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增為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本課程學習中的實際水平和真實表現。檢驗學業質量的工具和方法有多種,命題是其中一種具體的度量工具,可檢驗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最終成效。命題不能被簡單理解為“研制試題”,其功能也不僅僅是評價學習者的學習結果。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命題應體現教、學、評一致,其真正的功能在于檢驗教學設計的合理性與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所謂命題,是對教學設計與過程的還原,是對不同教學實施的分級評價。命題的意義不在于獲得對標答案的評判結果,而是體現課程目標與教學要求的實施成效。命題要體現學習過程,學習經歷以及達到的真實表現和實際水平。
從這一意義上講,命題不僅是檢驗學習的工具,也是延續學習的支架。有怎樣的學習設計,就應有與其匹配的命題設計,兩者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在思政(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習者必須學習并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學習不是死記硬背的過程,命題更不是對死記硬背的結果的復現。思政課教學,需要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建構,實現概念原理的應用轉化,學習者在真實的實踐參與中,達成對知識體系重新結構的過程。
因此,學業質量,是體現轉化過程的表現和水平,命題,是各類表現和各級水平具體化呈現的載體,包括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情境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在相關情境中的不同程度的適應性與理解能力表現;解讀不同程度數據的意義;在一些問題的應對中,作出不同水平的有依據的判斷和有邏輯的分析等等。這些載體均體現了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邏輯能力和關聯水平、對實踐參與的真實態度與成效。命題是伴隨教學的過程性檢驗,促進教學任務的更好完善。由此,教學與命題是互為印證的關系。學業質量不是追求問題回答準確與否的結果,而是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了解問題的提出,發展的來龍去脈,以及可能解決的路徑和方向。這是教、學、評一致的基本邏輯。
對教師而言,研究命題不是研究學生回答結果的得失,而是反思教學的不足。命題首先是教師的教學檢驗,當學生不能達到某些檢測應有的質量標準,其反映的都是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要反思是否落實了課程目標,是否很好地實施了課程內容。這就需要教師認識到,命題不是教師的單方責任,學生應成為命題過程的重要力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表現,是一種情境的主動化過程,能引導學生充分熟悉并理解情境的各種復雜性現象,并能應用相關知識作出解釋與評價,形成問題解決路徑以及進一步延伸思考方向。
檢驗學業質量,是重要的專業能力。所謂命題技術,是在深入理解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掌握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的能力,這是真正落實教、學、評一致的關鍵。新的課程評價體系,需要確定教學過程的具體構成以及如何賦值,確定素養導向的個體行為表現,這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