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銀 劉 駿 邵冬基 黃 可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作為永恒的話題,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1]提出了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一些有效措施;[2]實證調查分析數據,豐富了大學生就業研究體系;[3]通過對影響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因素進行核理,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改革;[4]厘清了高質量就業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關系;[5]提出為了提升就業質量,應該推進校企深度融合,搶占高職院校高質量就業高地。
上述研究對本文有一定啟發,但仍不能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在人才培養階段怎么與市場銜接等重要問題。本文將剖析出影響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主要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宏觀層面思考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全新局面,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方式不斷轉變,傳統產業逐步升級,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轉型[6]。在歷史變革的浪潮中,高職畢業生只有高質量就業,才能保證我國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高職教育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所有行業輸送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騰飛保駕護航。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面向主要有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個體企業等。大多企業在員工招聘過程中,過于要求工作經驗及社會閱歷,這些恰恰是大學生所欠缺的,這讓很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失去了均衡發展機會[7]。有些企業注重“表面工程”,在招聘時設置戶籍、性別等基礎門檻,甚至還要求畢業生為名校畢業,無疑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涉及社會穩定發展,關乎個人職業生涯成長,更是一項社會性系統工程[8-10]。
市場需求瞬息萬變,電子及汽車行業尤為突出。某些電子產品周期只有兩年時間,而該技術引入課堂,孵化教材,組織教學,通常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待學生完全掌握該技術,已成為市場上淘汰的技術,學生陷入茫然。汽車行業中汽油車教材已經相當完善,當前主流技術已經發展成為電車,教學慣性使然,課堂上仍以汽油車教材為主,所學無用現象尤為突出。在設置人才培養目標時,一定要了解用人單位所需,并結合市場及社會需求,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加大實訓投入,練就過硬本領,以期適應市場發展規律。
相關研究發現,高職畢業生大多集中在國內的一些發達城市,如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沿海發達城市、省會城市等,偏遠地區就業率相對不高。國家針對這一現實情況發布了很多優惠政策,幫助其修正自我認識,重新定位就業方向,例如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特教崗位、大學生村官等,激勵高職畢業生深入基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期提高偏遠地區人才整體素質。
校內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往往由班主任或輔導員擔任主講人,不能幫助學生找準自我定位,往往將學生簡化成學校的“產品”,忽略了學生的差異發展。針對某公司的某崗位,優先匹配學生的薪資期望,匹配成功則認為幫助學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過于簡單,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成長需求,也往往高估了學生的工作態度,常常導致學生過不了實習期,就急忙再找工作。往往造成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學生;學校幫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學生對企業和學校滿意度降低的局面。
高職畢業生初入社會,社會閱歷欠缺,設想的工作狀態過于理想,過于要求工作時間、工作類型、薪資福利等,忽略了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職業發展方向,加之工作態度尚不夠端正,往往難以勝任本職工作,所以不能享有與本職工作相應的薪資待遇,造成心理落差,影響高質量就業,最終影響到未來的發展。
高職畢業生初入社會,工作態度及工作能力有待養成,工作技能有待提高,工作熱情需要鼓勵。保障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路徑的暢通,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尤其是政府和企業需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
高職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有些行業或地區,甚至發揮著主導主要。
第一,政府可以借助宏觀政策調控,控制或預測某地區特定時間節點,特定行業用工規模及與之對應的技能需求,提前布局,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避免人才技能重疊或人才需求不足。真正實現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地方經濟優待高職畢業生。
第二,教育主管部門及政府應提升高職教育的地位,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強國”的氛圍,助力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具體而言,在產業結構中有意識地增加高職畢業生的人數比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制定高職畢業生的扶持方案,借助杠桿提高高職畢業生相應的福利待遇,增加高職生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其社會地位,夯實就業穩定性。
第三,鼓勵部分在校內受過創新創業訓練的學生,大膽創業,并給予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貸款,優化就業方式。對吸納高職畢業生的小微企業或中小型企業,應建立相應的幫扶政策,降低高職畢業生工作試錯成本,借助中小企業的力量,為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造條件。
第四,號召地方企業,積極參與校園招聘,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類型高職畢業生,開展畢業生招聘專場服務活動,保證就業指導的準確性。對擬就業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細分;對擬就業高職學生的技能及心理基本情況進行研究,不斷優化目標崗位,努力提升學生就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服務地方經濟人才的責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緊盯經濟發展規律及行業發展動態。為了高職畢業生能夠適應市場,就應從根源入手,優化人才供給體系,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教學手段及方法。
首先,必須重構人才培養方案,以使畢業生獲得預設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高職畢業生在每年的國家人才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有效補充國家人才庫,人才培養方案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了高職畢業生能否高質量就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緊盯國家或地方發展戰略,并隨著戰略的更新而超前調整。只有如此,培養出的人才才具有市場競爭力,才能保證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高職院校應具有全局視野,充分調研地方企業,洞察市場經濟短板行業,發現產業升級中的新機遇,解決節能減排中的新挑戰,結合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培養出行業所急需的領軍人才。使高職畢業生能夠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人才培養完全符合“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要求,讓更多的高職畢業生能夠加入鄉村振興建設、現代農業建設、智慧城市建設中去,扎根祖國大地,實現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其次,積極探索多渠道人才培養模式,聯合一批有社會擔當的企業,開展校企訂單培養,將目標崗位所必備技能前置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優化課堂教學,必要時聘請企業能工巧匠擔任課程講師,實現目標崗位與課堂教學的融會貫通。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提早頂崗實習培養,將學生直接納入企業考核,校內課程通過其他形式補全,校內教師根據企業生產流程特點,結合相關難點送教上門,真正開辟出產學研新局面。積極探索新時代的工學交替及現代學徒制培養,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制定出不同的方案,探索實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最后,要強化就業指導工作及課程思政工作,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鼓勵學生在新時代的浪潮里主動作為,主動擔當,放眼大局,積極主動投身到鄉村振興計劃、服務西部計劃等國家戰略中去。在重點培養高職生職業素質及職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兼顧創新精神及競爭意識的培養,以使學生就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千差萬別的工作崗位,快速掌握不同的職業技能,在崗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真正實現高質量就業。
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因素眾多,行業、企業、社會各界資源都應主動參與并積極配合落實。企業只有真正全過程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去,高職畢業生才會符合企業用人要求,才能實現多元培養,定向培養,為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具體可以從以下幾處著手落實。
首先,與企業共建共管共用人才培養平臺,打造“立體化人才培養基地”,企業現有員工有技能提升意愿,可以到平臺尋求幫助,高職在校生全流程參與,提早切換角色身份,了解目標崗位;高職在校生想提早了解目標崗位工作狀態,可以提出跟崗實踐,與企業開展合作培養、委托培養、聯合培養等育人形式。該平臺還應承擔教師的教科研任務,同時該平臺也作為企業的多樣式儲蓄庫,拓寬教師及高職在校生的職業視野,發揮職業培養的針對性,為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提供基本保障。
其次,在頂崗實習階段,高職畢業生的學習主陣地由學校轉換成了企業,企業應加強與學校的聯動,調取高職畢業生的在校表現,掌握其真實技能水平,了解其興趣點,根據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員工入職培訓體系,構建傳幫帶機制。切實減小高職畢業生的心理落差,使其能快速切換身份角色,以最快的速度最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全新事業中去,真正實現高質量就業,實現個人價值。
最后,企業文化應前置到校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做到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在理解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適應企業文化。通過了解企業文化,明確目標崗位的崗位需求,激發高職畢業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內驅力,實現多頻共振。在全新育人模式下,企業文化的提前植入,保證了校內人才培養過程中,處處體現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突出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創造了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良好環境。
本文從社會因素及政策制約;高職畢業生相應的職業能力;就業區域歧視;就業指導不充分及高職畢業生自我認識偏差等方面,分析了影響高質量就業的因素,并針對具體問題給出了解決措施。列出了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有效路徑:政府層面應該完善就業服務政策體系,提升高職教育的地位,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強國”的氛圍,助力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學校層面應緊盯行業動態,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從根源入手,優化人才供給體系,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教學手段及方法。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因素眾多,行業、企業、社會各界資源都應主動參與并積極配合落實,企業只有真正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中,高職畢業生才會符合企業用人要求,才能實現多元培養,定向培養,為高職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