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11 月8 日課后服務時間,懷化市歐城小學足球場上好生熱鬧,體適能、跳繩、羽毛球、足球……孩子們在運動中學習知識,享受放飛自我的精彩時刻。
自“雙減”政策出臺后,懷化市鶴城區教育人凝心聚力,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設計、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強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等舉措,做足“減”的工作,寫好“增”的文章,積極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形成了鮮明的亮點特色。2023 年2 月,該區被中共懷化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評為“雙減”工作先進單位。
系好學生作業“因材施教”扣
減輕學生負擔,首要把好“作業關”。
鶴城區教育局多部門形成合力,以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教研診斷、督導督查、隨堂聽課等方式對各校學生的課內、外作業進行指導,對學校的考試管理進行督導。
各校堅持壓總量、控時間,優結構、提質量,作業優化設計走“新”更走“心”。
歐城小學推行“作業報備制”,引導教師布置難易適度、數量適當、針對性強的“分層”作業,并完成每日作業登記、備案和公示,目前,該校已形成學科教師報備、備課組長(班主任)簽字、年級組長審核、教務處調控的工作巡查機制。
每周三是該校的“無書面家庭作業日”,當天學生們會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志愿服務、家務勞動等實踐活動。“書面作業的減少讓我有了更多時間培養自己的特長,我感覺每天都很充實快樂。”學生彭歆然說。
該校結合作業設計,打造了《習慣,成就夢想》的成長手冊,記錄學生的每日睡眠時間、體育鍛煉、勞動技能、閱讀時長等習慣,并將每一項指標納入孩子的成長評價體系。“這兩年,孩子的體質、實踐能力和品行都在逐步提升,學校真的用心良苦。”家長李女士感慨道。
大漢小學嚴格控制作業量和作業時間,嚴格落實一、二年級不布置課外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學生書面作業時間平均每天不超過1 小時,并形成了各年級特色作業清單。在教學樓的特色作業墻上,張貼著思維發散、特色各異的學習小報、思維導圖等,盡顯學生智慧。
系好課后服務“五彩斑斕”扣
“雙減”政策出臺后,鶴城區將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納入了區“民心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據統計,該區約92.78%的中小學生自愿參加校內課后服務,約97.82%的教師參加課后服務。
目前,各校因校制宜開設足球、書法、機器人、航模、羽毛球、二胡、少兒主持等70 余種特色課程,突出生活性和實踐性,“一校一案”盡顯“五育”并舉特色,增效亦增趣。孩子們留下了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足跡。
大漢小學依托懷化學院藝術系的師資,打造非遺手工勞動中心,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織侗族織錦、編中方斗笠、搭侗族風雨橋……傳承文化之根,守護非遺之美。
11 月8 日下午,大漢小學非遺手工勞動課程——蠟染開課。五年級學生嚴雅齡在布上熟練地畫上花草、蜜蜂、鳥等實物,一旁的非遺傳承人廖朝熙穿梭在學生之間,不時指點。嚴雅齡驕傲地告訴記者:“學蠟染之前,我還搭建過木橋、制作過銀飾,我還把這些技藝傳給了家里人。”
歐城小學實現了“三不”承諾——“不上基礎性文化課、不全班集中輔導、不加重學業負擔”,堅持每班不超過30人的小班制原則,分低段和高段開展多元課程服務,保障課后服務質量。
人民路小學開設了“體適能”“啦啦操”陶藝制作、航模班等課程,學生的“陶藝系列作品《儺戲舞》”獲湖南省美術館頒發的獎狀。
太平橋小學以機器人社團為特色,通過動手搭建、電腦編程和任務激勵三效合一,培養了一大批機器人小咖,在多次機器人大賽中摘金奪銀,成為懷化市科技教育舞臺上一顆閃亮的新星。
系好校外培訓“嚴絲密縫”扣
“雙減”以來,鶴城區抓實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工作。截至目前,該區共摸排停辦無證無照或證照不全的違規培訓機構535 家,立案查處在職教師違規參加培訓學校任職任教案件2 起,處理教師2 名。同時,該區嚴格落實國家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平臺的相關工作,186 家校外培訓機構均進入該平臺,購課、售課、消課均已進行全流程監管,截止2023 年10 月該區校外培訓機構訂單金額為4105022.27 元,居懷化市之首、湖南省前列。
同時,鶴城區還強化黨建引領,在校外培訓機構成立了兩個聯合支部。在黨員教師的帶動下,培訓機構在公益助學、公益送教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份新答卷。
近年來,已有66 所培訓機構積極參加公益助學活動,共計捐資50 萬余元。
今年以來,該區校外培訓機構積極探索以公益送教的方式,為鄉村學校課后服務藝體課程輸入更多新鮮血液。2023 年2 月,17 名培訓機構的黨員教師走進黃金坳中心完小,免費教學舞蹈、口才、畫畫、古箏、圍棋、籃球、足球等課后服務特色課程,贏得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2023 年9 月,送教隊伍新增34 名教師,分組安排到蘆坪中心小學、涼亭坳學校、賀家田學校、黃巖學校4 所鄉村學校開展藝體教育。截至目前,鶴城區校外教育培訓機構51 名教師為農村學校送藝體教育課700 節次,惠及學生1352 人。
“雙減”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需要長期不懈地鞏固和深化。鶴城區將繼續探索“減負不減質”“增效不增負”的提質道路,讓區域性教育發展融入時代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