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佳麗 徐夢君 晏錦勝 袁孟哲△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即糖調節受損(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異常(IGT)和二者合并出現的狀況[1]。現如今,PDM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年上升,已成為危害全球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2,3]。PDM屬于亞健康狀態,可雙向發展,及時干預能使部分PDM患者血糖轉歸正常,若不加干預,嚴重者可轉歸為2型糖尿病[4,5],伴發多種并發癥的產生。
防治PDM中醫和西醫均有研究,西醫提倡首先通過健康管理進行干預,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療效不佳時增加雙胍類、磺脲類、格列奈類、噻唑烷二酮類等藥物治療。雖然服用藥物后療效顯著,但是患者的藥物依賴性大,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也時有發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證實了中醫藥防治PDM及2型糖尿病在協同降糖、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及三級預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6]。
PDM屬于“脾癉”范疇,為消渴前癥,中醫證候診斷分為濕熱蘊脾證、脾虛濕盛證、肝郁氣滯證、氣陰兩虛證[7,8]。治未病是中醫的主要特色,PDM是健康狀態和糖尿病(DM)的中間地帶,屬“未病”階段,中醫藥療法是此病防治的主要手段[9,10],主要有中藥、針灸、穴位貼壓和功法等。傳統功法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少林內功等,長期習練可達到調攝精神、增強體質、祛病除疴的療效[11]。
PDM的病因病機復雜,多數學者認為先天不足是疾病根本原因,臟腑的先天不足,使外邪易侵襲機體,導致陰陽失衡、臟腑失調。飲食不節和勞欲過度均是后天虛損的主要因素,懶惰者久臥久坐,易致氣虛脾虛,加之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司,釀濕成痰,痰濕日久,阻滯氣機,可聚血成瘀,使痰瘀相兼為病。脾癉形成的病機是中滿內熱,情志失調是內熱產生的重要因素,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脾癉。西醫認為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這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重點。部分學者證實PDM涉及糖脂代謝、β細胞功能及胰島素敏感性等方面[12],還有人認為與基因遺傳有關,提出有氧運動干預對胰島素敏感性影響效果與IGR人群GLUT4基因SNP/G2061A、CETP基因intro1/TaqIB多態性有聯系[13]。臨床研究中多以血糖、血脂及心理狀態方面的評分等指標為衡量臨床療效的依據,大量研究證明,傳統功法對改善PDM患者的身體素質、血糖血脂和調節患者情志等方面具有持久穩定的療效。
糖尿病前期人群體質與證型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14],徐進華等[15]觀察112名PDM患者的體質,發現主要體質類型為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統計分析后發現,患者平均BMI大于23 kg/m2,其中濕熱質(26.30±2.10)kg/m2和陽虛質(26.25±2.28)kg/m2的BMI最高。黃山等[16]觀察486例PDM患者中,BMI以超重(41.15%)最多見,其次為肥胖(33.95%),病位證素為脾(35.80%)、腎(33.74%)、肝(25.93%)、胃 (20.58%)等,病性證素包括濕(37.86%)、痰(36.79%)、氣虛(52.06%)、陰虛(42.39%)。對于濕熱質患者,可通過指導患者強化運動鍛煉能提升體質狀況[17]。傳統功法相較于普通運動有明顯的優勢,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功法套路習練,可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陰陽。功法干預后,患者身體素質改善,主要包括BMI、腰臀比(WHR)和腰圍身高比(WTHR)等方面變化。近年來,新興指標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數以及甘油三脂-葡萄糖體質量指數出現,可提高其評價胰島素抵抗(IR)的效率。
大部分傳統法都是一種有氧和抗阻并重的運動。楊蘭[18]發現12周的傳統楊氏太極松鶴八法可以改善PDM患者的BMI。李勤等[19]、商月輝等[20]發現八段錦練習可有效降低PDM患者的BMI、WHR。鄧璐等[21]將PDM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日常飲食+運動)和試驗組(中醫膳食+傳統功法),運動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登山、騎行等,試驗組為患者選擇六字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中與其運動能耗相等的功法,6個月后發現試驗組患者飲食運動依從、血糖控制和BMI均有改善。人們對PDM關注度較低,健康教育尚未普及,且自我效能低下、運動意愿較差[22]。運動能改善體質已是公認的事實,PDM患者更應多加運動、長期堅持,及時調整回正常代謝轉態。
筆者檢索相關文獻,發現PDM患者糖脂質代謝均有問題[23]。中醫體質學認為不同證型對PDM患者的代謝影響程度也不同,徐進華等[15]研究發現體質為痰濕質的患者較氣郁體質,有較高的血脂和血尿酸水平,代謝紊亂也更明顯。有學者分析血尿酸水平與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發現隨著基線血尿酸水平增高,PDM患者3年后發展為糖尿病的累計發病率成倍增高[24],尤其是三酰甘油(TG)含量對糖尿病轉歸率影響甚大[25,26]。防治PDM、降低糖尿病轉化率,關鍵點在于改善糖脂代謝、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運動能引起胰島素受體的質量改變[27,28],源頭遏制糖尿病的形成。傳統養生功法講究內外兼修,患者在傳統功法的干預下可改善生理生化指標,包括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敏感指數(ISI)、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空腹胰島素(FINS)等;血脂指標:總膽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膽固醇酯轉運蛋白(CETP)等。
伍艷明等[29]將PDM患者按年齡分層,空白對照組、健康教育組、八段錦組的FPG恢復正常率和2 h PG正常轉化率分別為11.86%、65.00%、69.64%和6.78%、15.00%、48.21%,6個月后隨訪發現僅對照組有6.29%發展為DM,而且每個年齡層段八段錦組療效均優于其他組。任帥[30]用傳統功法八段錦干預PDM患者,16周后發現試驗組干預后FPG、HbA1c、FINS、HOMA-IR和TC、TG、HDL、LDL、CETP等指標均有改善,證明八段錦能有效調節PDM患者的糖脂代謝,改善IR。李勤等[19]對社區PDM患者施加八段錦功法干預,24周后與步行組對比,發現八段錦組的上述血糖血脂指標改善效果更好。商月輝等[20]發現6個月的八段錦鍛煉后PDN患者的血糖轉正常率(41.86%)。盧永屹等[31]等在PDM患者飲食調節基礎上增加每日30min易筋經鍛煉,1年后可改善IGR。韋慶波[32]發現少林內功可改善患者FPG、2 h PG、HbA1c。張彤等[33]將PDM患者分為少林內功組、中等步速步行組(80~100步/min)和空白對照組,各組均連續觀察6個月,后檢測3組治療前FPG和FINS,計算出ISI和HOMA-IR,評估療效發現鍛煉少林內功組在降低FPG和HOMA-IR以及提高ISI的效果方面優于步行組。楊蘭[18]也發現太極組在改善ISI、HOMA-IR、FINS方面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健康宣教+飲食管理+步行)。可見,對于慢性代謝類疾病,在科學的生活方式管理和健康宣教基礎上,各類養生功法對比中速健步走運動,均可更有效調節糖脂代謝,且長期堅持每日2~3次、每周5次的功法套路習練方案最為常見,量效分析效果也最好。
有研究表明,壓力可能通過激素作用于胰島素分泌和糖代謝,從而誘導和產生IGT,且當PDM并發抑郁或焦慮癥狀會增加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34]。PDM患者的MRI顯示腦結構異常、腦網絡改變和腦代謝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認知障礙,也必然會影響自身情緒的調節。PDM患者常伴隨情緒異常,且焦慮和抑郁的情況越重越影響生活質量[35]。中醫注重形神合一,習練功法能夠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緊張性,促使情緒平靜,心神內守。練功時通過呼吸吐納,調整氣息,促使氣血運行暢通、真氣內守。長期習練,促進機體氣血運行暢通,陰陽平衡,精神寧靜平和,可有效調節PDM患者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改善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評分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等。
適度的少林內功的鍛煉不會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態,反而可以提高腦組織的氧合能力[36],多項研究也證明太極拳可以改善抑郁癥狀[37]。韋慶波[32]通過觀察PDM患者進行次數不同的少林內功練習,發現對改善軀體健康評分均有療效,少林內功3次組改善心理健康評分效果最優。吳云川等[38]發現少林內功對改善PDM患者心理狀態有較好的調節作用。Erin[39]發現通過練習少林內功,尤其是每日練習2~3次,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提升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王瑤[40]研究證明6個月的八段錦練習能夠降低患者的漢密爾頓焦慮評分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長期堅持八段錦鍛煉可以穩定情緒。任千軍[41]發現八段錦可改善PDM患者的SF-36量表評分,且鍛煉2次組較3次和1次組改善血糖相關指標及生活質量效果更好。欒軍等[42]發現12周的八式太極拳訓練后,太極拳組和有氧運動組PDM患者匹茲堡睡眠指數分別下降了30.7%和22.6%。可見,長期習練傳統功法可以理氣寬中、疏肝解郁、調氣安神,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傳統功法干預治療PDM具有特殊的優勢,在維穩血糖、調節血脂的同時也可減少并發癥的危害。但是臨床上大多數患者并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缺少健康宣教,如何提高患者的運動依從性也是治療PDM的一大難點。目前,傳統功法對PDM的干預治療尚缺乏不同功法間的療效對比研究,對不同證型的干預效果也缺乏相應的研究。所以,如何完全阻斷PDM向糖尿病轉化依然是個嚴峻的課題。傳統功法源遠流長,妙法無窮,相信隨著中醫藥臨床及實驗研究的深入開展,一定能夠被更加客觀地闡明和證實其臨床應用價值及社會經濟價值,從而更進一步地推廣傳統功法治療P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