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蓮 劉昱昕 鐘丹 黃宇清 胡立業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以血糖水平慢性增高為主要特征[1-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且嚴重并發癥之一,具有極強的致殘性,根據Wagner 分級,0 級為患足無潰瘍、變形,但屬高危足[3-4]。高危足患者經合理的護理可最大限度降低其發展為嚴重的足部感染、壞死,甚至截肢率[4]。常規的內科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雖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難以截斷糖尿病高危足的病情進展,常達不到預期效果。近年來,臨床對中醫的研究逐漸深入,發現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足的干預具有較多優勢[5-6]。為了解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對照的方式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70 例。納入標準:均符合糖尿病診斷,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 PG)≥10.0 mmol/L,糖尿病足Wagner 分級為0 級;生命體征平穩,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原發性及其他繼發性腎臟病;伴有感染、低血糖等急性并發癥;其他原發及繼發性原因所致蛋白尿。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對象分為兩組,各35 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行西醫治療,積極控制患者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入院后,對患者常規宣教疾病相關知識;加強病區清潔,定時開窗通風,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區環境;評估患者機體營養狀態,給予飲食指導;告知注意事項,囑其自行規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模式。(1)足浴浸泡:取桃仁、紅花、五靈脂各12 g,乳香、沒藥各10 g,赤芍、丹皮、當歸、雞血藤、川芎各15 g,紫丹參20 g,加水5 000 mL,文火煮沸后再煎20 min,隨后去渣混入溫水,待溫度降至36~40 ℃后,指導患者進行足浴浸泡,控制浸泡溫度維持在40 ℃,30 min/次,1 次/d,持續4 周。(2)足部按摩護理:足浴后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于其足部及小腿等處涂抹凡士林,并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揉捏足部與小腿,揉捏力度以足部發熱與皮膚發紅為宜;使用食指對血糖、胰腺反射區進行揉按,點按承山、太沖、三陰交、足三里等穴,點按力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個穴位點按均持續5 min。(3)強化健康教育:采取發放健康手冊、播放視頻、宣傳欄告知圖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疾病危險因素、危害及重要性等疾病相關知識,鼓勵患者提出問題,并予以專業解答;告知護理配合的重要性,囑其積極參與到自我護理中。(4)加強足部管理:囑患者穿著具有較好透氣性且松緊適度的棉襪,且需每日更換;禁止穿著尖頭鞋或高跟鞋,禁止赤腳行走或穿著拖鞋;穿鞋前應注意檢查鞋內是否存在異物,以免刺穿腳部皮膚,造成腳底破潰;每日洗腳,可使用香皂加強清潔效果,洗腳前應進行水溫測定,避免水溫過高造成燙傷;洗凈后使用柔軟毛巾擦凈,并于腳部涂抹護膚霜,避免皮膚皸裂;如足部出現胼胝、雞眼,應立即糾正,禁止自行處理;修剪趾甲過程中,應注意動作輕柔,并橫向剪直,勿剪兩角。
對比兩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足底感覺閾值、踝肱指數、生活質量及糖尿病足發生情況。(1)血糖水平: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包括FPG、2 h PG 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2)血脂水平: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血脂水平,包括血清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分別于護理前后抽取患者2 mL 空腹靜脈血進行測定。(3)足底感覺閾值: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足底感覺閾值,采用感覺定量檢查儀,對患者足拇指基部進行測定,震動閾值>10 V 為異常。(4)踝肱指數: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踝肱指數,囑患者仰臥休息10 min 后,測定其踝部動脈和肱動脈處測量的收縮壓比值,計算踝肱指數,正常值為0.9~1.30。(5)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定,該量表共包含4 個維度,包括心理、軀體、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共74 條目,采用5 級評分,各維度最終評分=(維度粗分-最低分)×100÷滿分,評分范圍為0~100 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7]。(6)對比兩組糖尿病足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15 例,女20 例;年齡37~76 歲,平 均(55.52±5.11) 歲; 病 程3~10 年, 平 均(6.15±1.24)年。對照組男14 例,女21 例;年齡35~76 歲,平均(55.47±5.09)歲;病程2~10 年,平均(6.18±1.20)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護理前,兩組FPG、2 h PG、HbA1c 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PG、2 h PG、HbA1c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s)
組別 FPG(mmol/L)2 h PG(mmol/L)HbA1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5) 12.25±3.01 10.95±1.48 16.15±3.60 12.17±2.44 9.26±1.87 7.22±0.82觀察組(n=35) 12.30±3.05 7.16±1.16 16.11±3.42 8.87±1.69 9.19±1.82 6.04±0.77 t 值 0.069 11.924 0.048 6.578 0.159 6.206 P 值 0.945 0.000 0.962 0.000 0.874 0.000
護理前,兩組TC、TG、LDL-C 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TC、TG、LDL-C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s)]

表2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mmol/L,(±s)]
組別 TC TG LDL-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5) 6.29±1.22 5.42±1.06 2.80±1.16 2.10±0.50 3.65±0.67 3.12±0.52觀察組(n=35) 6.32±1.25 3.58±0.71 2.77±1.20 1.71±0.42 3.59±0.66 2.72±0.49 t 值 0.102 8.532 0.106 3.533 0.377 3.312 P 值 0.919 0.000 0.916 0.001 0.707 0.001
護理前,兩組足底感覺閾值與踝肱指數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足底感覺閾值水平低于對照組,踝肱指數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足底感覺閾值與踝肱指數對比(±s)

表3 兩組足底感覺閾值與踝肱指數對比(±s)
組別 足底感覺閾值(V)踝肱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5) 18.24±4.21 14.18±3.12 0.53±0.11 0.85±0.15觀察組(n=35) 18.05±3.98 10.24±2.60 0.55±0.13 0.99±0.12 t 值 0.194 5.739 0.695 4.312 P 值 0.847 0.000 0.490 0.000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s)]
組別 心理軀體社會功能物質生活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35) 62.63±5.66 70.07±6.14 63.68±5.34 71.74±6.78 65.62±5.41 72.76±7.24 62.25±5.31 73.76±6.78觀察組(n=35) 61.79±5.78 78.85±7.22 63.70±5.33 79.26±7.18 64.77±5.39 80.86±8.11 62.28±5.33 81.86±7.75 t 值 0.614 5.481 0.016 4.505 0.659 4.408 0.024 4.654 P 值 0.541 0.000 0.988 0.000 0.513 0.000 0.981 0.000
觀察組發生1 例糖尿病足,發生率為2.86%(1/35),對照組發生8 例糖尿病足,發生率為22.86%(8/35),觀察組糖尿病足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590,P=0.032)。
糖尿病高危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當前無足部潰瘍,但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對下肢血管或神經造成了一定的損傷,臨床以皮膚發涼、蒼白、肢端麻木等為主要表現[8-9]。糖尿病高危足在Wagner 分級中屬于0 級,雖然此時皮膚無破潰,但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可發展為足壞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10]。早期識別高危足,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對延緩糖尿病足部潰瘍發生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臨床針對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以藥物控制血糖、改善血管微循環狀態為主,具有一定療效[11-12]。但上述治療多應用于已經發生足潰瘍患者中,在預防糖尿病高危足發展為糖尿病足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應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13-14]。常規護理內容簡單單一,以健康宣教為主,難以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中醫學中雖無“糖尿病高危足”病名,但依據其臨床癥狀、體征,可歸為“痹癥”“麻木”等范疇,瘀血在其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5-16]。依據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結合糖尿病高危足氣陰兩虛、痰瘀阻經絡的病機,可采取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來預防病情進展[17-18]。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血糖、血脂水平、足底感覺閾值水平均較低,踝肱指數水平較高,護理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較高,糖尿病足發生率較低,說明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針對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效果較好,利于改善其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足底感覺閾值與踝肱指數水平,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足浴浸泡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利用藥物煎煮后的藥液對足部進行浸泡,可發揮藥力和熱力的雙重作用,將其應用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藥效可透過足部皮膚毛竅、腧穴,通暢機體氣血,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等作用[19]。同時,溫熱刺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腿部經絡,還可激活腿部神經末梢,提高神經功能,減輕腿腳麻木等癥狀。足部按摩是重要的中醫護理技術之一,組織器官在足部均有相應的反射區[20]。采取多種手法按摩患者足部反射區、穴位,以激活相應的腦干網狀系統,利用神經反射啟動人體調節機制,調節血糖、血脂代謝。同時,足部末梢循環豐富,對足部反射區與穴位進行刺激,可擴張血管、增加全身血流量,并升高局部溫度,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機體新陳代謝與神經組織營養,促進神經癥狀與體征恢復。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加以足部健康宣教與注意事項指導,細化宣教與指導內容,提升其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積極性,從而降低因患者自身不良行為而誘發糖尿病足的風險,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模式能夠降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足底感覺閾值與踝肱指數水平,達到較好的糖尿病足預防效果,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