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帥
11 月28 日,美團發布2023Q3 財報,數據顯示總營收764.67 億元,同比增長22.1%,高于市場預期的760.09 億元。凈利潤(期內利潤)35.93 億元,同比增長195.3%,經調整凈利潤57.27 億元,同比增長62.4%。
在電話會議中,美團CEO 王興表示,管理層對公司的長期增長潛力有十足信心,目前美團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只反映了外賣單一業務的估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內在價值,正考慮推進一筆價值10 億美元的回購計劃,“ 公司會在綜合考慮業務投入、現金狀況及市場情況的基礎上做出審慎決定。”
11 月29 日早間,美團在港交所公告稱,自2023 年12 月1 日起,根據2023 年6 月30 日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上,公司股東通過的一般性股份購回授權及任何后續不時由股東批準續訂或更新的一般性股份購回授權,不時在公開市場購回總金額不超過10 億美元的公司股份。
開盤后,美團股價即迎來大幅下挫。這是回購引起的擔憂,還是市場競爭仍然困擾著資本市場,抑或是美團業務的問題?
另外,單從美團2023Q3 財報數據來看,有哪些預料之中和預料之外?美團的前景到底如何?
從外賣業務的經營邏輯上看,美團在外賣業務積累的騎手、商家和用戶規模讓其形成了很高的護城河。抖音做外賣實際上是在存量市場與美團博弈,而美團外賣則外延到了即時零售的增量戰場。
第三季度,在阿里和京東的增長都降至個位數的行業大趨勢下,美團的增長還是很亮眼的。當然,這也與抖音外賣調整策略轉向企業團餐,并重新任命新的本地生活負責人有一些關系。而且消費者在得到競對平臺不好的消費體驗后,會進一步強化在美團平臺的消費。
財報數據顯示,美團配送服務收入229.83 億元,同比增長14.3%;傭金收入215.36 億元,同比增長30.7%。從訂單數據來看,三季度實時配送交易筆數同比增長23%,餐飲外賣單日訂單量峰值達7800 萬單,創歷史新高。
即時零售的增量市場則進一步推動美團在實時配送交易的訂單數,財報數據顯示,美團閃購(即時零售平臺)的日訂單量峰值則突破1300 萬單,并與近400 個零售品牌建立合作關系,年活躍商家數同比增長30%。
對于美團閃購,CFO 陳少暉表示,未來將繼續優化供給,預計該業務四季度的兩年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45%,高于廣義電商行業的增速。
對于到店業務,我此前曾表明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那就是“到店業務似乎能夠撕開美團那看似堅不可摧的厚重城墻。”
事實也是如此,抖音本地生活的重心也確實轉移至到店業務。
在與抖音的競爭中,加速了美團在直播業務的布局,推動了組織的變革和商家活躍度,第三季度,美團通過爆款直播與線上門店貨架電商的雙輪驅動,使更多本地服務商家迎來確定性的增長,季度活躍商家數同比增長超過50%。
其次,美團官方直播將覆蓋范圍擴大到200 多個城市,美容業、健康服務等多種業態品牌齊聚美團直播間,本地服務消費潛能得到進一步釋放。8 月份到店業務交易額強勁增長并創下新高。
美團和抖音本地生活的到店業務之所以都能獲得高增長,與另外一個數據息息相關:截至2023 年3月,中國本地生活服務企業數量約為4300 萬家,比2021 年增長了約10%。
比照美團700 多萬的到店商家規模(推算)和抖音本地生活100 多萬的商家(媒體公開報道)數據可以看出,本地生活服務市場比預計的大得多。
對于到店業務,我的結論是:生活服務類商家線上化的增長空間依然巨大,哪怕是京東、淘寶和抖音繼續加大到店業務的投入,我個人判斷,未來十年該業務都不會進入零和博弈階段,每個平臺都能夠從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經營,在到店業務獲得新的增長。
綜合分析下來,王興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只反映了外賣單一業務的估值,并不符合公司的內在價值”也就可以理解了。
美團新業務包括美團優選、美團買菜、餐飲供應鏈(快驢)、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充電寶、餐飲管理系統以及其他。這些新業務不僅仍處于虧損狀態,且增速和收入占比也過低,不能為美團貢獻更大的收入。
財報數據顯示,三季度新業務經營虧損雖然同比收窄24.5% 至51億元,經營虧損率至27.2%。但收入同比增長僅為15.3%,與成熟的外賣業務的14.3% 很接近,表明這些新業務的發展緩慢,貢獻的收入為188億元,占比也較低。
對于一家擁有成熟業務的公司來說,新業務是資本市場非常看重的,這表明了對公司未來重獲高增長的預期。目前美團新業務雖然虧損有所收窄,但增速和收入占比均過低,令資本市場信心不足。
當然,新業務增速過低與即時零售業務(美團閃購)劃歸到本地商業的核心業務板塊也有很大的關系。
現在看來,美團的前景取決于兩方面:一方面要么調整業務結構,將一些增速過慢但經營時間很長的新業務劃歸至核心業務;要么在減少新業務虧損的同時,重新梳理每個新業務的經營策略和競爭策略,推動新業務的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或許美團也可以考慮在跨境業務上加快腳步。
(作者系百聯咨詢創始人、零售電商行業專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