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呂悅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以科技創新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市縣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如何破解縣域資源不足、區位不足、動力不足等發展難題?浙江聚焦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堅持把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重要基石,全力打造全域創新體系,推動地方走出各具特色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創新驅動,政策先行。2018 年以來,浙江先后印發《關于促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科技賦能26 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山區26 縣“一縣一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技特派團試點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立足縣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科技創新基礎,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加大縣域創新支持力度。
為了讓科技政策“精準直達”,加速提升科技政策體系引領力,各地進一步結合實際出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新政策。新昌縣制定“科技創新20 條”,實現產學研合作補助等政策5 個100%兌現;樂清市制定“創新驅動發展42 條”,累計發放企業研發后補助1.33 億元;縉云縣出臺《關于推動科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21 個惠企政策,推動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惠企政策實現應享盡享……一系列科技政策,圍繞縣域科技創新支持政策鏈條的短板弱項,有效形成支持合力,為各地以科技創新激活發展動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抓科技創新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優化科技管理職能,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深入開展爭先創優的長效機制,激活縣域創新發展動能。”浙江省科技廳法規處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 年以來,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創新鼎”評選,每年編制發布省市縣三級科技創新指數,構建科學全面的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體系和導向明確的市縣黨政領導考核評價體系,西湖、濱江、余杭等13個縣(市、區)獲得“科技創新鼎”,有效激發了各地真抓實干、爭先創優、比學趕超的積極性。
在省市縣聯動推進創新發展的機制下,浙江省縣域科技創新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2022 年,長興縣、新昌縣、慈溪市、樂清市、安吉縣等5 個第一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數量居全國第一;2023 年,嘉善縣、德清縣、桐鄉市、瑞安市、海寧市、臨海市、岱山縣、余姚市等8 個縣(市)成功獲批建設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數量居全國第二。
“山區縣也能搞工業,山區縣也能搞創新,山區縣也能引進世界頂尖企業。”作為山區26 縣唯一獲得“科技創新鼎”的縣(市、區),縉云縣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為突破發展空間狹小、創新資源缺乏等難題,縉云在縣內打造中心城區、麗縉高新區、經濟開發區3 個科創平臺,在縣外打造上海、杭州、深圳3 個科創飛地,構建“根基扎在縉云上、枝蔓伸向先進地區”的高能級開放創新平臺架構。目前,全縣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8 年的39 家上升至2022 年的158 家,年均增長率為41.9%,形成了“高新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先鋒企業搶占高地”的生動局面。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正是浙江推進縣域科技創新的關鍵一招。近年來,省科技廳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構建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的梯次培育機制,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縣域科技企業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2 年底,全省已累計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9.87 萬家、高新技術企業3.56 萬家、科技領軍企業74 家。
企業的創新發展有力推動了產業的提質增效。在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特色優勢不斷擴大,鋸床的國內市場份額占比超70%,鋸片等零配件的國內市場份額占比超90%;在德清,聚焦地理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全縣大力發展從產學研合作“德清模式”脫胎的“研究院經濟”,為企業攻堅克難厚植土壤;在嘉善,高新技術企業數實現兩年翻番,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研發機構設置率分別達91.4%和79.1%……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鼓勵縣域聚焦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的科技需求,高效整合資源,推動建設一批能落地、高效能的科技創新平臺,有力推動縣域特色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截至2022 年底,已布局省重點企業研究院331 家、省企業研究院1893 家、省高企研發中心5055 家。
位于紹興市南部的山區縣新昌,曾經面臨資源有限、交通不便、發展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但依靠“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走出了一條科技強、產業優、生態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形成了資源不足科技補、區位不足服務補、動力不足改革補的科技創新“新昌模式”。
2023 年5 月,新昌探索建立創新服務“云平臺”,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跨界整合32 個部門職能,構建“線上平臺服務、線下實體運作、部門多跨協同”工作體系,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創新事項“一站式”服務,推動科技創新“新昌模式”迭代升級。“云平臺”啟動以來,成功培育創新企業16 家,匹配科技人才37 名,對接產學研項目14 個,解決企業科技創新難題300 余個。
“我們設立創新服務‘云平臺’,就是不斷迭代縣域創新體系,為全省深入實施創新深化提供新昌思路。”新昌縣委主要負責人說。
近年來,浙江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省市縣聯動,充分發揮縣(市、區)科技部門在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共同富裕、創新深化、“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等改革試點中的主體作用,激發縣域創新活力。紹興市越城區推廣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一網辦”“一指辦”,有效提升創新資源利用效率,相關經驗被科技部發文推廣;海寧市積極打通創新資源國際鏈,以“教科產城”模式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成功入選第一批省級創新深化試點;杭州市蕭山區大力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打造“政產學研金用服”七位一體新型創新體系;永嘉縣狠抓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獲評“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星級評定“五星”;永康市“聯合出資掛榜制”獲批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試點,打造“世界五金之都”……各地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破解了一批制約發展的科技體制機制難題,有效推動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躍升。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積極推動創新資源下沉,支撐縣域創新發展。通過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雙百千萬”專項行動,以省市縣三級聯動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改革扎實落地;在全國率先探索科技成果“轉移支付”機制,3000 多項科技成果納入“先用后轉”成果池,653 項成果在縣域成功轉化;在仙居縣、平陽縣等地開展科技特派團試點,確定66 名科技特派團成員,給予專題立項7 個、資金支持1400 萬元,引導創新要素向縣域集聚。
創新引領、改革賦能,浙江已形成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局面。下一步,省科技廳將繼續強化政策保障、優化創新布局,積極引導項目、平臺、資金等創新資源向縣域集聚,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縣域創新澎湃活力,持續擦亮浙江縣域創新“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