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聿木
2023年9月13日,江西省首例提供環評虛假證明文件案在九江市濂溪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田某某等8名被告人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二個月至一年六個月不等,并處罰金,8名被告人被終身禁止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這是繼今年5月山東錦華環??萍加邢薰经h評造假案被宣判后的又一起環評涉及刑事犯罪案件。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不斷推動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之間的銜接,不斷加大對環評造假行為的打擊力度。他表示,生態環境部門將堅決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的相關規定,嚴厲查處環評弄虛作假行為,落實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嚴厲打擊環評領域違法犯罪行為。
2023年5月29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通報了山東錦華環??萍加邢薰经h評造假案(以下簡稱錦華環評造假案)。
對于這起案件,早在2023年2月,媒體就有過報道。對于媒體的報道,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及時給予回應,并表示將依法依規處置。此后,即墨區法院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和宣判。
即墨法院審理查明,林某鑫為謀取非法利益,指使汪某先后注冊成立了山東錦華環??萍加邢薰?、山東悅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倒賣環評報告資質頁。而靳某燕則是通過他人介紹,將其持有的環評工程師職業資格證書掛靠在錦華公司并收取“掛靠費”3.5萬元。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林某鑫等人在環評工程師靳某燕等人未參與任何編制、公司未開展任何環評工作的情況下,偽造環評工程師簽名,將蓋有錦華公司、悅華公司印章的環評報告資質頁通過被告人谷某歡等人對外出售,用于編制虛假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900余份,違法所得近80萬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余萬元。
2023年5月25日,即墨區法院對這一案件進行公開宣判: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分別判處林某鑫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判處汪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七萬元;判處谷某歡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六萬元;判處靳某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沒收四被告人違法所得。
“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處罰的人員,既有空殼環評單位的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有‘掛靠’的環評工程師,還有居間聯絡的中介‘掮客’,覆蓋了環評造假的主要鏈條。”劉友賓在通報這起案件時指出,這起案件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環評造假入刑司法實踐的重大突破,也是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標志性成果,充分彰顯生態環境部門、刑事司法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的態度和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的決心。
劉友賓說,錦華環評造假案的宣判,再次為廣大環評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環評單位要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依靠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環評文件贏得市場,環評工程師要珍惜職業榮譽,嚴守職業操守,如果有人唯利是圖、膽敢以身試法,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環評是約束項目和園區準入的法治保障,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環評文件質量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多措并舉、持續發力,健全監管機制、實施智能查重、強化靶向監管、開展專項整治、加大處罰力度、推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懲環評文件弄虛作假和粗制濫造行為。”劉友賓說,生態環境部將以錦華環評造假案依法宣判為契機,持續對環評違法行為保持高壓嚴懲態勢。一是加強環評從業異常情況預警,指導各地實施靶向監管,對情節嚴重、涉嫌環評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是落實好環評監管長效機制,全面加強環評文件質量監管。三是加快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和配套文件,完善管理體系,切實筑牢源頭預防第一道防線。
盡管從國家到地方不斷加大對環評弄虛作假行為的打擊力度,但是,仍有人頂風作案。在錦華環評造假案宣判后,江西省首例提供環評虛假證明文件案在2023年9月13日也進行了公開宣判。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人民法院對田某某、余某某、肖某某、常某某等8名被告人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二個月至一年六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三十五萬元至八萬元不等,8名被告人被判處終身禁止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公開報道透露,2020年9月,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在全國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以下簡稱信用平臺)巡查中發現,江西展航環??萍加邢薰荆ㄒ韵潞喎Q展航公司)存在從業主持人業績異常高、環評機構省外項目占比高等異常經營行為,便將線索移交至九江市生態環境局。

■ 圖為案件庭審現場 圖片來自網絡
隨后,九江市生態環境局迅即成立專班,對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移交的問題展開調查,后發現,一年時間內,僅有一名環評工程師的展航公司在信用平臺登記項目環評信息多達700余份。
對于這起案件,九江市生態環境局高度重視,啟動“兩法銜接”機制,多次召開聯席會議,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先期介入,對案情進行分析研判。2021年3月10日,九江市生態環境局正式書面向公安部門移交展航公司環評造假案。3月15日,九江市公安局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
據悉,這是全國范圍內生態環境部門第一個移交啟動的行刑銜接環評造假案,也是江西省首例因環評造假被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
展航公司環評造假案立案后,九江市公安局機動支隊立即成立專案組,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專案組成員驅車7000多公里,在國內3省9市31個縣(區)對該案件進行偵查取證。最后證實,案件中的余某、肖某風為夫妻關系,倆人長期從事環保相關業務,見肖某琳、肖春某、肖冬某待業在家,便商議通過開設環保公司,對外出售公司編制環評報告資質牟利。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肖某琳等5人利用常某某的職業資格以展航公司名義對外出具環評報告700 余份,涉及全國20余個省份,違法所得共計70余萬元。田某華、鄭某兵通過余某購買展航公司資質,承攬了13家企業編制環評報告的業務,共收取71.35萬元。

■ 圖為案件庭審現場 圖片來自網絡
2022年9月20日,九江市公安局對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向九江市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2023年9月13日,九江市濂溪區法院對該案進行了公開宣判。
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和開發活動,預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及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才能進行建設的法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也由此被認為是保護環境的第一道“閘門”。
2023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對三起第三方服務機構在環評編制、驗收監測、機動車檢測等領域弄虛作假的重點案件實施了聯合掛牌督辦,嚴肅查處了以山東錦華案為代表的一批環評造假案件,山東錦華案是查處和判決的環評領域犯罪第一案,通過這起案件進一步強化了震懾效應。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約束項目與規劃環境準入的法制保障,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的建設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環評文件編制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要分別進行處罰。他說,環評文件質量是環評制度的“生命線”,直接關系環評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近年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堅持以環評文件質量為核心,持續加強審查審批環節把關,不斷加大環評事中事后監管力度,堅決查處各類環評文件弄虛作假行為,環評文件質量持續改善。
針對近期出現的環評造假甚至觸犯刑法問題,這位負責人強調,各環評編制單位要強化法治意識,堅決杜絕設立“空殼”公司、組織偽造環評工程師簽字、出具環評虛假文件等弄虛作假行為。制度管理要嚴,要保證質量,要建立覆蓋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制度,形成全程可追溯的工作機制,各相關單位要切實擔負起環評文件的直接責任。同時,各環評編制單位、評估單位和環評工程師要嚴守職業操守,確保環評真實。環評審批部門要高度重視環評審批工作,依法依規審批,提升質量意識和業務能力,及時掌握相關政策和要求,依法嚴格把關,要強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持續提升基層環評審查、審批和評估能力。
這位負責人特別強調,“建設單位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受委托編制單位的約束,明確各方責任,不能‘一委了之’,當‘甩手掌柜’。”
這位負責人說,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以環評文件質量為核心,落實和完善各項監管措施,堅持開展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工作,堅決打擊環評文件不負責任、弄虛作假行為,維護環評市場秩序,確保環評制度有效性。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加強監管執法,持續強化部門聯動,對環評造假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重拳打擊環評領域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