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云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問題情境、充分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觀察、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等學習過程,解決認知沖突,實現問題解決。“慢教”有利于學生充分認知和思考,體驗更自主、更真實,促進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實現啟智增慧、學思融通;“研學”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感悟,理解更深刻、更透徹,推動理性知識建構,提升數學學習的關鍵能力;“建構”促使學生建構知識網,建立數學模型,發展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筆者積極思考和探索,總結出初中數學“慢教·研學·建構”的教學主張。下面以蘇科版數學教材八(下)“圖形的旋轉”為例,分析該教學主張下的課堂實踐。
學生已經了解了平移、翻折(軸對稱)這類圖形運動方式,會將一個圖形進行平移或者軸對稱變換。對于生活中的另一類圖形運動方式——旋轉,學生們也不陌生。他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列舉。本節、本單元均采用同樣的研究方法,通過學生已經積累的活動經驗,進行類比教學和探究。
教師運用微視頻或者動態圖展示以下情形:孩子手中迎風轉動的風車;游樂場中轉動的摩天輪;有規律來回擺動的鐘擺;風能發電機緩慢轉動的扇葉。
師:請同學們再列舉一些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生1:教室墻上懸掛的時鐘指針一刻不停地轉動。
生2:汽車的方向盤、輪胎都可以轉動。生3:我家書房里的椅子可以轉動360°。生4:圓規在紙上畫圓就是轉動。
……
師:上述運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同學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生5:物體都在轉動,而且有一個中心。
生6:物體可以向不同方向轉動。
師:很好,接下來我們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形狀、大小、位置、方向等)對旋轉的概念進行概括。大家可與同伴合作交流。
生7:將圖形繞一個定點,轉動一定的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圖形的旋轉。
師:很好!我們邀請這位同學把這個定義工整地寫到黑板上,好嗎?
(教師用掌聲鼓勵了他,隨后學生板書定義。)
師:我們將情境問題中的旋轉物體抽象成數學中的平面圖形,做進一步研究。觀察圖1、圖2,請同學們歸納平面圖形旋轉的相關性質。

圖1

圖2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1 代表:觀察兩個旋轉圖形,我們組發現三角形旋轉的中心點可以是三角形自身的一個頂點,也可以是形外或者形內的某一點;圖形可以順時針旋轉,也可以逆時針旋轉;圖1中的三角形ABC旋轉了20°,圖2中的三角形ABC旋轉了65°。
師:非常全面,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們。以上回答可以總結成這樣的問題:描述旋轉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
小組1 代表補充:3 個方面,即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
師:感謝這位同學給我們帶來的全面而準確的概括。接下來,我們聚焦圖2,你們能發現運動中的不變量嗎?
小組2代表:從圖2中我們發現△ABC≌△A′B′C′,還有其他結論,如AO=A′O,BO=B′O,CO=C′O,∠AOA′=∠BOB′=∠COC′。另外,一個圖形旋轉后與原圖形全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旋轉角都相等。
師:同學們,你們可以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表現。老師覺得這位同學第3 點的概括比教材上的更簡潔、更清晰。
【設計意圖】設計學生到黑板上書寫定義這一環節體現了一定的育人價值:一是讓這位學生有一種當教師的自豪感;二是訓練學生書寫文字(書法展示)的能力,既有學生視角、學生審美,又有同節奏的平等教育。接下來,在一個運動變化的圖形中尋找不變量,這就是數學觀察、數學眼光、數學抽象。學生自主尋找、發現和歸納,才是真正的體驗、經歷,也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受、獲得直接經驗的意義。
例1 (1)你能畫出圖3中線段AB繞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45°所得的線段嗎?

圖3
(2)在圖4 中畫出將△ABC繞點C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00°后所得到的三角形。

圖4
例2 如圖5,在由一塊正方形花壇和兩塊小三角形的草皮組成的直角三角形ABC苗圃中,已知兩個小三角形的斜邊長分別是6m和4m,求圖中草皮的面積。

圖5
例3 我們研究一下,如何求圖2 中線段AC掃過的面積?是否可以總結出一般性的方法或者計算公式呢?
【設計意圖】研學,意在促進學生對問題本源進行探究,形成新問題,代入新思考,驗證新結論,這對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關鍵能力有較大幫助。例1、例2 體現了學習圖形旋轉的數學價值。借助旋轉可以拼出新圖形,產生新樣貌,運用新方法。學生只要發現相對獨立的兩個直角三角形有相等的一條直角邊,便會想到旋轉、拼圖,從而驚嘆于美妙的數學思維價值。對于例3,學生通過小組研學、助學,可以實現問題的解決和一般性結論的發現。
練習1 任意畫一個三角形ABC,并設定一個旋轉中心O,畫出△ABC繞點O旋轉180°所得到的圖形。
練習2 將圖6中的三角形ABC先向右平移4 個單位長度,得到三角形A1B1C1。再將三角形A1B1C1繞點O逆時針方向旋轉,得到三角形A2B2C2。單位正方形的邊長為1。(1)根據要求畫出圖形。(2)求在平移、旋轉過程中線段AB掃過的面積。

圖6
【設計意圖】練習1既可以增強開放性:三角形形狀不確定,旋轉點不確定;又可以關聯下一節課的內容——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練習2是在網格中畫圖,需要學生借助網格中的平行、垂直等優勢完成;求線段掃過的面積,可以讓學生再次感受旋轉的數學價值。
最后,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及所習得的相關數學素養——知識和思想。隨后,教師呈現結構化的課堂小結(圖7)。

圖7
什么樣的課堂才會高效?如何教才能適合學生發展?這是永恒的話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信,形成質疑問題、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和研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育就像種莊稼一樣,需要一個緩慢的生長過程,不能拔苗助長、急功近利。“慢教·研學·建構”理念旨在增強學生自主體驗,弱化對外界的依賴,促進自我實現,發揮個人潛能,這符合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促進學生在課堂中有充分的思考和領悟時間,理解更通透,有認知的真正發生,促進思維的邏輯化、結構化逐步形成,符合皮亞杰發生認識理論。“慢教”著力培養興趣,“研學”重在發展能力,“建構”突出模型塑造和思維創新。愿我們的教、學、評都能基于學生發展,基于人才培養,基于教育強國等實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