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云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方法,它通過建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模式,達成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目標。同時,教師建構合理的教學支架,可以使隱性引導與學生的顯性學習實現平衡,即教師作為文化的代表引導教學,使學生掌握、建構、內化那些能使其從事更高認知活動的技能。筆者將以《昆蟲記》的教學為例,論述學習任務群中支架構建模式與具體實施。
在《昆蟲記》導讀課上,教師多以串講的方式普及昆蟲知識,讓學生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這樣的教學過程將學生置于被動學習的處境,往往收效甚微。筆者則設計了“非你莫屬”的活動——給你喜歡的昆蟲配上一個最適合它的昵稱,并闡述你的理由。
有學生說道:“螳螂在書本里的昵稱為‘禱上帝’,因為它捕食時的形態像在禱告。而我想給它起個新昵稱為‘兇殘的祈禱者’,因為它捕食時是十分兇殘的,而且雌性螳螂會在新婚之夜吃掉雄螳螂。”另一學生則關注到螳螂外形十分優雅,尤其是它站立起來的姿態,他認為只用兇殘來形容似乎不夠貼切,于是想出“雙面”一詞來修飾,給它取昵稱為“雙面女尼”。
筆者設計“給昆蟲起新昵稱”這一任務,既檢驗了學生對昆蟲特點的掌握情況,又鍛煉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學生在反復推敲與對比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對昆蟲的認知,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激發出閱讀與深入探究的興趣,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情境型學習支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滿足他們在大數據時代自由、平等交流的閱讀需求,還可以通過明確的任務指向,將內隱的思維轉化為外顯的語言表達。
在課前預習中,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對《昆蟲記》中有關螳螂、圣甲蟲、螢火蟲的文段進行完全自由的批注。這是基于真實閱讀場景的情境型學習支架的搭建。筆者在課后作業設計中,請學生制作昆蟲專屬名片,讓學生布置教室“繪生活”學習園地。這是基于真實生活場景的情境型學習支架的搭建。
例如,對于雌螳螂啃食雄螳螂的情節——那是一對正在交配的螳螂,雄螳螂緊緊抱著雌螳螂,盡職地履行著給卵子受精的義務,然而它的頭、頸已經沒有了,它的胸膛在雌螳螂扭過頭的啃咬之下,也在一點點地消失,有學生批注為“簡直太兇殘了,第一次讀,真的被嚇到”,也有學生批注為“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真殘酷,不過雌螳螂也是為了順利繁衍后代,情有可原”。
筆者發現,學生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對文本的解讀也存在顯著差異。情境型支架的搭建能讓他們呈現出思維的原初狀態,進而在差異化的表達中相互學習,提升思維品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品味語言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達成目標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則通過語言比較、給出范例的方式,即出示《辭海》和《昆蟲記》中對螳螂的描寫,得出結論:《辭海》中的文字簡潔明了,而《昆蟲記》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如,有學生在比較螢火蟲的描寫語句時說道:“喜歡《昆蟲記》中‘它好像是圓月上游離出來的光斑’這句描寫,讓人感覺非常優美,尤其‘游離’一詞將螢火蟲飄飛的情狀刻畫得十分傳神。夜間見到這一幕,想到這樣的語句,有一種十分浪漫的感覺。相比‘螢火蟲能發出黃色、橙色、紅色、黃綠色及綠色等多種顏色的熒光’這樣直截了當的介紹,《昆蟲記》給了我們豐富的想象。”這名學生通過對螢火蟲發光特點的不同描寫進行比較,品味出《昆蟲記》的語言富有想象力、優美浪漫的特點。
比較型支架能夠讓學生依據范例,結合批注,比較任何一種昆蟲,看看其在別處的表述與原著中的差異,品味作品的語言特色,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關注過程性評價,即將重點放在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在《昆蟲記》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讓學生制作昆蟲卡片的形式搭建評價型支架。昆蟲卡片由小組合作設計,包含圖文,其中的推薦語即評價。筆者給出如下評分標準:
項目內容準確生動語言凝練優美表達創意設計美觀推薦語滿分20分20分20分20分20分得分我的綜合評價:
如,有學生將名片剪裁成圣甲蟲和狼蛛的形狀拼接在一起,內容包含昵稱、顏值、特長,亮點在于兩者的共性特點,他寫道:“丑陋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柔軟的愛子之心,體貼入微,讓人不禁感慨母愛的偉大。”該組的推薦語為:這位同學以人的角度來看昆蟲,看到了昆蟲的可愛之處,內容表達貼切又生動,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讓人更為驚喜的是,他能找到昆蟲之間的聯系,這種比較閱讀的方式值得借鑒。這一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集中展示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而評價型支架還可以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語言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上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中建構的支架,都有助于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當然,學習任務群中的支架構建模式還有其他方式,需要在日后的教學中不斷嘗試、探索,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