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輕輕地走近遠古的部落,去與他執著的眼神相遇!
明朝二十九年,清溪瑤族告別刀耕火種,下山接受漢儒文化,距今已有四百余年。11 月8 日,記者一路驅車從江永縣城行至源口瑤族鄉清溪村,尋鄉野間承襲至今的燦爛瑤族文明。
站在清溪瑤歷史文化博物館的門牌前,記者有些恍惚,除了標識指引,這里與農家宅院別無二致。見有客來,博物館創建人田萬載笑著從自家菜地走出來迎接,將手洗凈后,他從里屋拿出一串鑰匙揣兜里,叮叮當當地上樓。
這里靜躺著從明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0262 件原始史料、2460 件古代瑤民用具。“總共花了30 多萬元,是我退休后點滴收藏積累而來。”不圖名不圖利,十余年來老田的退休金幾乎“月光”。
當時代浪潮奔涌而至,傳統瑤文化后繼無人之時,年逾七旬的田萬載不僅守住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還將“修身治學,耕讀傳家”的清溪瑤家風祖訓傳承,福蔭后裔。
眼神總會不期而遇,遠古的叮嚀再次從遙遠傳來。
2017 年,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田萬載單獨留出一間房設立“家風祖訓館”,展出瑤族族譜、家譜、古代兒童啟蒙教科書等資料,并開辦“道德講堂”,義務為瑤族學生和游客講解當地家風祖訓。
“吾村祖居清溪由來久矣,雖屬瑤籍,俱以耕讀為榮,即五尺之童咸知尊長,可謂仁禮之鄉,基傳萬世者也。”博物館內、當地學校里、村民家中,孩童們一遍遍誦著《瑤長簿》,聽著田萬載將祖訓娓娓道來,字字珠璣。
十余載光陰淘盡,在田萬載這位大先生的教化下,孩童們如田間稻穗般拔節向上、成人成才。
一道道亮光通往群山之間,那是鳳凰涅槃的火焰。
“誰說大山里的孩子不能實現夢想?我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但我很努力,勤能補拙,如今我圓夢清華。”去年8 月9 日,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田成濤回到清溪村,在田萬載開辦的“道德講堂”為弟弟妹妹們分享學習經驗。
剛進永州一中時,陌生的環境令田成濤無所適從,初中值得驕傲的學業也無法進入年級前列。但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韌勁十足,鼓起勇氣在高一家長會上立下挑戰書:考全國最頂尖的名校,成為年級第一名!
高中三年,田成濤不斷重塑自我、端正學習態度、完善學習方法,為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場,即將步入初三年級的李家成深受觸動,曾經學習不自覺、時常想著玩樂的他也明白了志存高遠的意義。初三那年,他一改往日學風,刻苦奮進,今年中考發揮出色,尋著榜樣的腳步,考入永州四中。
“大山里的孩子更要有夢想,而這份夢想正被傳遞給更多的后來人。”今年暑假的清溪村高考、考研優秀學子表彰大會上,田萬載動情發言,期待孩子們將來回鄉振興,服務社會。
接過獎狀和獎金,今年考入長安大學讀研的蔣凌峰向田萬載鞠躬道謝,“若不是您多年來的幫助,并為我父母宣講資助政策,讓他們沒了后顧之憂,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前往永州四中就讀那年,田萬載親自陪著蔣凌峰入校,還自掏腰包給他買了臺手機,便于同家里溝通聯系;蔣凌峰本科期間需要回村做調研時,田萬載二話不說陪他拜訪村里長者,了解古村排水系統的遺跡。
“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只要是為后輩好的事情,他都義不容辭,大多數時候更是義務付出。”清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德說,得益于田萬載等老一輩村民的培育傳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小清溪陸續走出百余名大學生。
白云長在了山頂的人家,清亮的溪流叮咚作響,靜悄悄的故事慢慢續寫。如今,田萬載手中這支“接力棒”,也有了露頭筍尖。
按輩分,23 歲的蔣細珠需叫田萬載一聲叔公。在叔公和父母的支持下,蔣細珠初中畢業報考了定向委培的公費師范生,2021 年回到家鄉,成為了粗石江中心幼兒園的一名幼師。
“小學六年級,我和幾個年紀相仿的孩子加入村里的傳統文化演藝隊,師承田萬載,還和大人們一起到勾藍瑤寨演出。”
那是蔣細珠人生中第一次登上舞臺,也讓她見識到了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多數同齡人紛紛外出謀生的年月,蔣細珠選擇以所學專長反哺家鄉。2022 年,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江永縣“青春向黨我說中國”演講大賽中,她的動情講述獲得特等獎。
這一次,“師傅”田萬載成了演講內容里的主人公。“講好田老師的故事,就是傳播瑤鄉文化。畢業返鄉后,我經常去博物館‘耳濡目染,向他討教村史和演說技能。”面對文化傳承,當下蔣細珠充滿信心。
臨別時,記者站在村頭再回望,眼神已然明亮,那奇異的光彩籠罩了整個村莊。古樸素凈的清溪村,穿村而過的小溪正唱起心愛的民謠。歌謠唱啊,鄉野山村的炊煙裊裊,書聲瑯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