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一、開展專門的道德課堂教學。
提升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道德認知。道德認知還是道德情感、意志、行為的支撐與條件。學生只有充分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才能夠在生活學習中,在與他人交往時,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壞的念頭消滅在萌芽之中。因此,教師在道德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普及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或者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等。要避免運用學生討厭的道德說教方法,而要通過具體真實的案例,來啟發學生產生自主價值評判,這樣做既能誘導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標準與取向,又可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步驟。
(一)精選案例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借助科學的篩選方式,對教學活動中涉及的案例進行“精挑細選”。過往實踐活動中的優質案例、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優質案例等,都可以作為道德與法治中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案例。在收集優質案例時,教師應選擇與教材內容具有密切聯系的案例,可以著重選擇一些名人事例、時政熱點等案例,并保證這些案例與教學內容高度統一。
(二)展示案例與理論知識教學在精選案例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恰當的方式,將之前精選出來的教學案例展示給學生。在展示教學案例時,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對教學案例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中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領悟課堂上案例情景的深層含義,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拓展全新的思路。在初步學習教學案例之后,學生就可以提升對教材中知識理論的接受程度。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細分為以下三個基本步驟。1. 幫助學生將教學案例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2. 鼓勵學生深入探索教材中的理論知識。3. 引導學生結合教學案例,自主探討解決案例中問題的具體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列提綱”的方式,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核心思想展現給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教學案例,總結與分析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點,將這些疑難點詳細記錄下來,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合理教學案例,為學生掃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與難題。
(三)案例討論環節案例討論,是開展案例教學的關鍵。在完成上述兩個環節之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探討,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理論的理解。本環節的案例討論一般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4 至6 人為一組,并要求組內成員記錄并陳述其觀點。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教師可以在討論小組中設立“小組發言人”,讓“小組發言人”將組內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點逐一記錄,并將這些疑難點及時反饋給教師。在案例討論結束以后,教師應對本次案例討論進行總結與分析,并結合學生案例討論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解答。教師科學利用案例討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材中的知識理論、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實現以“理”釋“例”、以“例”明“理”的教學目的。
(四)點評與總結在完成上述三個教學環節之后,教師應對本次案例教學活動進行客觀及時的點評,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總結。教師應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與指導,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與“延伸”,進而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定要推進學習方式的改變,真正“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活動為教學核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閱讀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相關資料,把教育內容和法治內容相關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情境中有所感悟,思想意識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