和點撥法,引導學生圍繞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展開合作分析和討論,將文本內涵充分提煉出來,強化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翻譯思維。如在關于《勸學》的翻譯教學中,學生通過誦讀和翻譯探究,已經了解各段的基本內容,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深度探究,通過思考問題解析文言文內容,提高文言文閱讀質量。比如:“這篇文言文中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有哪些?能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通過深度解讀文字,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總結閱讀內容,理解作者在語言中表現出的態度。《勸學》一文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由此可見,作者具備敢于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品質。通過解讀思想內涵,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學習就力透紙背,產生豐富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現階段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學方法有待創新,教學的探究性不足以及學生缺乏有效的翻譯技巧,制約翻譯教學水準的進一步提高。教師在優化文言文翻譯教學模式時,應該聯系史實、利用圖片和視頻等媒材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和翻譯積極性,設計翻譯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式的翻譯探究,根據文言文的語言表達規律,向學生傳授多樣化的翻譯技巧,強化其基本技能,同時帶領學生解讀文言文的思想內涵,促進學生獲得深度的翻譯理解和精神體會,從而達成文言文翻譯教學的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