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子怡 張 維
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引下,尋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道路。紅色歌曲作為一種特別的史料,生動記錄了戰火與硝煙的歲月,黨帶領人民浴血抗爭帶領中國走上一條光明的道路,是民主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時期紅歌伴隨群眾革命斗爭出現,真實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試圖用歌聲表達自我的信心。這些歌曲中有反映工人爭取權利的,有反對戰爭的。它們在工農運動中產生并隨之廣為傳唱,表達了大眾反抗舊社會、改造新世界的強烈愿望。
工農運動這一時期中缺乏專業作曲家融入創作,歌曲體裁方面相對單一,數量最多的是群眾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調,節拍多為2/4 拍或4/4 拍,進行曲風格,樸實剛毅,飽含力量。民歌改編曲也是這時期的重要形式之一,去掉裝飾音,節拍改成2/4 拍,溫婉的民歌小曲就會變成有力的進行曲,如彭湃根據潮州小調《剪剪花》的曲調填詞編寫的《五一勞動節》。考慮到工農大眾文化水平較低,這些歌曲大都直接采用學堂樂歌舊曲或者民眾熟悉的民歌進行改編創作,對宣傳工農革命、倡導科學與新思想、增強民眾抗爭意識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1927 年,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戰斗劇社”“八一劇團”“高爾基戲劇學?!薄八{衫團”等文藝團體依次出現,歌曲創作如火如荼,各種題材的紅歌相繼涌現。有反映根據地革命斗爭生活的,有反映人民對紅軍的熱愛,以及反映根據地人民生活等題材。除此之外,還有提倡男女平等、表現戀愛自由的《梧桐樹》《五把扇子》,表現兒童生活的《少兒游戲歌》等受到新民主思想影響的歌曲。
當時最主要的體裁形式是革命民歌、民歌改編曲,適合群眾大齊唱,也出現了更多的創作歌曲。由于戰事緊迫,再加上根據地條件有限,歌曲曲體結構短小,樂段方整,常采用分節歌的形式,旋律重復便于記憶,多有跳進,旋律更加昂揚向上,反映了黨和根據地人民的魚水情深以及遠大的革命信念。根據地歌曲創作的繁榮,既是根據地軍民團結斗爭的生動體現,也是我黨歷史上首次制定文藝方針政策來指導音樂藝術創作和表演的偉大成就。
1934 年到1936 年,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經歷了漫長的長征。在艱苦的長征途中文藝宣傳活動依然活躍,人民群眾的歌曲創作仍然激情高漲,題材內容也非常豐富,真實、客觀反映軍民不畏艱苦生活的堅韌品質。這些歌曲最主要的體裁形式依然以革命民歌和群眾革命歌曲為主,它們蘊含著群眾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激發了軍民團結、相互鼓舞、堅持革命的斗志,為保護革命力量走向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5 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 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完成了12 首感情真摯的史詩。后來晨耕、生茂等作曲家選取其中的十首,巧妙地結合各地區的民間曲調譜成了氣勢磅礴的《長征組歌》,主題鮮明、曲調清新、民族風格濃郁、表演形式豐富,用音樂生動再現了崢嶸歲月中工農紅軍不畏艱險、智謀勇奪的革命精神。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音樂家們紛紛團結起來組織抗日音樂活動。以“國防音樂”為口號的新音樂運動取得了蓬勃發展,音樂家們創作了題材和體裁都十分豐富的抗日救亡歌曲。這些作品中,有展現革命青年獻身國防的,有描寫游擊戰士馳騁戰場、死守陣地、抗戰到底的,有呼吁同胞團結抗日的、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并誓死保衛國土的等。
專業音樂家的加入使抗戰歌曲體裁變得更多樣,除了戰斗性的群眾歌曲和進行曲,還有勞動歌曲、抒情歌曲、敘事歌曲、兒童歌曲,甚至大型合唱曲、歌劇等。這些歌曲喚醒群眾積極結成抗戰統一戰線,形成了不可阻擋的抗日洪流。在豐富多樣的抗戰歌曲中,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則是這一階段紅色歌曲音樂的典范,鴻篇巨制,氣勢之磅礴,堪稱20 世紀具有史詩意義的佳作,它的出現將全民抗戰運動推向頂峰。
抗日救亡歌曲,是全社會各階層愛國音樂家、文藝工作者對中華民族深情熱愛、對日寇深惡痛恨的真實體現?!斑@些歌曲所具有的震天撼地的力量,正是中華民族具有永不枯竭的凝聚力、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民族之林的不朽精神之象征”。
20 世紀40 年代,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道路上的偉大勝利,人民熱情高漲,文藝活動愈加活躍,音樂創作尖銳激烈的風格漸漸轉向開朗、樂觀、自信的生活氣息,民族風格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歌曲有展現大生產運動,為前線保障供給的《南泥灣》;描寫群眾積極開展工農業建設、對新中國充滿崇高理想的《鐵路工人歌》《咱們工人有力量》等;有描寫解放區人民美好生活的;描寫兒童天真童趣,小英雄氣概的《讀書郎》《歌唱二小放牛郎》;描寫民主團結的政治生活和親如魚水的軍民關系的《團結就是力量》;抒發對新中國新生活的向往的《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等。歌曲體裁更加多樣化,但是仍以結構短小精悍的群眾歌曲為主,抒情歌曲也很受歡迎,此外,敘事歌曲、兒童歌曲、大合唱、歌劇、秧歌劇、歌舞等體裁也進一步得到發展。這些歌曲大都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人民自力更生、發展生產來支援前線的熱情、對戰爭勝利的美好期望以及對黨和領袖的深厚愛戴。這一時期紅色歌曲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強大意志和堅定決心。
新中國成立代表著我國民主革命時代結束,國家恢復與建設拉開序幕。革命戰爭時期的熱情轉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人民群眾迎接并戰勝了新的挑戰。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的高漲,音樂有了新發展動力,這一時期的歌曲以樂觀自信、昂揚豪邁、積極奮發為基本格調,題材十分豐富,飽含了人民對新中國的憧憬與喜悅之情,傳達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團結友好的愿望,展現了新中國盎然的生命力和群眾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有歌唱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的《社會主義好》,體現了群眾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可以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喜悅之情,還有表現工業和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完善,人民熱情勞動的《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這些歌曲體現了我國工人階級積極投身工業化建設,團結一致、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感于形勢一片大好的愉悅心情。
歌曲體裁和音樂表現形式多樣,既繼承傳統、保留民族風格,又追求突破創新。建國初期進行曲式的群眾歌曲數量依然最多,但表現層次與手段新穎獨特,結構上主、副歌結合,主歌多由獨唱或大齊唱領唱,副歌則是多聲部合唱。例如,傳唱至今的歌曲《歌唱祖國》,采用的即是主副歌結合的形式,其結構簡潔嚴謹、氣勢大氣磅礴,鼓舞人心。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采用獨唱與合唱結合的新型抒情歌曲開始出現,如《我的祖國》中深情獨唱和磅礴合唱相結合,使自豪寬闊的氣勢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合唱音樂也隨著專業合唱隊伍建立迎來發展活力,創作致力于現代多聲合唱的“民族化”,將民歌或傳統古曲改編為合唱,如《紅軍哥哥回來了》根據陜北民歌改編而成,“民歌合唱”此時形成一股熱潮。其他大型的合唱作品也不斷產生。這些大型的合唱作品非常注重音樂的民族性特點,手法簡練,突出深沉、豪壯而優美的主題旋律,生動地體現出歌詞(詩詞)藝術的精神境界。
恢復經濟、實現工業化建設、走社會主義道路是這一時期紅色歌曲的主旋律,剛取得解放、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急需積極向上的文化來澆鑄戰火創傷的心靈、來鼓舞建設國家的干勁。全國各條戰線上的文藝工作者在“推陳出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生態環境中創作大量且形式豐富的文藝精品。這些紅色歌曲是對我黨正確領導的最美禮贊,也是對我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最高闡釋。
改革開放以來,紅色歌曲在題材、體裁、表演形式、演唱風格、適用場合以及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了大革新。這一時期的歌曲展現了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題材內容熱情向上,有表達奔向美好明天的決心的《祝酒歌》;有表現經濟建設取得初步成就并堅定改革步伐的《春天的故事》;有反映世紀之交全民族昂揚闊步奔向美好未來的《走進新時代》;有表達人民對祖國和黨衷心依戀的《長江之歌》;有表現我國軍人對軍營的純凈情懷的《軍港之夜》《說句心里話》;還有表現青年朝氣蓬勃為祖國人民甘于奉獻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以及通過港澳臺同胞的視角表達對祖國眷戀、對民族熱愛的《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等。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紅歌題材進一步擴大,有慶祝港澳回歸,表達強烈愛國之心的《七子之歌》《東方之珠》;表達海外游子對祖國思念及無怨無悔的愛的《那就是我》;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戰略思想的《陽光路上》,歌曲臨摹了中國盛世圖畫,表達了人民對中國燦爛藍圖的憧憬;表現情系災區,守望相助的《生死不離》《相信愛》《為了誰》,贊揚了人民英雄子弟兵在洪水、地震的大災大難面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還有描寫亞運會及奧運會賽場的《亞洲雄風》《我和你》,表現了奧運健兒團結拼搏、勇攀高峰體育運動精神等。
這一時期,音樂體裁較之前有很大改變,雄壯豪邁的進行曲明顯減少,只是在軍旅生活的歌曲中有所體現;在抒情歌曲創作方面,將革命性與抒情性、嚴肅性與通俗性巧妙結合。曲式結構多樣,常采用帶再現的結構,歌曲中既有對比,又有呼應。音樂材料豐富,運用材料多樣。弱起節拍使用常見,節奏富有變化,如《長江之歌》采用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既加強對主旋律的印象,又表現了開闊激蕩的音樂形象。抒情歌曲中抒情因素更加鮮明,一首樂曲中調性不斷轉換,將情緒逐步推進高潮,更加符合時代和群眾的審美要求。通俗歌曲、影視歌曲涌入我國,并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掀起發展的浪潮,不斷沖擊傳統歌曲的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
20 世紀80 年代后,歌曲更加貼近并重視反映群眾生活。凡是能開的花都在開放,凡是能唱的鳥都在歌唱,這是一個思想開放、包容個性的社會,歌曲創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人們可以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各種題材、體裁、風格音樂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不僅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也讓人民享受歌曲藝術世界帶來的快樂,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充滿陽光。這些歌曲為社會發展注入動力,鼓舞人民豪情萬丈、激流勇進,奮力投身于我國的經濟建設洪流。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紅歌在新時代的內涵,中國正以嶄新面貌向世界發出民族復興的最強音!《脫貧攻堅之歌》唱出黨中央和各級黨組織脫貧攻堅的信心,黨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反映反腐敗斗爭的《正氣歌》唱出了黨執政為民,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保證給民眾帶來政治清明的決心;展示中國人民滿懷豪情,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向前的精神面貌的《共筑中國夢》;《天耀中華》《多想對你說》《以人民為中心》歌頌黨和國家領導核心的正確指引,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服務精神的《志愿中國》《老陳》《回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民族唱起來》,描繪生態建設的《美麗中國》;敘說黨和人民賡續奮斗的初心和使命,為實現民族復興理想繼續前進的《不忘初心》。新時代紅色歌曲題材內容豐富,體裁形式多樣,全面深入地勾勒出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向未來,不怕艱苦,走向民族復興的信念。
“筑夢中國、強國強音、百年初心”是新時代紅色歌曲歌唱的主旋律,紅色歌曲宣揚了新時代豐富的精神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維持社會穩定團結,讓中國人民始終懷有崇高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
建黨百年來,紅歌描繪了一幅幅“黨為人民,人民擁黨”的紅色歷史畫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始終。不同的時代主旋律,折射出不同的紅色內涵,但本質始終是一樣的,那就是通過音樂折射出黨為人民不懈奮斗的歷程。歌曲中蘊含豐富的紅色內涵,傳達出極大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歷盡艱辛卻依然挺立的根基。一百多年時間,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使人民擺脫枷鎖,贏得解放,解決溫飽,消除貧困,在追求富裕的大道上穩步前行,使紅色精神永葆青春與活力。
文藝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時代發展變化敏感度,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高度去創作,去呈現;歌曲創作要繼續反映時代特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弘揚社會正能量;紅色歌曲肩負著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使命,創作者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常思常想紅色歌曲“是什么”“怎么來”“怎么變”“怎么用”“為什么紅”,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具有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