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宋代出版史》"/>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書名:《宋代出版史》
作者:田建平
作者: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1-7062-6
出版時間:2017 年1 月
定價:198 元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出現、使用與傳播對中國古代社會,乃至人類文明的發展演進都產生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印刷術究竟發端于何時,學界至今仍無確論,但印刷技術在宋代得到顯著進步與廣泛施用卻早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自二十世紀起,關于宋代印刷史的研究成果就層出不窮,而2017 年由人民出版社發行的田建平編著《宋代出版史》一書更是將宋代印刷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該書的出版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宋代印刷出版體例、印刷出版內容及其引發的社會效應等問題的認識,更為人們全面、深入理解印刷術的發展、進步、歷史地位等提供了極佳的視角,故對該書的主體內容、學術貢獻及暇玷進行全面梳理亦頗具價值。
田建平編著《宋代出版史》分為上、下兩冊,除緒論外,全書共有十八章,洋洋灑灑總113 萬字,真可謂包羅萬象、氣勢磅礴。第一章對宋代書籍的出版概況、出版階段、媒介環境、出版技術的繼承與發展,以及書籍出版與宋學、宗教等因素的關系等作了總體論述;第二章從重文政策、文官制度、科舉制度、平民教育、手工業生產發達、文人生活方式、學術氛圍、科技進步、城市繁榮及閱讀風氣十個方面分析了宋代書籍出版業得以興盛發展的原因;第三、四章系統論述了宋代書籍的出版體制及生產,作者共總結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組織、宗教、私家、書坊六大書籍出版體系,其中,論述私家和書坊出版體系時還引入了胡銓、廖瑩中、陳起等典型個案分析;第五章以政府《邸報》和民間小報為切入點,論述了宋代報紙的出版情況;第六章討論了宋代書籍的發行與貿易,主要包括發行與銷售方式、書籍價格、書籍利潤、牌記廣告等內容;第七章從設計理念、基本形制、版面語言、裝飾與插圖等方面分析了宋代書籍所追求和反映的美學特征。第八章考察了宋代書籍出版的版權保護,作者認為宋代已經形成了從版權及版權保護觀念、法律申訴、依法斷案、判決與執行乃至民間協調等一系列的版權保護程序,可知作者是“宋代有版權論”的堅定支持者;第九章分析了宋代書籍出版的地域經濟特征,總結出書籍出版業總體分布不平衡性、區域分布與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一致性兩個特點;第十章簡要統計了宋代書籍的出版類型;第十一章論述了書稿的來源、編輯體例及編輯出版術語;第十二章主要分析了紙、墨、筆、硯等印刷物料的生產、消費與品鑒;第十三章為宋代書籍出版的資金、利潤、稿酬、技術及工價等歷史信息;第十四章考析了國家對書籍出版的層級管理、法制管理,以及禁書政治、黨爭文化與其內在的互動關系;第十五章梳理了宋代閱讀人口與結構,并以朱熹、沈括為例,闡述了宋人的閱讀觀;第十六章比較了印本與抄本的優劣,以及印本普現對版本學的推動作用;第十七章將宋代出版史研究的重要文獻進行了篩理與釋析;最后,作者還對書籍生產的社會作用、宋代出版的重大成就與歷史局限、宋版書籍現狀等內容作了深度考察,并為今后宋代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總覽《宋代出版史》全書,其無論在研究方法與視角上,還是在研究內容與結論方面,都頗具學術創新與價值,具體如下:第一,該書采用綜合研究路徑,運用文獻考證、個案分析、比較分析、文本分析、量化分析等方式考察了宋代出版史的諸多問題,在論述宋代書籍的出版生態環境、書籍價格、宋代閱讀觀等主題時還借鑒了傳播學、媒介理論、計量史學、心靈史等跨學科方法。在多種方法的助益下,作者用“媒介革命”的視角考察宋代書籍的出版活動,并將其置于“唐宋社會變革”的框架下,力圖深刻揭示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為本書一大亮點。第二,該書致力于深度挖掘學界關注尚缺或不足的問題,并提出了較為合理、新穎的觀點,如宋代書籍的出版階段、出版生態、美學特征、地域經濟特征、書籍編輯體例等。作者將宋代書籍出版分為初始(宋初至真宗朝)、發展(真宗朝至北宋末)、恢復(南宋初期)、興盛(南宋中后期)四個階段,以及認為宋代是一個媒介密集與媒介差異空前突出的朝代,雕版印刷術的普遍應用,使宋代的媒介生態發生了質的變化,開辟了人類古典時代意義上的“大眾媒介”等都是較為新穎的觀點。
第三,該書為諸多學界熱點或爭論點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以版權為例,中、美學者鄭成思和安守廉關于中國古代版權問題的爭論將視野聚焦于趙宋王朝后,宋代有無版權就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田建平先生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書籍著作者與生產者真正開始實現版權自覺的時代,考慮宋代版權有無問題,應該在宋代的歷史背景中去考慮,不應跳脫或忽視歷史語境、歷史現實,也不應強行套用、比較近代的版權保護法,因為宋代只能產出屬于宋代的版權問題。此外,宋代書籍的價格問題,學界成果雖豐卻爭議不斷,甚連最基本的計算單位都難以統一,該書統合現有史料,以計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樣本分析與綜合判斷相結合,提出宋代書籍的一般計價公式,即:每頁(高21.97cm/寬17cm)×3.4698 文,為宋代書籍價格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計算方式。
第四,該書為宋代印刷史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史料便利。首先,作者非常注重史料的完整性,關鍵處、典型性的史料引用多保持全貌、完整呈現,如蘇軾關于高麗購書的狀文與奏折、刻印祝穆《方輿勝覽》時《兩浙轉運司錄白》《福建轉運使司錄白》《自序》等均為全文引用,特殊史料保持原有格式。此外,作者還將已知宋代雕版書籍售價的史料集合總匯為一覽表,以便于學者查閱、使用原始史料;其次,該書專辟章節梳理宋代出版史的關鍵史料,如該書第十七章《宋代出版史文獻選釋》即選取了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李昉《太平廣記表》、舒州公使庫雕造所《大易粹言》牒文、《云麓漫鈔》關于書籍材料史之記載等二十種史料進行深度梳理與解讀,為學者查找、引用提供便利。此點在其他著作中也是較為少見的。
第五,該書體例完整、內容豐富,筆墨輻及宋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印刷術的發明與運用,對宋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若要準確、深刻把握印刷出版的歷史作用與地位,必然需要全面考察其與社會各層面的內在關聯。該書作者視野宏大、總覽全局,詳細論述了宋代書籍出版與各層面的牽動關聯,如政治領域涉及中央、地方政府的出版體系與管理制度、朝廷黨爭等;經濟領域涉及書籍發行貿易、區域經濟特征、書籍價格與利潤等;文化領域涉及書籍編輯、審美、閱讀觀等,可稱得上百科全書式研究,其用力之深,令人嘆服。
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田建平先生《宋代出版史》雖對相關問題的貢獻頗豐,但仍有值得商榷與可繼續完善之處。首先,作者雖致力于用變革或革命的視角去思考問題,但在具體問題的分析環節并未將此視角嚴格貫徹下去,實際論述效果與預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全書平鋪直敘類內容較多,充分且直接體現或反映“媒介革命”或“唐宋社會變革”的內容并不多見;其次,作者的某些觀點還可進一步深慮,如該書第二章,作者從科舉制度、文官制度等十個方面分析了宋代書籍出版業得以發展與繁榮的原因,雖論述較為豐富、全面,但卻存在將原因與結果倒置的情況,如平民教育、閱讀風氣、文人的生活方式等,不可否認,這些因素的確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出現是以印刷業的發展為先決條件的,若將它們看作印刷業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因并大加論述,反而模糊了促進宋代印刷業繁榮發展的核心因素,不利于我們把握印刷業的發展脈絡。
此外,作者關于宋代版權的認識也是偏為激進的。誠然,如作者所言,宋代只能產生屬于宋代的版權問題,不應機械、盲目套用近代版權概念,但若言宋代已經產生版權意識,乃至法律申訴、斷案、判決、執行等整套版權保護制度,恐怕也與歷史實情有不小的差距。如眾周知,宋代從未存在過保護版權的專屬法規,已有成文法中也未出現保護版權的相關條文,故學人們關于宋代有無版權問題的討論并非指宋代是否存在現代意義的版權或版權法,而多著眼于宋代是否存在基本邏輯與現代版權概念相吻合的版權保護制度、版權保護措施,或者民眾是否已經具有版權意識及其所達到的程度等相關問題。以此言之,版權的核心要素,即知識的財產性和私有性在宋代的發展情況,或許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統而論之,《宋代出版史》縱有些微不足,但瑕不掩瑜,其對宋代印刷術、印刷出版活動等相關問題的推動,可謂貢獻頗巨。值得注意的是,印刷術及圍繞其出現、發展而產生的行業體系深度參與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運行與發展,如何深度探究印刷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以及古代社會對印刷技術進步、革新的推動,是需要學人不斷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