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丹 楊帆 陳霞 陳曉宇 陳曉麗
數據調查顯示,國內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為15%,且隨著產婦年齡的逐漸增加,其發病率隨之上升[1]。壓力性尿失禁發生主要是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尿液不受控制的排出,在產后運動或咳嗽時出現。產婦由于分娩、生產損傷、年齡、體重及激素水平等影響下,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較高,這不僅影響生理的舒適程度,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降低產后生活質量,也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2-3]。為此,針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造成的嚴重后果,明確其發生的主要因素,及時采取相應預防護理措施,對改善產婦的生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4]。既往國內針對產后尿失禁的相關研究文獻較少,因此,本次研究選取200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分析導致其產后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的獨立危險因素,現將內容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200 例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在湛江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進行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在本院定期產檢,并進行分娩;(2)符合文獻[5]《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3)均為陰道分娩陰道分娩、單胎;(4)認知、精神狀態、讀寫能力正常;(5)信息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濕關節炎、系統紅斑狼瘡;(2)既往合并慢性咳嗽、便秘;(3)合并泌尿系統疾病,如尿結石、腎功能障礙;(4)合并心、肝、肺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5)住院中轉院。根據產后1 個月內是否發生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分為發生組和未發生組。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和批準。
(1)調查工具:利用一般信息資料調查表收集研究資料,內容包括產婦年齡、孕周、產婦類別、產前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2(m2)]、孕期尿失禁、第二產程時間、產后盆底訓練、新生兒喂養方式、孕期運動量、會陰損傷、滯產>24 h、產后出血(順產后24 h 內陰道出血500 mL[6])。(2)資料收集方法:由兩名工作年限在5 年以上經過數據收集培訓的主管護師負責資料的收集,一部分內容通過查閱產婦病歷資料收集,一部分內容通過調查問卷現場收集,收集前為患者講解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通過現場或微信發放問卷,并利用統一的指導語為其講解問卷填寫方法,發放問卷囑產婦或其家屬在30 min 內完成填寫,回收問卷,檢查其是否填寫完整,若出現遺漏或錯誤,應及時請其補充。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205 份,回收問卷200 份,回收有效率為97.56%。
數據均由雙人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 26.0,利用率(%)描述計數資料數據,組間行χ2檢驗;(±s)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利用單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0 例產婦年齡20~42 歲,平均(34.58±2.19)歲;分娩孕周28~40 周,平均(35.49±4.67)周。其中46 例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23.00%。
發生組經產婦、孕期尿失禁、第二產程時間≥2 h、產后未進行盆底訓練、孕期運動量≥5 000 步/d、會陰側切、滯產>24 h 比例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單因素分析(例)
以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為應變量,未發生=0,發生=1。以表1 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賦值如下,產婦類別:初產婦=0,經產婦=1;孕期尿失禁:否=0,是=1;第二產程時間:<2 h=0,≥2 h=1;產后盆底訓練:是=0,否=1;會陰損傷:撕裂=0,側切=1;滯產>24 h:否=0,是=1;孕期運動量:<5 000 步/d=0,≥5 000 步/d=1。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孕期尿失禁、第二產程時間(≥2 h)、未進行產后盆底訓練均是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產婦由于生理結構的變化及產后恢復,常在咳嗽、提重物、大笑等刺激下,導致腹腔壓力的增加,尿液不自主自尿道口流出,發生壓力性尿失禁[5-6]。國內臨床研究發現,經產婦相比初產婦其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顯著增加,且隨著分娩次數增多,尿失禁的發病率會逐漸升高[7-8]。而國外臨床研究已經證明,經陰道分娩的經產婦其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非常高[9-10]。尿失禁的發生對產婦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為此,臨床提升應對產后尿失禁的重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選取的200 例產婦中,46 例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23.00%;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產婦類別、孕期尿失禁、產程時間、產后盆底訓練、孕期運動量、會陰損傷、滯產>24 h 有差異(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孕期尿失禁、產程時間、未進行產后盆底訓練為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1)孕期尿失禁:產婦在孕期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尿失禁,這表示產婦也存在一定程度盆底肌肉組織松弛的情況,這顯著增加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11-12]。(2)第二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延長表示產程中并不順利,可能存在難產、助產的情況,而此類產婦大部分孕期胎兒相對較大,在分娩中會陰損傷、會陰側切的可能性較大,這導致盆底肌肉損傷的風險逐漸增加,由此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13-14]。(3)未進行產后盆底訓練:盆底肌肉和韌帶的損傷與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盆底組織肌肉的損傷會導致尿道周圍肌肉組織松弛,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促進下,導致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產婦為較特殊一類患者人群,在分娩的過程中,盆底組織的損傷程度及胎兒分娩的整個過程均與產后出現尿失禁相關。分娩中胎兒逐漸自產道娩出,會擴張盆底相關組織,導致其組織的損傷。而在分娩中部分胎兒娩出需要輔助產鉗或吸引技術,助其娩出,這一過程也會損傷盆底的軟組織,導致產后尿失禁。而未進行盆底肌肉訓練的產婦,盆底肌肉自主恢復的狀態較差,且隨著年齡增加,產傷較重,盆底組織無法完全恢復,增加產后尿失禁的發生[15-16]。
(1)孕期尿失禁護理:強化孕期飲食和運動指導,預防尿失禁的發生。發放孕期宣教知識手冊,手冊的主要內容包括孕期注意事項、飲食、運動方式。利用視頻為產婦播放胎兒生長過程,使其重視孕期各階段飲食的調整和控制,并進行適當的活動訓練[17]。(2)第二產程護理:指導產婦拉瑪澤呼吸配合產程進程,首先進行深呼吸,保持全身肌肉放松,進入第二產程后主要作閉氣用力運動,具體操作方法為,在宮縮時,兩腿屈曲分開,在大口吸氣后進行憋氣,并使力向下,微抬頭目光放在臍部,下頦向前縮,盡量憋氣20~30 s,吐氣后馬上再憋氣并用力,直至宮縮結束[18]。(3)未進行產后盆底訓練的護理:應告知產婦及家屬產后盆底訓練的重要性,并幫助其建立產后盆底訓練計劃,計劃包括盆底訓練方法、訓練時間、訓練頻率及訓練的注意事項,囑產婦應定期進行訓練和復查[19-20]。
綜上所述,孕期尿失禁、產程時間(≥2 h)、未進行產后盆底訓練均是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重要因素,臨床治療和護理應強化對上述因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