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 李祖媚 黃靜 王廣闊 鄧毅權 張志剛 陳嘉榮
靜脈血栓栓塞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兩種,均為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合并癥[1]。為了保證患者化療的順利完成,多數腫瘤患者需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但是,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使用會加重腫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發生率[2-3]。惡性腫瘤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降低患者生存率,縮短生存時間。因此,如何降低PICC 相關血栓發生率,糾正患者高凝狀態,防止血栓形成及進一步發展是腫瘤患者治療的關鍵。褚達明等[4]研究表明,臨床上并無藥物在控制出血事件發生率不增加的情況下,有效的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但陳偉等[5]研究發現:Xa 因子抑制劑(如:利伐沙班)用于PICC 患者中效果良好,藥物安全性較高,未增加出血事件發生率。因此,本研究以在胸外科、腫瘤科住院的PICC 置管患者為對象,探討利伐沙班在PICC 術后血栓形成中的預防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12 月于江門市中心醫院胸外科、腫瘤科住院的PICC 置管患者1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病理檢查確診惡性腫瘤;(2)擬行靜脈化療;(3)未合并嚴重并發癥與其他嚴重慢性疾?。唬?)接受超聲檢查;(5)無利伐沙班過敏史。排除標準:(1)血液病、非初治、非首次使用PICC;(2)術前血栓可疑陽性或有血栓病史;(3)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置管前2 周內使用影響凝血或纖溶系統藥物;(4)依從性差。根據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同意書。
由具有資質的??谱o士,在超聲引導下完成PICC 的置入(PICC 為4.0F,購于美國巴德公司);置管靜脈可選擇上臂的貴要靜脈、頭靜脈或肘正中靜脈,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中下1/3 部位,置管成功后借助超聲進一步確定導管的末端部位。對照組:PICC 置管期間不服抗凝藥,常規選擇功能鍛煉操及手握壓力球的物理方式預防術后血栓形成;低劑量組:從術后當天開始每次取利伐沙班(生產廠家:Bayer AG,注冊證號:國藥準字J20180075,規格:10 mg)5 mg,口服,每天1 次;高劑量組:每次取利伐沙班10 mg,口服,每天1 次。均連續用藥2 周,用藥過程中出現大出血事件則終止抗凝,出現臨床相關非大出血事件則根據患者情況減量或停止用藥。
(1)凝血功能。三組術前、術后當天及術后2 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D-二聚體(D-D)水平。(2)肝腎功能。三組術前、術后當天及術后2 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3)導管通暢情況及出血事件。三組干預2 周后,記錄期間導管始終通暢例數;用藥期間從嚴重或威脅生命的出血(顱內明顯出血,血流動力學受損,且患者需要干預)、中度出血(顱內出血或血流動力學受損且需要干預)及輕度出血(不符合嚴重和中度出血標準)角度評估患者出血事件[6]。
采用SPSS 26.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率(%)表示;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多組比較行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 檢驗,采用(±s)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體重指數、PICC穿刺靜脈及PICC 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資料比較
三組術前及術后當天D-D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術后2 周D-D 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高劑量組、低劑量組術后2周D-D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高劑量組D-D 水平低于低劑量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D-D水平比較[mg/L,(±s)]

表2 三組D-D水平比較[mg/L,(±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當天 術后2 周高劑量組(n=60) 0.42±0.16 0.48±0.19 0.73±0.19#△*低劑量組(n=60) 0.42±0.18 0.47±0.16 0.94±0.23#*對照組(n=60) 0.44±0.20 0.46±0.20 1.43±0.31*F 值 0.245 0.177 125.480 P 值 0.783 0.838 0.000
三組術前、術后2 周肝腎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術后當天肝腎功能指標出現輕微上升波動,但三組肝腎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肝腎功能比較(±s)

表3 三組肝腎功能比較(±s)
組別 AST(U/L)ALT(U/L)術前 術后當天 術后2 周 術前 術后當天 術后2 周高劑量組(n=60) 32.98±4.36 38.63±9.39 39.41±4.96 34.65±4.13 36.72±6.79 38.31±5.39低劑量組(n=60) 31.67±4.21 38.35±7.63 39.15±5.58 33.39±4.04 36.48±7.42 38.25±5.97對照組(n=60) 33.34±4.42 37.49±12.57 38.32±5.56 34.69±4.17 35.33±9.59 38.13±6.04 F 值 0.245 0.209 0.514 2.917 0.599 0.015 P 值 0.783 0.812 0.673 0.057 0.515 0.985組別 Scr(μmol/L)BUN(mmol/L)術前 術后當天 術后2 周 術前 術后當天 術后2 周高劑量組(n=60) 85.39±23.51 90.74±24.34 98.42±36.97 6.31±2.67 7.83±1.39 8.69±2.46低劑量組(n=60) 85.74±24.34 90.35±26.73 96.32±30.57 6.35±2.69 7.31±1.32 8.63±2.48對照組(n=60) 86.45±23.45 89.98±20.32 95.31±30.12 6.33±2.68 7.27±1.68 8.41±2.64 F 值 0.031 0.015 0.003 0.003 2.704 0.204 P 值 0.969 0.985 0.997 0.997 0.070 0.816
三組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導管通暢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高劑量組導管通暢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三組導管通暢率及出血事件比較[例(%)]
PICC 在腫瘤患者中使用較多,能為患者提供靜脈通道,可減輕患者反復穿刺引起的疼痛及不適,亦可降低化療時靜脈炎的發生率[7-8]。血栓形成是腫瘤患者PICC 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達6%~15%[9-10],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血栓形成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目前,臨床主要預防策略多以物理預防為主,而抗凝藥物的使用相對較少。利伐沙班是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藥物,能選擇性的阻斷Ⅹa因子的活性位點,發揮較強的抗凝作用,且不同人群給藥劑量穩定,多數患者可從中獲益[11-13]。
本研究中,高劑量組、低劑量組術后2 周D-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高劑量組D-D 水平低于低劑量組(P<0.05);三組術后當天肝腎功能指標出現輕微上升波動,但三組肝腎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利伐沙班能改善PICC 術后患者凝血功能,且對患者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分析原因:利伐沙班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抑制并阻斷Ⅹa 因子位點,且治療過程中無需使用抗凝血酶Ⅲ等藥物,多數患者能從中獲益。呂夢穎等[14]研究表明:利伐沙班在人體劑量依賴性抑制Ⅹa 因子活性,該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對于腫瘤患者行PICC 術后血栓形成的原因較多。如患者置管過程中對血管壁的機械性損傷,使得導管和管壁之間產生持續的摩擦[15-16];化療藥物的使用會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毒性損害,能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統,引起局部血管收縮、血小板黏附及纖維蛋白形成[17];隨著患者化療周期的延長、藥物劑量的增加,將會造成血流通路變窄,血流減慢[18];惡性腫瘤患者由于組織因子釋放量增加,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從而引起導管堵塞,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王艷等[19]、范順娟等[20]研究表明:預防性抗凝治療能降低PICC 相關血栓形成的風險和再住院率。本研究中,三組用藥過程中出血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高劑量組導管通暢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明利伐沙班用于PICC 術后,能提高血管通暢率,藥物安全性較高,不增加用藥過程中出血發生率。
綜上所述,利伐沙班能預防PICC 術后血栓形成,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可提高導管通暢率,其療效呈劑量依賴性,且不增加出血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