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偉 李鳳王
(1宿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安徽宿州 234000;2宿州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安徽宿州 234000)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總面積9 787 km2,其中平原面積占91%,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林業發展條件較為優越。21 世紀以來,為改善生態環境,宿州市實施了綠色長廊、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等重點林業工程,以及森林增長工程、“三線三邊”綠化提升工程、林業增綠增效行動、“一十百千萬”鄉村綠化等林業系列工程,實現了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增長,生態環境不斷好轉的良好發展局面。然而,皖北平原宿州地區人造林普遍存在樹種單一、林相單調、生態功能弱、景觀效果較差等問題。為此,本文介紹了宿州地區楊樹栽植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楊樹單一化發展的原因、積極影響和潛在危害,闡述了多樹種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建議,以期為皖北平原地區開展人工造林和改善林相提供參考。
20世紀70—80年代,為有效抵御風沙和干熱風天氣,構建森林與糧食安全有效銜接機制,在農田林網、道路及河道兩側等地均栽植了大量樹木,主要為楊樹,有效減緩了風沙侵蝕、改善了生態環境,形成了良好的種植傳統和經濟社會效益。
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等造林重點工程的實施,以及森林增長工程、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的推進對社會主體投入植樹造林發揮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在森林增長工程、薄殼山核桃造林工程中,采取的對造林主體補貼地租的做法撬動了社會資本參與到造林綠化工作中,為植樹造林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2000 年以來,板材加工產業蓬勃發展,相應的楊樹板材需求量大大增加,楊樹木材價格水漲船高,種植樹木尤其楊樹的收入較高,吸引了大量民眾種植楊樹,造林綠化不斷深入。
楊樹生長速度快,是農田道路兩側栽植樹種的優選樹種。從高空俯瞰大地,能清楚地看到溝渠、道路、農田兩側形成了完整的林網,明顯改善了林網內的農田小氣候。據報道,20 m以上的楊樹林網能有效降低風速35%~40%,減少水分蒸發10%。與同條件下農田相比,林網內小麥產量能提高6.8%~17.6%,玉米產量提高5.5%~13.1%,花生產量提高4.7%~8.4%。大風、臺風季節能有效降低區域內風速,減少農產品因風災造成的產量損失[1]。
楊樹的大面積種植,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宿州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土壤相對疏松,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情況。楊樹的大面積栽植,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方面發揮了明顯的作用。空氣濕度增加,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條件[2]。
豐富的原材料為宿州板材加工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宿州成為膠合板生產的重鎮,木材加工產業呈“集群式”發展,形成了埇橋順河、符離木材加工區,碭山薛樓、周寨加工園及靈璧大廟、馮廟產業帶3 個產業發展集群,在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的同時,拉動了該地相關產業的發展。
按照造林技術標準栽植的楊樹林,林相規整,林下空間充足,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3]。林下光線暗、溫度低,是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的優選之地。通過發展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此外,森林也是旅游打卡地,通過發展森林旅游,為民眾提供了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
從森林綜合效益發揮的角度,多林種、多樹種、構成復雜、穩定平衡的森林生態系統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林種或樹種的單一化,不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功能的發揮,對林業建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單一種樹造林,導致無法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層次多、結構復雜的立體復合生態系統,會影響森林系統綜合效益的發揮。大面積的人工純林,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一旦發生災害,容易導致生態系統不穩定,林業建設的綜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目前,宿州境內常發生的楊樹病蟲害主要有楊樹潰瘍病、楊樹銹病、楊樹黑斑病、美國白蛾、草履蚧、楊樹天牛、舟蛾類楊樹食葉害蟲等[4]。人工純林對病蟲害的自然抵抗能力弱。
大面積營造楊樹等純苗木,人為造成本地局部樹種的消減,導致林木種質資源減少。楸樹、桑樹、椿樹、槐樹、榆樹、泡桐等鄉土樹種小樹林大幅度減少。在森林增長工程實施以前,新增造林中大都是楊樹。森林增長工程實施以后,新增造林中楊樹比例逐漸降低,尤其是楊樹飛絮影響越來越嚴重以后,幾乎沒有再種植楊樹。盡管如此,在存量的樹種中,楊樹仍然占主要地位。
造林樹種相對單一化問題已逐漸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有效解決樹種單一化所造成的不利影響,需要全社會認真對待,齊抓共管。行業主管部門和林業主體要多措并舉,積極尋求發展多林種、多樹種的綜合森林生態新途徑。
通過報紙、廣播、網絡及新媒體等途徑,在“3·12植樹節”“8·15全國生態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和平時大力宣傳植樹造林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不斷推進國土綠化工作。一是做好引導和鼓勵。引導廣大農戶和造林主體投身于植樹造林,營造出關心支持林業建設的良好氛圍。鼓勵林業經營主體積極走多林種、多樹種的林業發展新路子。二是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在工作中要求林業科技特派員對廣大林農和造林主體開展宣傳和技術培訓[5],動態提供優良種苗信息,指導造林樹種選擇,推動造林樹種多元化。
在國土綠化工作中,需科學決策,要通過規劃設計切實提高造林設計的檔次和水平。宏觀規劃方面,通過縣級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對縣級行政區域內森林經營做好規劃,使森林經營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微觀設計方面,具體到每一個造林地塊,通過委托有資質的營造林設計單位,進行勘察設計,因地制宜優化造林樹種配置。另外,宏觀規劃要與微觀規劃相結合,倡導多樹種、多林種設計,提高本地鄉土樹種使用比例,從源頭上把控造林樹種,豐富樹種多樣性。
針對不同造林樹種,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充分挖掘林木的二產和三產價值。一是做好分類指導。培育不同的林產品加工企業,針對梨樹、桃樹等林木經果林,注重發展果實深加工,提升經濟林的附加值,增加其銷售收入。二是開展深加工。針對楊樹、薄殼山核桃等高大喬木,積極引進木材深加工企業,加強科技研發力度,提升木材附加值。三是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有林場等森林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第三產業,增加林業產值和經濟效益。
多渠道爭取資金,加強森林防火防災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防災能力和效率。完善森林防火防災隊伍建設,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推動森林防火防災隊伍從半專業化向專業化轉變,提高對森林災害的應對能力[5]。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原則[6],以人工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同時做好化學防治。每年對本地區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如美國白蛾開展飛防,做好其他林業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
一是推廣無絮品種。楊樹純林在森林中所占的比例較大,近年來由于楊樹飛絮產生了一定環境污染。因此,通過與林業科研單位合作,引入適宜當地的無絮楊品種進行繁育和栽植[8]。此外,從種源供給上嚴格把控,確保培育栽植的楊樹為楊樹雄株。二是豐富鄉土樹種。造林地加大對納入省優良鄉土樹種名錄的刺槐和榆樹等優良樹種培育和種植,逐漸豐富樹種的比例,不同樹種之間相互形成隔離帶,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三是推廣薄殼山核桃種植。大力推廣栽植薄殼山核桃產業,積極擴大基地規模,打造新型林業產業。
一是支持項目申報。鼓勵林業經營主體申報良種示范推廣項目[8],對本土培育的無刺刺槐、南京椴等良種進行推廣示范,積極引入楊樹雄株培育示范基地、優良鄉土樹種示范基地、多種樹多林種用材林基地等。二是培育龍頭企業。支持林業企業申報省級和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支持[10],帶動區域內林業建設的發展。目前該地區有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0余家,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1家。三是用好補助資金。統籌利用各級資金,及時兌現補助政策,持續開展對植樹造林的資金補助,提高廣大林業經營主體參與多樹種、多林種造林的積極性。
堅持保護與發展統籌協調,結合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政策,強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及時調整林業發展思路,積極在耕地以外的村莊、道路兩側、溝河堤壩等區域拓展造林空間。一是向農村四旁延伸。結合鄉村振興,把優良鄉土樹種的造林空間向村莊區域延伸[11],在農戶周邊、村道兩旁、庫塘溝渠堤壩邊等隙地,見空補綠、見縫插綠,大力營造村片林、護路林、護堤林和游憩景觀林等。二是提升河流道路綠化。在已綠化的道路和河流沿線兩側,對缺株斷帶的林帶,開展補植補造,優化調整樹種,提高生態美化水平。三是優化完善農田林網。在農田林網斷檔或破損地段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將優良樹種從苗圃地轉移到田間地頭,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提高農田林網的覆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