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晶
沈陽城市學院,遼寧 沈陽 110112
面對媒體環境的巨大變革,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升級的首要任務就是傳統教育場景向智能化、融合化的轉換,教育場景只有跟上技術變遷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行業崗位需要的人才。教學場景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主動學、動手學的實踐化教學場所,服務于教學需要。教學場景的合理設計將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和教學方式,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保障。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媒介環境的更新迭代,傳媒行業的媒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媒體融合發展由1.0 單向傳播、2.0 互動傳播向3.0 全員傳播階段邁進[1],傳媒行業發展出現學科發展全媒體、智能化特征。在全媒體傳播時代,媒介智能化發展變化很快,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緊跟媒介、科技發展步伐。傳統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應該進行重新思考與定位。
無論是技術革命帶來的技術與藝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還是媒介環境的階段性變革,無疑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專業人才培養的媒體環境來看,已經從傳統媒體過渡到融媒體平臺;從傳播方式來看,已經從大眾傳播向人際傳播拓展,逐漸進入智慧傳播時代;從教育場景來看,已經由圖書館、教室、實驗室等傳統教育場景逐漸被智慧教室、網絡學習空間、創作工作坊、全媒體中心等創新學習場景所取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科帶有鮮明的時新性、應用性和融合性等特征,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定位、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實訓場景、教學方法等都應該進行實時更新與完善。
媒體融合使得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媒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革,作為民辦高校播音主持專業與起步較早的中傳、浙傳相比沒有競爭優勢,如何在智慧傳播時代準確定位并找到人才培養亮點——以特色亮品牌。縱觀各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大多數高校重點培養新聞和綜藝節目主持人。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及民辦高校應用型特色,應將目標鎖定為占主流媒體的民生題材節目主持人培養。人才培養定位需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1.國內研究現狀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使多媒介的融合發展走向智能媒體時代,對于廣播電視傳媒崗位人才培養來說,無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的融合,智慧傳播時代到來,傳播場景朝向虛擬化、個性化和移動化發展,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也要積極探索新的教育場景與其相匹配。
有學者提出口語傳播人才培養的場景類型,分別是虛擬場景、個性場景和移動場景,并將場景與課程教學相融合,開展模塊化教學,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智慧傳播人才。
傳統教育場景應該向智能化、融合化教育場景轉換,將傳統教室改造為智慧教室、網絡學習空間、工作坊和全媒體實踐基地等等,構建知識世界、學習世界、工作世界“融合”的教育場景。教育場景的升級將進一步優化教學實踐效果,構建學習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橋梁,提供了單一知識傳授以外的技能,為智慧傳播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結合媒體環境的變遷、傳媒行業發展的現狀、地域性特色等多項研究總結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最終專業將人才培養定位為服務大眾民生的主持人才。經過大量的資料研究,將民生節目的特點歸納為,關注民眾生計、民眾意愿、民眾立場為主要價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眾視角、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百姓平常生態或故事,通過廣播、電視節目反映出來。民生題材節目類型包括民生新聞、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益智競技等多種節目形態。這為專業人才培養尋找到了鮮明的特色及定位。
2.國外研究現狀
比如英國美國,沒有開設名為播音主持的專業,對于播音主持的相關知識學習在英國主要設置于新聞與傳播學之下,美國的播音研究誕生于口語系。所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自身帶有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學科屬性,是一門交叉學科。這種交叉既體現在學科的交叉,又體現在藝術與技術的融合。融媒體時代傳播場景改變必然帶來教學場景的變革,英國貝福特大學與核心課程相匹配的教學場景包括廣播電視演播室、數字廣播工作室、數字視頻編輯套件、電子編輯室、多媒體套房、在線設計工作室和無線電實驗室等等[2],通過教學場景可以看出,該校人才培養充分體現了智慧傳播的特色,通過實踐場景的構建實現藝術與技術的融合。
1.研究內容
本課題將重點說明智慧傳播時代為什么培養民生主持人;如何科學制定民生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在傳播場景發生變革下如何設置教學場景與民生特色人才培養相匹配。
2.研究思路
隨著科技、新媒體的發展和5G 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傳播媒介已經向不同媒體平臺多項傳播進行變革,隨之而來的是智慧傳播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大環境和傳播場景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何在這一變化下培養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民生主持人才是本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
(1)背景分析。中國傳媒大學重點通過高質量有聲語言傳播課程,塑造表達典范。在“書同文”基礎上,實現“語同音”。整體風格更注重新聞及評論方向人才培養。浙江傳媒大學與定點單位建立實踐合作基地,通過各檔娛樂節目定點且大量的實踐,迎合崗位需要培養出眾多綜藝感強、臨場反應機敏的娛樂節目主持人。
除了新聞和娛樂類型的節目以外,民生題材節目占據了大半江山。民生題材節目主持人的崗位需求量是最大的,培養民生節目主持人是符合崗位需求的。
(2)專業定位。在智慧傳播時代背景下,把握融媒體發展現狀以及就業崗位需求,依托專業軟硬件設施及師資力量、結合學生自身特色等實際情況營造與時代發展相匹配的教育場景,專注于培養民生節目主持人。
(3)人才培養。在智慧傳播環境下,傳播場景趨于虛擬化、個性化和移動化,我們根據傳播場景時代性特征構建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虛擬演播室、VR 體驗實驗室等虛擬實訓場景,培養虛擬場館解說員、配音員等;通過多媒體錄音實驗室、融媒體實驗室、節目實景演播室等多個個性場景[3],培養融媒體民生節目主持人、口語教學老師等;通過網絡直播實驗室等移動場景,培養網絡節目主持人,打造網絡IP,主要是想以民生節目主持人品牌資源推動單一媒體向全媒體方向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對“主持人中心制”人才培養的一個初步實踐。
3.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在研究本課題的過程中,以“智慧傳播”“教育場景”“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為關鍵詞,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研究。同時也查閱和拜讀了相關的博士、碩士論文、學術專著、專業期刊,并對其進行分類、梳理、分析和總結。
(2)訪談調研法。對多家省級電視臺和權威新媒體公司進行訪談。了解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趨勢及人才需求情況,總結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媒體民生主持人崗位能力。
對我國臺灣地區的世新大學、四川傳媒學院、暨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遼寧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相關專業進行了深度調研,通過對專業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了解各高校在智慧傳播時代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并進一步了解教師和學生對當前課程體系、實習就業等方面的看法。
(3)案例分析法。選取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我國臺灣地區的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等幾所有代表性的開設播音主持相關專業的高校進行觀察和比較,分析出這幾所高校在課程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進一步結合本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實際情況,探尋專業發展的特色路徑。
4.重點難點
調研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結合地域性特色優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前提,凝練專業特色,并進一步修改人才培養方案,使之特色鮮明。構建與民生主持人培養相匹配的教育場景體系,從虛擬場景、個性場景和移動場景三個類型劃分人才培養模塊,依據傳播場景開設相關課程,開展模塊化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建立后,進一步建構與課程學習相匹配的實踐教學場景,主要是構建與人才培養有效融合的物理空間和實踐設施,通過教育場景的轉變,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專業學習技能,并對民生主持人才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首先從環境來看,環境既包括科技高速發展的行業環境,也包括新文科視野下的學科教育環境。在融媒體環境下由原來培養大眾傳播人才向人際傳播和智慧傳播轉變,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重新規劃和融合建構,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教育場景,由傳統式場景向虛擬場景、個性場景和移動場景轉變。
其次,在新文科視野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注重藝術教育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科內涵發展。低水平技術性工作未來將被智能技術產品所取代,而內涵性、審美性、情感性、人格化和人際性是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關鍵點,也是智能技術不可替代的。
新的媒介環境發生重大變革和科技與藝術高度融合的情況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審時度勢,把脈行業發展規律,大膽探索教育場景的變革,瞄準民生主持人才培養著眼點,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使之符合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培養出符合智慧傳播行業實際需求的崗位人才。
智慧傳播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通過教育場景搭建與課程建設來實現的同時,還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具特色的民生節目主持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生源地建設、基礎力提升、多元化培養、專業知名度、新媒體矩陣、拓展合作渠道。
(一)生源地建設。學苗選拔從不可選擇向可選擇邁進。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在形象上、語言面貌上等多個方面提升生源質量及規格。
(二)基礎力提升。以賽促練,以考促練。通過專業導師制在課余時間貼身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提升學生應試等級。
(三)多元化培養。圍繞民辦高校職業情景化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校園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個融媒體實訓平臺,制作民生節目、短視頻、影視配音、廣播劇等多類型節目,培養融媒體民生節目主持人。
(四)專業知名度。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實現。即出人才、出作品。通過多項國內外大賽的歷練,使學生在比賽中得到充分的鍛煉,進而提升專業知名度。通過比賽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是專業對外宣傳的絕佳途徑。另外,集專業合力打造校園風民生訪談節目,成為關注學生成長的窗口,并進一步在省市乃至全國進行推廣,成為專業建設宣傳的風向標。
(五)新媒體矩陣。依托專業新媒體平臺,進一步建立多維度垂類的新媒體矩陣號,主要包括影視譯配音、短視頻、廣播劇、有聲讀物、電商直播、民生節目等多個分類內容,在運營時統一名稱,相互引流、相互攜帶,最終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新媒體矩陣號。
(六)拓展合作渠道。根據生源的實際情況,與省市縣等多家廣播電視媒體建立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課程與廣播頻率建立的合作關系,案例提供、主播互動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同時也可以建立實習就業等多種合作關系。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融入了智慧傳播模式,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和語言邏輯思維方式。在智慧傳播視域下,對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梳理,對現存人才培養方案及模式進行分析,我們應當注重課程體系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及內容,加強教學實踐及技能的培養,有效優化教學師資隊伍,注重高質量校企合作新格局的構建。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養更多的人才,為行業輸送更強的播音與主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