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琴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2018 年7 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綱要的出臺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行動方向,也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綱領性文件。2021 年7 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21〕10號),提出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及時了解學生在人際交往、戀愛情感、集體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談話、團體輔導。高校要設立團體活動室,為開展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提供優質的實時實地服務[1]。〔2021〕10 號文件是對綱要的具體細化和落實,提綱挈領闡述了課堂教學的地位及對團體輔導的具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從這些層面可看出,心理健康對于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意義重大,從國家層面明晰了心理健康的戰略意義。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深遠,要充分發揮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心理咨詢輔導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心理育人做細做小做實,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團體輔導是一種以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專業助人方法,可運用團體情境設計活動、課程、用來預防個體在各個發展階段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所引發的一般性困擾的產生[2]。心理咨詢和團體治療面向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人,而團體輔導的參加對象一般是正常人。在具體操作上,團體輔導通常由1 名老師指導,人數控制在8 ~40 人,其目的主要是預防、教育和成長。鑒于團體輔導的以上特性,高職院校以團體輔導的方式,在大學生溝通技巧、自我認知、人際關系、壓力管理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輔導,將團體輔導融入課程教學、主題活動、咨詢服務,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學情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來源于普高、中職和技校,根據近年來招生生源類型的變化趨勢來看,以中職和技校學生為主要生源的現象愈發明顯,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學習動機不足。由于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較差,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高職后,較難在課堂上長時間地認真聽課。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現象也時有發生,課堂紀律不佳,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明顯不足。二是對理論教學缺少興趣,更熱衷于實踐類和活動類課程。高職學生大都不喜歡偏理論課程,對校內文體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的參與度較高,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普遍推行第二課堂學分制的情況下,第二課堂搶課情況也頗為明顯。三是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由于對未來發展心有困惑,很多高職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甚至很多學生沒有認真思考過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得過且過的學生較多,導致在校學習收效甚微。
2.團體輔導應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這門課程在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性質來看,這門課程不僅著眼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注重實踐性的心理體驗,尤其是注重心理健康知識在解決心理問題時的應用。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來看,有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自我認知層面三個維度的目標,在知識層面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相關理論,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和意義,了解心理異常表現;在技能層面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調適和心理發展的技能;在自我認知層面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3.團體輔導應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
通過多年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經歷來看,在課堂教學時有效融入團體輔導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效果、學生專注度和學生教學質量反饋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如在“呵護心靈 健康成長”章節,通過團隊建設團體輔導活動,將班級同學分成5 ~8 人的小組,每組推選出組長,共同創建小組名稱、小組口號,設計小組標志、小組造型等,通過小組展示的形式,鼓勵個體融入集體,增強團隊適應性。在“調整角色 積極適應”章節,設計“寫給三年后的自己”團體輔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目前的壓力以及大學三年里對自己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規劃,幫助學生更好地從生活角色、學習角色及交往角色的轉變中適應大學新生活,告別適應障礙。在“認識自己 學會成長”章節,設計“20 個‘我是誰’”團體輔導活動,通過學生本人自我思考,選擇一些能反映個人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等體現個人風格的語句,以及對此正向與反向的評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了解情緒 提升人格”章節,設計“大變臉”團體輔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動,探索自身情緒變動的原因,明白在具體的情境下如何調節和把握情緒。在“和諧相處 快樂交往”章節,設計“無家可歸”團體輔導活動,使學生意識到歸屬感的重要性,并在與他人交往中學會主動,讓成員在活動中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積極融入團體,讓成員體驗家的感覺,體驗團體的支持,從而更愿意和團體在一起。
從實際教學來看,團體輔導應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問題。一是在班級上課人數配置上,以30 ~40人的單個行政班教學為宜,合班教學會受限于上課人數、活動時間等的限制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參與率,上課班級數量安排與學校師資配備直接相關。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吸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心理咨詢相關資質、心理咨詢相關經歷或從事學生工作多年、在談心談話等方面有經驗的老師,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老師,通過小班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二是高職學生在團體輔導活動分享環節,部分性格內向學生不愛分享,會出現緊張、臉紅、聲音小等現象。這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學相長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潤滑劑,正是因為有這些現象的存在,也進一步激發了授課教師要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活動,鼓勵不同類型的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在參與團體輔導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悅納自己,學會自助和他助。
1.團體輔導
專兼職輔導員在班級日常管理中,通常會通過召開主題班會、組織班級團隊拓展等常見形式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團體輔導由于操作靈活、主題多樣、環節可控、效果明顯等特點,在新生開學第一課、人際交往、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等特定主題班會上,以及班級戶外組織的團隊建設等活動上,將團體輔導有效融入,從帶班實際情況和學生反饋來看,效果顯著。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不僅能激發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也能讓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主題中加深自我認識,體悟到和諧人際關系的意義、感受愛情之美,多維度保障心理育人切實落地。
2.主題活動
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將團體輔導貫穿于系列主題活動及特定學生群體中,也是一種有益嘗試。在主題教育中,開展團體輔導,推動以“320”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動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最為明顯。比如,開展趣味心理運動會、團隊減壓團體輔導等,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培育積極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適應性。
在高職學生群體中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國家在助學貸款、助學金發放、國家勵志獎學金評選等方面仍有政策給予幫助。但是對這些學生的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勵,仍是高職學生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關鍵點。團體輔導的好操作性、開展的便捷性、學生的易接受性等特點,對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個人能力素質提升、團體活動中汲取精神力量均有較好的表現。
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入學初對飲食、風俗、衛生、語言、氣候等方面,會有諸多不適應。不論是校級層面還是二級學院層面,均可組織少數民族學生群體開展系列團體輔導活動,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同類群體中逐步拓寬人際交往圈,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盡快調整個人角色,緩解壓力,助力成長。
高職學生群體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部分學業困難學生。而學業困難學生,其初期表現是學業困難,后期可能會轉變為心理危機、家庭關系緊張、宿舍矛盾等。對這些學生,可通過開展高職學生學業倦怠的認知—行為團體輔導,通過團體動力學,幫助學生紓解學業倦怠情緒,緩解學業壓力,引導學生認清學業倦怠的原因,學習新的行為模式,增加對學業的控制感,增強成就感,幫助學業困難學生加強自我認知,提高自我效能感。
戀愛情感問題,是高職學生群體中的熱門話題。如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理性平和地看待失戀,處理好單相思等,是擺在所有高職學生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00 后”學生群體思想上更加活躍,在個人婚戀問題上也更有主見,對于傳統灌輸式的說教興趣不大。而團體輔導形式新穎,更加側重于體驗,更受學生喜愛。通過設計戀愛成長團體輔導,幫助學生認識兩性的心理與行為,學習與異性的溝通技巧,探索愛情的真諦,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各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建設上,受領導重視程度、建設經費等因素影響,高校存在個體差異,普遍都已建有校級的團體活動室及學生談心談話室,這為學校心理工作者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提供了條件保障。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團體輔導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的應用還不太普遍。
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群體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新生心理普測排查出的可能存在心理異常的同學;二是專兼職輔導員在帶班過程中發現的有心理和行為異常的同學;三是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同學,其中前兩種居多。針對這三種類型,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尤其是初訪,效果更好。從實踐經驗來看,將這些個體心理咨詢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進行歸類,將同類型心理問題的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創新性,同時提高心理咨詢工作的效率,緩解當前高職院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師資不足的現狀。
團體輔導的有效開展與指導老師的專業水平、工作經驗密不可分,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專兼職老師體量仍較小,需加強對專兼職輔導員的培訓和指導,吸納優秀的專兼職輔導員隊伍加入學生心理工作隊伍,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條件實施。同時,心理中心要加強對輔導員隊伍在學生心理異常的識別、團體輔導方案等方面的統籌和指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隊伍水平。
團體輔導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輔助方式,其出發點是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培養理性平和的積極心態,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團體輔導因形式新穎、易于接受,在開展過程中,通過系列活動幫助學生培養心理建設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高職學生群體承載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諸多期望,也寄托著萬千家庭對晚輩成才的期盼,但是當前高職學生群體中仍有部分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和諧,也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因此,以團體輔導為媒介,做好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團體輔導在實施過程中,要以焦點問題為導向,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綜合高職學生學情、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性質及在技能和自我認識的目標要求來看,將團體輔導融入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