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
(中核遼寧核電有限公司生產準備處維修準備科,遼寧 葫蘆島 125112)
設備管理是指以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為依據,根據經營范圍和項目,針對生產設備開展研究,在保證設備安全性的基礎上,追求設備綜合效率與壽命周期費用的經濟性,應用一些列理論、方法,通過一些列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物質運動和價值運動進行全周期、全過程(規劃、設計、制造、選型、采購、安裝、調試、運行、維修、改造、更新直至設備報廢或退役)的科學管理。
在設備管理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依靠技術的革新、促進生產發展和預防性為主的方針,在設備全周期、全過程的管理工作中,堅持設計、制造與使用相結合,維護與計劃檢修相結合,修理、改造與換新相結合,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技術管理與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技術設備的素質,在充分保障設備安全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設備效能,以達到良好的設備投資效益,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服務。
電力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貫徹科學性設備管理理念,充分發揮設備管理的基礎作用,采用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設備,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在保證設備高效率、長周期、安全、經濟運行同時,可以為企業:
(1)建立科學的生產秩序。通過對生產設備開展科學、全周期設備管理工作,可以具體掌握生產設備、系統的設備特性、運行特性和風險因素,針對相關特性及因素,制定、優化生產管理制度,再將具備科學性、針對性的生產管理制度應用于設備的調試、運行。
(2)取得合理、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對生產設備開展科學、全周期的設備管理工作,可以掌握進一步地掌握設備的運行狀態、設備磨損狀態和設備壽期要求,再通過開展合理的維修保養,在設備故障前開展預防性維修,減少由設備故障引起的事故,降低經濟損失;在設備運行狀態良好,設備磨損率低的狀態,減少設備維修,避免過度維修,減少因其產生的維修費用,提升設備運行的經濟效益。
(3)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發展。通過對生產設備開展科學、全周期的設備管理工作,掌握設計中配置的各類設備的適配性,收集各類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由于運行工況、環境不同對設備的影響,分析、試驗各類設備的最佳運行狀態和改進需求,引導進一步提升系統適配設備的設計和根據功能需求進一步優化設備,以現場為基礎發展技術革新,引導工程技術的創新發展。
(1)核電站設備管理的依據文件。核電站根據其功能原理及涉及核安全的特別性,以保障核安全性為主導,以設備可靠性為中心,依據核安全局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開展核電站的設備管理工作。各核電企業主要依據《核動力廠設計安全規定》(HAF102)、《核動力廠調試和運行安全規定》(HAF103)、《核電廠維修》(HAD103-08)等文件,編制、細化各企業的設備管理制度,開展設備管理工作。
(2)火電站設備管理的依據文件。火電站的設備管理制度,主要依據1987 年7 月28 日由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企業設備管理條例》(簡稱《設備管理條例》)中的基本方針、政策、主要任務和要求,以及2010 年3 月22 日,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業設備管理協會以及專業委員會印發的《關于轉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法規司對<設備管理條例>(草案)意見的通知》(中設[2010]13 號)中的補充和完善。
(1)核電站的組織機構。各家核電企業依據《核電廠安全審查指南 第15 部分:組織機構和行政管理》(NB/T 20442.15-2017)中的要求,并結合各能源企業的實際情況成立組織機構并配置管理職責,綜合各核電企業組織機構特點和管理分工,主要負責生產及設備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如圖1 所示。

圖1
(2)火電站的組織機構。各家火力發電企業依據《火力發電廠運行管理導則》(DL/T 2298-2021)中的要求,并結合各能源集團的實際情況成立組織機構并配置管理職責,綜合各火力發電企業組織機構特點和管理分工,負責生產及設備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如圖2 所示。

圖2
核電站與火電站的發電原理相同,即通過利用高溫高壓蒸汽驅動汽輪機,從而帶動發電機發電。
核電站與火電站的主要差別在于產生熱源的燃料不同,火電站是通過煤或燃油的燃燒,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化學能產生熱量;核電站是通過放射性元素發生核裂變的物理反應,釋放強相互作用力做功產生能量。其中,由于核電站所用的核燃料及其裂變產物具有放射性,因此,對于運行和輻射防護有特殊要求,也導致核能發電站與火力發電站對于安全生產的運行管理重心和維護策略均有所區別,相關的設備管理策略也有所差異。
核電站與火電站的設備管理工作范圍對標如圖3。

圖3
(1)對標。對于設備前期管理工作方面,在設計、購置、建設、調試等機組設備建設前期,核電站未成立設備管理的專業部門,承擔前期工作的部門也并未負責、承擔設備管理領域的相關工作內容,即核電站在建設初期,未開展設備前期管理工作。
通過圖3 可以看出,火力發電企業在機組建設初期,已經由有關責任部門參與或開展設備管理領域的相關工作,工作內容包括設備規劃制定、設備的選型與購置、自制設備管理、外購設備管理、設備借用與租賃、設備驗收、安裝調試與使用初期管理等工作。
(2)分析。在設備前期管理的工作中,可以通過參與設備的設計、購置、驗收、安裝、調試等工作,收集、整理設備的詳細基礎信息,為后續的設備信息庫的建設做好銜接工作,同時,通過從規劃、設計直至現場調試運行的全周期參與,系統的掌握設備的狀態變化,為設備運行工況下的狀態監測提供原始數據和分析依據,為后續的維修策略、預維修向狀態維修的轉化提供數據基礎。
(1)對標。在設備信息管理工作方便,對比核電站與火電站的工作內容(如圖3 中Ⅱ部分),主要差異在于“設備的分類”和“設備的分級”上。
核電站因為其涉及核安全保障需求,根據設備是否涉及核安全以及對于機組安全運行的功能重要程度,對設備進行分級管理,再針對設備的不同級別制定設備維修、管理策略。
火電站為了掌握固定資產結構、分析生產能力、開展維修活動,根據設備的專業性質及在生產上的重要程度,進行設備分類管理。
對于設備信息管理的其他工作,核電站的工作分工相對細致,對設備信息、編碼、標識、定值等分別進行管理,而火電站進行設備基礎信息的統一管理。另外,火電站在設備信息管理的工作內容中進行設備的評估與折舊管理工作。
(2)分析。因為核電站涉及核安全管理的特性,對于設備的分級管理策略較火電站的分類管理策略,管理指標更細致,管理目標和參考因素更廣泛且明確;核電站對于設備信息的掌握、分類管理較火電站更細致、準確、完善;火電站在設備資產信息統計、管理中對設備進行評估與折舊管理,而核電站的此類工作不在資產管理中進行,單獨進行管理。
(1)對標。在設備的可用性管理方面(如圖3 中Ⅲ、Ⅳ部分),在管理內容和方式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核電站對于設備可用性管理的工作內容包括設備可靠性管理、設備老化和壽期管理、材料和役檢管理、設備專項管理四大部分。其中,設備可靠性管理為中心任務,也是設備管理整體工作的中心(工作關系邏輯如圖4)。

圖4
火電站對于設備可用性管理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狀態管理、設備更新改造和設備技術管理三個方面。其中,以設備狀態管理為中心任務,同時開展的利于對設備檢查的點檢工作,對設備狀態檢測的設備評級工作和故障診斷等工作開展的成效均比較高。
(2)分析。在設備可用性的工作內容上,核電站因核安全的要求,在“材料和役檢管理”的工作內容上,與火電站相較,多了對放射性設備的檢查、管控規定;核電站因“設備基礎信息管理”中“設備分級”的要求,在可靠性管理中多了對“設備分級”定位“關鍵設備”的管理要求;核電站在設備可用性方面對設備進行“設備老化和壽期管理”,火電站在設備信息管理方面進行“設備評語與折舊”管理,但工作內容相似。
除了上述的差別外,核電站與火電站對于設備可靠性管理的工作內容差別不大,只是分屬的管理角度不同。
在設備的運行狀態管理的角度上,火電站通過“設備點檢”制度,將維修、運行、安監環等領域的人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工作角度和專業角度對設備進行統一的巡視、檢查工作,較核電中,運行、維修等人員各自巡檢管理的工作制度,對于設備的運行狀態掌握和故障預防,更具有可靠性和效率性。
火電站根據設備的運行狀態和效能狀態,對設備進行“設備評級”管理,并依此進行維修計劃和設備點檢計劃的策劃依據,并實施動態跟蹤、管理,更有利于設備的穩定、經濟運行。
(1)對標。核電站與火電站對備品備件的管理內容差別不大,均包括備件的計劃管理、技術管理、經濟性管理、存儲管理、定額管理、保養管理、領用管理等。
火電站對備件進行分級管理,即根據備件的品種規格、占用資金和各類設備庫存時間、價格差異等因素,依據物資的重要程度進行分級、分別管理。
(2)分析。對比備品備件管理工作內容可以看出,核電站對重要且采購周期長的備件,執行“戰略備件管理”,其余備件依據備件定額進行管理,與火電站存在差異。
(1)對標。核電站對于維修質量控制、質量缺陷和維修的實施都分別進行管理要求和監督。
(2)分析。由于火電站不涉及核安全,只須關注工業安全,因此,對維修質量管理和維修實施管理等工作不單獨進行管理要求和監督,不具備對比分析價值。
結合核電站設備管理工作中必須以核安全的保障為基礎要求的特點,通過對設備管理模式、范圍、內容、中心任務和策略分別于火電站的設備管理工作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雖然存在明顯差異,但很多火電站在設備管理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還是很值得核電站參考和借鑒的。
(1)設備前期管理方面。核電站在開展機組前期工作過程中,即明確設備管理領域的工作內容,相關職責,并納入相關部門的日常崗位職責中,實現設備的全周期管理,為設備正式投產運行后的設備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2)設備信息管理方面。核電站可參考火電站,在設備前期管理工作中,即開始對設備信息進行收集、歸納和管理工作,使設備信息歸納、傳遞工作更為流暢。
(3)設備可用性管理方面。核電站可以借鑒火電站額點檢制度,設備管理部門牽頭,根據設備分級結果,整合由運行、維修等相關設備責任部門,開展設備核電廠關鍵設備的“點檢”工作。核電站可以借鑒火電站的“設備評級”方式,根據設備的“點檢”結果和設備性能檢測數據,對設備運行狀態和缺陷進行分級管理,結合設備特性調整設備的維修策略,實現周期性維修(預防維修)和狀態維修,避免“過剩”維修。核電站可以與所在地大型機加工廠或具備較高機加工能力的單位協作,以協議模式、共建等模式,提升自己的機加工能力,對非標件進行自主加工,結合備件管理工作,減少高價值、低更換率的非標件的采購。
(4)備件管理方面。綜合考慮核電站涉及核安全的特殊性,對涉及放射性、機組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備件執行“戰略備件管理”的同時,對于次重要或具備通用性的備件管理中,可以借鑒火電站的備件分級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