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慶哲 竇悅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類活動的增加,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斷上升,由此引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并帶來一系列的氣候變化問題。目前,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影響,并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國際社會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成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來負責評估氣候變化狀況及其影響。1990年,IPCC發布第一次評估報告,指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導致氣候變化。1992年,IPCC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確定了各國在減緩氣候變化行動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約》明確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條約。為加強《公約》的實施,1997年《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出臺,并成為國際社會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國際協定。《議定書》認定發達國家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負有主要責任,同時為包括歐盟在內的37個發達國家設定了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召開,并最終達成《巴黎協定》,提出了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機制,形成了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巴黎協定》簽署方達195個,是當前全球減排的重要約束性協定。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碳減排行動和措施。2020年9月22日,我國首次提出“3060”目標,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后,中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推進碳達峰工作作出總體部署,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些措施和行動都體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
實施陸海統籌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據統計,2020年,全球海洋活動和海洋生物從空氣或海水中吸收并固定的二氧化碳為109億噸,占當年全球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1%,這說明海洋碳匯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由于海洋具有遼闊的面積和較為復雜的生態系統,人為干預海洋碳匯非常困難。而海岸帶作為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帶,生態系統豐富,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海岸線總長度超過3.2萬公里,橫跨22個緯度帶。如果按照向陸延伸10公里和向海伸展至10公里等深線計算,我國海岸帶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同時,我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率接近70%,人口密度較高。據統計,全國40%的人口和60%的GDP集中在海岸帶區域。因此,沿海區域成為經濟發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區域,發展“零碳”海岸帶模式也成為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關注點。實施陸海統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協調陸地和海洋資源的利用,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海岸帶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和海洋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發展“零碳”海岸帶模式的重點是實現由重點治理向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可通過在海岸帶區域建設“零碳”示范區并推廣實現。海岸帶“零碳”示范區旨在立足海洋資源優勢和區域特點,統籌陸源污染防治、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低碳零碳發展,它是推動海岸帶區域低碳發展的重要承載平臺。通過建設海岸帶“零碳”示范區,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和人才,推動海洋資源和低碳技術在海岸帶的研發和應用,從而帶動整個海岸帶經濟低碳高效發展。建設海岸帶“零碳”示范區也有助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岸帶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助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建設海岸帶“零碳”示范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根本的動力是技術創新,主要包括減碳(節能減排技術)、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海洋牧場等)、埋碳(海洋生物質耦合碳捕集、海底碳封存等)、替碳(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零碳制氫等)等相關技術。而利用碳減排技術集成可以促進二氧化碳在產業間或海岸帶示范區內部的共享、匹配與利用,有利于在“零碳”示范區內形成協同減排效應。同時,建設海岸帶“零碳”示范區還需要開展區域碳中和協同創新,即在特定海岸帶區域或示范區內,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堅持系統治理,構建多元(碳技術、產業、能源、金融、藍碳交易管理等)一體的海岸帶區域治理新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強化技術之間的耦合優化與協同增效,在兼顧經濟社會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解決碳排放與增匯問題,同時形成多元系統集成、“政產學研融”一體協同創新發展的綜合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區域碳循環和利用、區域綠色資源價值、區域復雜交易系統協同、碳評估與碳資產管理、區域碳減排技術支撐五個方面著手,探索多位一體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式。
此外,建設海岸帶“零碳”示范區也要堅持系統治理。2023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實現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具體到“零碳”示范區建設中,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開展相關工作:一是聚焦海洋生態建設、漁業及海洋能源開發、工業及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多領域進行系統治理;二是從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大氣污染防治、海域環境治理、海洋生物資源保護、陸源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防治;三是研究海岸帶、沿海城市、藍色經濟示范區、低碳企業等不同模式的系統治理;四是不斷完善涵蓋海岸帶規劃、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與統計、海洋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政策體系。
建設“零碳”示范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個部門緊密配合,因此需要站在海岸帶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角度,因地制宜,統籌協調,以系統思維規劃布局“零碳”示范區碳減排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制定相關保障措施。
第一,制定“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和實施方案。一方面,統籌優化“雙碳”發展路徑,立足示范區所在海岸帶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統籌協調,以系統思維規劃布局示范區碳中和工作,優化海岸帶產業布局及海洋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加快建立“雙碳”實施方案,針對海岸帶示范區內具體的行業、領域制定切實可行的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特別是總結其他“零碳”示范區建設的良好做法和經驗,推動各自區域低碳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二,發揮“政產學研融”合作優勢。在示范區內建立由政府牽頭統籌、“政產學研融”合作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立足促進海岸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致力構建一個集技術推廣應用基地、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區、技術集成創新平臺、技術創新人才高地于一體的復合產業園區。
第三,加快建立碳基金。充分利用綠色金融政策,設立碳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主要聚焦海洋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和方向,培育一批優質項目和企業。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基金管理運作模式,促進海岸帶示范區內產業和資本融合發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四,多領域綜合治理。海岸帶“零碳”示范區的建設,離不開節能、減排、固碳、碳匯等多種手段的支撐。同時,還需要通過產業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資源循環利用、碳要素智慧化管理等,在示范區內達到碳排放與碳吸收自我平衡,并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