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亞志
(合肥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安徽合肥 460000)
作為人類鍛煉身體的主要方式,體育鍛煉具有較為顯著的鍛煉效果[1],但同時也由于運動強度大、對抗性強等原因[2],有較大概率導致青少年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損傷,從而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與訓練活動,同時還會影響青少年運動水平提升[3],因此需要研究一種有效的方式提升青少年運動損傷康復效果.
郭丞等人[4]以舉重運動過程中的運動損傷為例,研究身體功能訓練對于損傷康復的影響,結果顯示科學的身體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運動損傷癥狀,快速恢復傷勢.陳芳等人[5]針對兒童脊髓損傷康復問題,研究運動訓練方法,結果顯示通過運動訓練可有效改善兒童脊髓損傷問題.但上述研究中的訓練內容均具有明顯的針對性,由此導致訓練方法的應用產生顯著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本工作研究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在青少年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以促進運動損傷康復.
本研究選取某三甲醫院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間收治的青少年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共192位,都是正參與系統訓練的青少年運動員,且均具有一級及以上水平,其中男性118例,年齡處于14~1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6.4±2.5歲,初訓年齡為12±4歲;其中女性74例,年齡處于15~2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7.6±2.2歲,初訓年齡為12±2歲.基于運動醫學相關領域中的理論標準確定青少年運動損傷的發病率、性質與程度,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能夠得到,在所選研究對象內,對照組與實驗組內男性青少年運動員與女性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發病率均為100%.對照組內,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性質為急性運動損傷(65.63%)>慢性運動損傷(34.37%),其中男性青少年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與慢性運動損傷的比例分別為68.42%和31.58%,而女性青少年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與慢性運動損傷的比例分別為61.54%和38.46%;青少年運動損傷程度為輕度(51.04%)>中度(31.38%)>重度(14.58%).實驗組內,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性質為急性運動損傷(64.58%)>慢性運動損傷(35.42%),其中男性青少年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與慢性運動損傷的比例分別為65.57%和34.43%,而女性青少年運動員急性運動損傷與慢性運動損傷的比例分別為62.86%和37.14%;青少年運動損傷程度為輕度(53.13%)>中度(36.46%)>重度(11.46%).從整體上分析,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急性損傷的概率較大,其中輕度損傷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實驗組數據與對照組數據之間不存在差異性.
同時,青少年運動員訓練時經常損傷的部位包括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手腕和脊柱等部位,這些部位的損傷可能是由于運動方式不當、過度訓練、缺乏熱身等原因引起.
1.2.1 組別劃分 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方式將全部研究對象劃分為兩個組別,分別是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男性青少年運動員與女性青少年運動員人數相等,各組青少年運動員基本資料不存在差異性,即p值大于0.05.
對照組內的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康復中采用藥物治療方式[6-8],不實施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而實驗組內的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康復過程中,在對照組的康復措施基礎上結合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訓練每周進行5次,每次進行45 min,訓練周期為8周.
1.2.2 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計劃設計 康復體能訓練計劃設計過程中,以肌肉平衡性、核心力量性與柔韌性為目標,各目標描述如下:
(1)肌肉平衡性,該目標通常以大肌群為核心進行訓練,考慮青少年運動員在產生運動損傷后不適合進行大幅度的劇烈運動,因此在以肌肉平衡性為目標設計青少年運動員康復體能訓練內容時,以平衡思維為基礎,進行指定的小肌群訓練,對于控制訓練負荷產生積極影響.
(2)核心力量性[9],以該目標為基礎進行康復體能訓練計劃設計過程中,選用平板支撐靜力阻抗模式,由此提升青少年運動員腹背肌肉、盆骨與脊椎的穩定性,通過增強核心力量強化青少年運動員動力鏈合作[10],有利于損傷區域康復.
(3)柔韌性,以該目標為基礎設計的康復體能訓練計劃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模式[11],訓練過程以放松青少年運動員肌肉與軟組織為目標,通過訓練過程提升青少年運動員體內代謝物排出的效率,增強損傷區域功能,對于消腫祛瘀等問題產生積極作用.
表2所示為實驗組內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康復過程中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項目及內容.
青少年運動員在受到輕微損傷進行治理3~5 d后,開始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但是韌帶撕裂、骨折等嚴重損傷,需要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傷口愈合、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后進行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以免造成二次損.實驗組所有青少年運動員均按照上述訓練計劃進行訓練.
1.3.1 身高、體重測試 測試時間設定為每天早上07∶00,在未進餐情況下檢測身高與體重.身高檢測需要確保誤差低于0.1 cm,體重測試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需穿著運動內衣實施測量,確保誤差低于0.1 kg.每次測量過程進行3次,取均值.
1.3.2 問卷調查 向參與研究的192位青少年運動員發放調研問卷,問卷調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運動損傷情況進行調研,主要調研內容包括運動損傷的發病率與程度等;另一方面是針對運動損傷康復情況的調研,主要調研內容包括康復訓練后的體能變化情況與訓練成績變化情況.問卷共發放192份,回收問卷192份,有效率100%.
1.3.3 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 在測試分析前,分別對對照組與實驗組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在完成8周訓練后,再分別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測試的具體方法如下:
利用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專用套件進行功能性動作測試,在測試前要求青少年運動員先進行慢跑運動,時間為10 min,在慢跑完成后,通過深蹲、直線弓步與肩部靈活性等七項動作完成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不同動作分別進行三次.
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評分由低至高分為四個等級[12],分別是0分至3分,分別表示動作測試過程中伴隨明顯的身體疼痛、無法有效完成功能測試動作、可有效進行低難度功能測試動作、可有效完成全部功能測試動作.
1.3.4 關節活動度測試 關節活動度所描述的是身體上某一關節的運動弧度[13-14],其能夠判斷青少年運動員身體關節運動量的尺度.以膝關節為例,其中立位與屈伸屈分界分別為伸直0°和90°,在活動度小于90°和大于90°的條件下,可定義青少年運動員膝蓋處于屈膝和伸膝狀態.
膝關節的有效活動范圍為:膝屈曲和屈伸分別為127.5±7.5°和7.5±2.5°,屈膝狀態下內旋角度與外旋角度分別在10°和20°左右.膝關節活動范圍的變化表示其有較大概率受到損傷.
選用SPSS軟件統計分析所采集的數據[15].
統計對照組與實驗組內青少年運動員開展運動損傷康復計劃前后的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結果,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和∨分別表示實驗前和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p值小于0.05,∩和∪分別表示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p值小于0.05.
表3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結果Tab.3 Functional motion screening test results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分析表3能夠得到,在進行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前,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的整體得分不存在明顯差異;進行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后,兩組的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整體得分存在明顯差異.七組篩查動作中,除肩部靈活性篩查結果外剩余各篩查動作得分也存在明顯差異.實驗組在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前后的得分存在明顯差異,對照組在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前后得分不存在明顯差異,七組篩查動作得分在訓練后的測試得分與損傷康復訓練前相比呈小幅提升.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通過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可顯著提升青少年運動損傷后的功能性動作篩查結果.
在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分別隨機選取10位膝關節受損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關節活動度測試,并記錄兩組運動員在損傷康復訓練后的測試結果,所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關節活動度測試結果Tab.4 Joint range of motion test results
分析表4得到,在進行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的關節活動度與對照組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對照組的10位運動員中,有5位運動員膝關節活動范圍處于127.5±7.5°內,剩余五位運動員膝關節活動范圍與標準范圍相比具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對照組的損傷康復訓練效果未達到理想訓練效果.實驗組的10位運動員中,9位運動員膝關節活動范圍處于127.5±7.5°內,僅有1位運動員的膝關節活動度未達到標準范圍,但差異也并不顯著,而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這位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康復訓練過程中未嚴格遵守訓練要求,動作沒有達到標準.以上結果充分說明實驗組通過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能夠顯著改善運動員的關節活動度.
運動員體能方面的缺陷不僅是造成青少年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同時還是造成青少年運動負傷康復后進行訓練過程中再次負傷的主要因素.考慮上述因素,在進行青少年運動損傷康復訓練過程中,需考慮運動員損傷康復訓練計劃對于其自身康復后體能的影響.通過問卷調研形式統計對照組與實驗組內青少年運動員康復后的體能變化情況,所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康復訓練后的體能變化情況Fig.1 Physical change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分析圖1能夠得到,對照組內的96名青少年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并進行康復訓練后,有41名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與損傷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42.71%;有39名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與損傷前相比保持不變,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40.63%;而16名青少年運動員在損傷康復后體能有所下降,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16.67%.實驗組內的96名青少年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并進行康復訓練后,有49名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與損傷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51.04%;有45名青少年運動員體能與損傷前相比保持不變,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46.88%;僅2名青少年運動員在損傷康復后體能有所下降,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2.08%.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實驗組通過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不僅可以有效防止產生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康復后體能下降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體能狀態,有利于防止損傷復發.
圖2所示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在運動損傷康復訓練后的成績變化情況.
圖2 康復訓練后的成績變化情況Fig.2 Changes in performance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分析圖2能夠得到,對照組內的96名青少年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并進行康復訓練后,有11名青少年運動員成績與損傷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11.46%;有46名青少年運動員成績與損傷前相比保持不變,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47.92%;而39名青少年運動員在損傷康復后成績有所下降,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40.63%.實驗組內的96名青少年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并進行康復訓練后,有27名青少年運動員成績與損傷前相比有所提升,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28.13%;有59名青少年運動員成績與損傷前相比保持不變,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61.46%;而10名青少年運動員在損傷康復后成績有所下降,占對照組全部人數的10.42%.由此說明實驗組通過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能夠提升運動成績.
本工作研究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在青少年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通過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對比能夠得到:
(1)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產生急性損傷的概率較大,其中輕度損傷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實驗組數據與對照組數據之間不存在差異性.
(2)實驗組通過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可顯著提升青少年運動損傷后的功能性動作篩查結果,改善運動員的關節活動度.
(3)多目標康復體能訓練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損傷康復后體能下降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體能,有利于防止損傷復發,提升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