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6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效果顯著。這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數字化時代,基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開放大學打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滿足了廣大求學者隨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需求,為國家發展繼續教育,推進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是服務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重要平臺。
隨著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加速發展不難發現,開放教育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報考開放大學進行繼續教育,無論是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還是開放教育學生的管理工作都面臨著挑戰。因此,開放大學應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切實做好開放教育的相應工作。
開放教育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生活經歷、社會背景、知識結構各不相同,邊學習邊工作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方式,從江蘇開放大學行政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三個專業2022年秋季招生數據來看,男性占比稍高于女性,99.8%的學生都是在職人員,主要為企事業單位在職員工,還有部分基層工作者以及個體從業者等。從調查數據來看,報名江蘇開放大學的學生中,78%是出于當前工作提升的需要選擇開放教育,39.76%的學生是為了方便求職,還有部分學生是出于興趣愛好以及容易拿到文憑等選擇繼續學習。
學生年齡跨度較大,江蘇開放大學行政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三個專業2022 年秋季招生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剛剛18 歲,年齡最大的67 歲,他們的社會經歷、學習能力、學習目的、學習基礎等各有不同,且不同的年齡段面臨著不同的社會問題,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對應年齡段的問題,如此大的年齡跨度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開放教育的學生大都是在職在崗人員,尤其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是在25 ~45 歲這個年齡段,正處于人生重要的爬坡階段,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是在重要的黃金時期,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給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有的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按期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工學矛盾的突出,導致學生不能如期完成學業,給學生帶來困擾,也給開放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開放大學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堅持以服務地方人民為中心,因此開放學生學歷基礎不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歷層次涵蓋了從高中到專科的各個階段,不同的學歷也帶來了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能力有差別,學習方式、學習效果各有不同,年齡稍長的學生可能對于互聯網的使用不如年輕學生熟練,對于某些學科,例如英語,年齡稍長或者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學習起來就比較吃力,需要給予特殊支持與服務,這就給任課教師和學生管理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無論是普通高校的學生還是職業教育、開放教育的學生,校園文化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個需求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開放學生同普通高校學生一樣,也需要有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需要同學校友情感聯系。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開放教育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教務教學工作,師生教學空間相對分離,學生跟學校接觸較少,缺少對學校校園文化的了解,從而達不到校園文化育人的效果。
為人師者,只有充分關注學情,精準把握學情,因材施教,方能“長袖善舞”,開放大學的學生有別于普通高校全日制學生,因此在學生管理上也要有的放矢。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要變換管理模式,對待開放學生應由管理轉變為服務,堅持以生為本,開放學生面臨工學矛盾、家庭瑣事、年齡偏大、學習吃力等現實問題,給學習帶來一定的干擾,但是開放學生學習動機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學生工作的側重點應該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教師教務人員應完善學生管理相關制度,細化到學習的每一個過程。比如日常管理中,班主任或者學務管理人員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把同專業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建立擴大了學生的社交圈,一方面方便學生之間交流專業學習,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促進彼此交流,增加工作經驗,這樣學生獲益頗多,在開放大學求學既收獲了知識,又擴大了人際圈,同時也方便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溝通。部分開放大學缺乏對學生管理和服務的相關制度,為了發揮激勵作用和榜樣作用,學校應制定相應的獎學金制度,對于貧困學生,學校應制定助學金制度。開放大學中有不少學生是黨員、村支書或者社區基層書記等,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學生的閃光點,增加學生社會實踐,參觀優秀企業、優秀黨支部等,有效發揮黨員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另外,國內部分開放大學與職業教育是一體的,學校圖書資源、數字圖書館等資源應向開放學生和職業教育學生同時開放,促進職業教育和開放教育的學習資源共享。
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線上教學為主,面向社會大眾開展遠程教育的新型大學,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學習媒介日益多元化,開放大學也應與時俱進。開放教育大量的課程采用的是線上教學,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個人的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還要培養互聯網思維,熟練精通數字化和網絡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平臺上的數字教學資源應該及時更新建設,教師要有效利用網絡平臺,適時更新課程大綱、課程視頻資源和非視頻資源等,進一步提高在線開放課程的質量。另外,教務管理人員應該堅持將虛擬環境做實,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營造線上線下互補、融合共通的學習模式。開放學生以課程虛擬班級作為開展學習的主陣地,學務導師應該有效利用虛擬班級開展工作。例如利用騰訊會議或者元宇宙等平臺開展班會、學習輔導或者思政教育等,充分發揮網絡傳輸作用,宣揚學習典型,介紹優秀學生和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特別是通過介紹班級同學成功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工作熱情,網絡平臺能夠有效解決開放學生的工學矛盾和時空矛盾,方便了開放學生的學習,所以有效利用好網絡媒體,能夠提升開放教育的質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要牢牢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2022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涌現,知識更新的速度越快,人們對于知識的渴望越強烈,越來越多的學生學習選擇開放大學。從江蘇開放大學2022 年招生數據可以發現,幾百名學士后學生報名開放大學學習,甚至還有博士生報名,這對開放教育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因此,開放教育的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加強學習,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管理能力,提升個人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開放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適應快速變化的節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放大學應與兄弟院校加強交流,形成育人合力,迸發合力,專業教師應該跳出所教的學科,主動加強與重點高校的聯系,學習深造,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強專業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果教師不及時更新知識、儲備的知識庫,將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國家倡導的終身學習背景下,身處一個學習型社會,教師應為開放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成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引導力量。廣大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持續研究教育教學資源和教務教學規律,深耕專業學術,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對快速發展知識的敏銳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開放教育中業務嫻熟。開放教育的學生多數是在25 ~45 歲這個年齡段,所以,開放教育教師可以結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生活和工作特點對應開展實踐教學,將知識與學生的工作、生活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教育是“仁而愛人”事業,有愛才有責任。開放教育的教師應嚴愛相濟、潤己澤人,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過程中,堅持把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關心、尊重、激勵上,對學生給予人文關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把每一個學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知心朋友,實現師生情感交流、心靈相通。
開放學生有剛成年的芳華青年,也有70 多歲的古稀老人,有職場的白領精英,也有一線的基層工作者,開放教育的管理者和老師要根據每個年齡段的特點給予相應的關懷,堅持“一生一策”,充分發揮服務育人價值,用真心、走心、貼心、細心、耐心的服務理念,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通過線上溝通、線下見面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開展相應的關愛活動。例如:定期走訪學生,增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聯系;制定開放學生助學金制度,幫扶困難學生如期完成學業;定期組織多種學生活動,促進師生交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開放學生都已成家立業,生活和工作給他們帶來了雙重壓力,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像關注在校生心理健康一樣關心開放學生的心理發展,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
儀式教育在開放學生中同樣重要,學校應舉辦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例如每年學校的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運動會、校友返校日等這些重要的活動,能夠加強開放學生的儀式感,縮短學生和學校的距離感,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從而樹立學生愛校、榮校的意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開放教育同樣需要豐富的學工隊伍。學生管理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構建服務于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就要打造一支基于互聯網思維、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樂于奉獻的師資隊伍。開放大學有著系統辦學的特點,學校總部或者是較大一點的辦學點會設有專門的學工管理部門,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有些辦學點沒有專門的學工管理部門,僅僅是教務部門,只是滿足于完成學生的日常教務管理,保證學生順利畢業,而沒有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宣傳等。開放教育同樣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以培養開放學生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的。因此,對于開放學生的管理,健全學工隊伍同樣重要,嚴格按照師生比配置相應的學務管理人員或者班主任、輔導員等,“打造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教育服務專業人才隊伍,提供親切、溫馨、貼近普通學習者生活的日常支持服務”。[1]
2016 年1 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中指出,開放大學要以終身教育思想為引領,樹立開放、靈活、優質、便捷的辦學理念,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辦學形式、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努力辦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近年來,開放教育一直致力于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發展顯著,開放學生的規模也越發龐大,“開放大學的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特殊性,還要采取有效學生管理工作辦法,從而科學開展學生教育引導工作,達到國家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2]聚焦和研究開放教育學生管理工作,對建設學習型社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