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共享、互動與情感生產:城市社區鄰里共同體的建構邏輯

2023-12-04 19:58:39羅大蒙
理論月刊 2023年11期

[摘 要] 情感是共同體的紐帶,將鄰里建設成為一個有溫度的情感共同體,是城市社區鄰里重建的重要命題。互動是情感共同體的生產機制,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等情感表征,均蘊含于人際互動之中,微觀的人際互動筑牢了共同體的情感基礎。作為一種社會互動媒介,共享具有激活積極情感要素的重要價值,是情感共同體建設的有效載體。情感共同體建設實踐經驗表明,共享是情感喚醒機制,能夠重構鄰里關系,締造鄰里信任感;共享是情感凝聚機制,能夠激發公民群體身份認同意識,強化鄰里團結感;共享是情感延伸機制,能夠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孕育社區公共品格。情感是一種重要的治理工具,積極、正向的情感共同體為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奠定了社會基礎。

[關鍵詞] 鄰里關系;共享空間;情感共同體;治理共同體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11.012

[中圖分類號] D669.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11-0111-0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于不同共有產權狀態的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治理機制研究”(20CSH093);安徽省科研編制計劃項目“城市社區產權結構差異與治理共同體建設研究”(2022AH030003);安徽大學學科建設經費資助“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第三批卓越博士論文培育項目”(SZYBT202203)。

作者簡介:羅大蒙(1985—),男,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營造有溫度的鄰里社群,建設鄰里情感共同體,是重建鄰里關系、推動鄰里復興的關鍵,也是筑牢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基石。鄰里并不是由鋼筋混凝土割裂的“孤島”,而是以人際互動為核心構成的關系場域,健康可持續的鄰里關系對城市居民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等積極情感的形成至關重要。如何面向人的生活體驗,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鄰里生態系統,使社區更有人情味,是社區發展和社區治理的重要課題。共享、互動與情感生產是鄰里共同體建構的內在機制,有利于情感喚醒、情感凝聚和情感延伸,從而締造和孕育鄰里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

一、找回情感:“孤獨的城市”何以重建鄰里?

鄰里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鄰里之中。鄰里綜合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天的所有活動功能——居住、工作、娛樂、交往、購物等,“在它們的中心和邊界上,形成了一個地方社會生活的自然焦點和公共場所”,鄰里既是生活的空間,也是交往的場域,并承載著情感的寄托和社區的記憶,“缺少了鄰里的城市,無論多么美麗,都將是缺乏凝聚力和不適宜居住的城市”[1](p4)。然而,現代性的后果之一便是傳統鄰里關系的斷裂,以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新組合。傳統的鄰里關系具有鄉土性,是一個人們相互熟悉的社會空間,人在空間關系上是很少流動的,生于斯長于斯,世代而居,社區就是由親緣關系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鄰里間阡陌相連、雞犬相聞,遵循著共同的禮俗、習慣、人情,交往密切,生活互助,這樣的共同體生活是有機的、持久的、生機勃勃的。然而,在現代化的新型城市社區中,一棟棟高聳著的、由鋼筋混凝土構造而成的居住空間變得日益私密且封閉,同在一個屋檐下的鄰居只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既沒有工作的交集,也沒有人情的互惠,雖有萬家燈火,卻有難以驅離的隔絕感。城市生活的孤寂,并非來自肉體,“而是聯系、親密關系與血緣關系的稀缺或不足”[2](p1)。

個體化社會的到來會導致社區衰落,社會關系網絡和互賴互惠規范面臨崩潰的危險。作為由陌生人構成的組織形態,城市居住社區的家戶之間猶如相互隔絕的“囚籠”,雖居住相鄰,卻甚少交流。長此以往,社區社會結構和文化就會發生改變,社區公共生活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那么,將原子化的社區重建為充滿感情的關系網絡以復興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將是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命題。社區不僅要有外觀上的空間美學,更要編織好細密的鄰里肌理,將社區建設成為富于情感的組織,只有如此,社區于居民而言才得以成為“意義的世界”,并成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鄰里重建,其目的就是要增強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培養對家園的眷戀,進而建構社區情感共同體,為社區治理共同體奠定社會基礎。那么,在一個“孤獨的城市”,應當如何重塑鄰里關系,增強人們生活與交往的要素,讓社區變得更有人情味呢?

情感是維系共同體的紐帶,“重建共同體的強烈訴求,歸根到底也就是對重建共同情感紐帶的熱切希望”[3](p74),有學者斷言,“共享的情感紐帶”是“真正的共同體的決定性因素”[4](p6)。只有擁有共享的情感紐帶,社會成員才能真正體會到價值和尊嚴,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感。那么,這種情感連接的共同體如何在社會中產生呢?情感共同體生成的紐帶或機制是什么呢?學界注意到情感生產的社會機制。國外有學者指出,情感是嵌套在社會背景中發生的,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社會互動是情感喚醒的方式[5](p72-73)。“互動儀式是情感的變壓器”[6](p160),情感能量由充滿情境性情感的符號所傳遞。國內學術界一方面將情感作為一種治理范式,圍繞“作為治理手段的情感”和“作為治理對象的情感”兩個維度展開了諸多探討[7](p139)。另一方面圍繞情感回歸,分析了社區情感的生成路徑。如有的學者從日常生活和特殊事件情境兩個方面分析了城市社區中的情感生產,注意到人際互動對情感生成的意義[8](p164)。有的學者探究了結構性情感、情境性情感和自我關聯性情感的再生產過程[9](p32)。有的學者則從社會心態的情感生成、群體心理的情感維持和個體情緒的情感疏導三個層面構建了城市社區治理的情感機制[10](p131)。

情感作為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如何建立一種互動機制以激活情感反應,從而促進情感共同體形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現有研究雖然注意到情感在社區治理中的價值,并探討了情感生成和情感治理的相關議題,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學界通常將社區作為情感生產和情感治理的場域,缺少鄰里觀照,相較社區而言,鄰里才是居民生活、交往的日常空間,是構建情感共同體最具可能性的載體。二則互動是情感生產的具體機制,但是互動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一定的介質作為紐帶,何種互動媒介有利于情感喚醒和凝聚,學界卻未能予以探究。基于此,以鄰里為場域、以互動媒介為載體,探究鄰里情感共同體的構建邏輯,是本文的核心論題。

二、城市社區鄰里共同體建構的“互動—情感”分析框架

情感是共同體的內核,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以積極情感為紐帶能夠有效增進共同體的內聚力和向心力。作為社會建構的產物,情感在社會互動中產生,情感的生產和凝聚有賴于互動的強度和頻次。缺乏互動過程,人與人之間難以形成較為親密的情感關聯,共同體便是松散的和虛幻的。因而,要重構或復興城市社區鄰里關系,需以情感為紐帶、以互動為機制,著力建構一種具有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的情感型共同體。

(一)情感共同體的表征: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

共同體的歷史源遠流長,人類社會就是以共同體的形式出現的。共同體是一個溫情、友愛、聯系緊密且守望相助的生活社群,建立在各種形式的感情、情緒或傳統基礎上,它傳遞了友愛、快樂、和睦等生活價值,給人帶來了溫馨的感覺。有學者明確指出,共同體是一個如家一般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在其中,“我們能夠互相依靠對方”,它為我們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提供了安全,因而共同體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擁有的世界”[11](p2)。

情感既是共同體的表征,也是共同體建構的紐帶,能夠給人情感慰藉的共同體才是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和內在期盼的。情感是把人們聯系起來的黏合劑,它對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復雜社會結構具有積極意義。有溫度的居住社區應是積極情感的生成場域,情感能夠將原子化的個體擰成一個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氛圍是充滿溫度的、相互體恤的”[12](p1),而不是冷冰冰的和相互算計的。情感疏離是社會治理難題產生的一大根源,如何增進情感回歸、破解情感失序是學界亟須回應的問題。社會團結有賴于彼此間相互依賴的關系,社會成員所具有的感情的總和,構成了一種生活體系,形成了集體意識或共同意識。而社會團結的加強也進一步促使人們之間結成更為緊密的關系。社區建設就是要以情感為紐帶,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充滿感情和溫度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社區共同體的首要意義即表現為情感共同體,它試圖復興人與人之間那種更為親密、更為溫暖、更為和諧的紐帶。

情感共同體具有三個鮮明的內在表征,即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三者互為一體,相互遞進,共同構成了情感共同體的衡量維度。

信任感是情感共同體的價值之維。信任社會“是一種團結互助、共同計劃、開放、交換和交流的社會”[13](p5)。我們在尋求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中,會形成“內心中的道德習慣和道義回報”,而這些習慣與回報則構成了“共同體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14](p13)。共同體形成的前提是社會成員對社會基本道德原則的遵守,即社會成員是可信賴的和誠信的,是值得交往和深入互動的。在任何情況下,信任都是一種社會關系,“信任在互動框架中產生,互動既受心理影響,也受社會系統影響”[15](p6)。在人類交往行動中,人們更傾向于信任熟悉的世界,熟悉世界的交往經過了多次的相互檢驗,可以減少未來世界的復雜性,大家可以“墨守成規”,而無需處處花費心思。

團結感是情感共同體的秩序之維。相較于碎片化社會的冷漠、疏遠和遺世獨立而言,基于情感的共同體社會更注重人際關系的維系,并用友善的眼光欣賞他者和鄰里。情感是社會黏合劑,它能夠有效修復社會裂痕,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團結感,強化社會整合,激發道德品質。社區情感共同體能夠產生情感連帶效應,在社會互動中,個體會相互關注,形成成員身份的感覺,并強烈體驗到共享的情感,這不僅會使大家形成亢奮的情緒,而且也會強化身份認同和社會團結意識。情感共同體昭示著人們對共同情感的渴望,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不是基于忠誠的依附,而是平等基礎上的和睦相處,鄰里是可親近的而非疏遠的,是友善的而非冷漠的。情感共同體可以有效化解社會戾氣、怨恨和不滿,改善社會關系,傳遞積極的情感能量,從而維系良性的社會秩序。

公共性是情感共同體的意義之維。如果說個體化社會奉私人利益為圭臬,那么共同體社會則是以公共性為旨歸的。共同體社會中的每一個體都選擇在共同的規范下生活,遵循公共規則,維護公共利益,秉持公共關懷。個體對公共性懷有深刻的情感,他們不再滿足于自我私利的追尋,而是要過一種公共生活,自覺地將個體性統合于公共性之中。公共性賦予他們意義感和價值感,個體的尊嚴鑲嵌于公共品格之中,他們在公共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公共情感成為人群的紐帶,在社會交往中,個體的行動和承諾具有他人導向性,人們關注自我,也關心公共。在公共生活中,“各不相同的、復雜的社會群體注定要發生相互的聯系”[16](p22),原先陌生的鄰里變得熟絡起來。這種建立在公共性基礎上的情感關系,使社會關系網絡更有意義,公共的價值系統得以建立,公共秩序也得以形成。

(二)互動:情感共同體的生產機制

情感蘊含于人際互動之中,是人際關系的產物。脫離了人際關系,情感便無所依附。通過社會化的過程,個體習得了情感詞匯,并學會了如何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運用。如果說以家為單位組建的血緣共同體的情感是原始的、自然的,那么工業社會時期的“族閾共同體”和后工業社會時期的“合作共同體”[17](p1),其情感生成則更多帶有人為建構的元素,是在人際交往和人際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互動比率增加對情感增強和情緒感染具有積極效應,人們的情感就是來源于人們之間的互動和增強的情緒體驗。互動具有情感喚醒和情緒生成的作用,“人們在互動時,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并且人們共同的動作也更加同步化,表現為某種節奏。這種節奏的同步增強了興奮、互動中的注意集中,并因此使互動者體驗到高強度的情感”[12](p61)。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就是高度的人際互動與高度的情感連帶結合在一起,給參加者帶來高度的情感能量[6](p79),進而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革。社會交換理論也深刻表明,互惠的人際互動具有強化人際關系、文化模式和社會結構的作用,是喚醒和增強積極情感的動力。作為情感共同體的基底,微觀的人際互動主要在三個方面筑牢了共同體的情感基礎。

一是促進外生情感的內部化。在個人主義時代的陌生社會,血緣之外的情感在本質上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外生性的情感之所以有利于構建一個有機團結的社會,正在于基于互惠的人際互動實現了外生性的內部化。圍繞情感建構而開展的互動活動,會激發人們的情感知覺,在身體和心理上形成身心圖式,促進情感的內化。

二是促進私人情感的公共化。情感具有遷移性,即個體對某一對象的情感可以移情到另一對象身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夠有效激活人的身體系統,并喚醒對他人和社會的評價。互動的意義不僅在于強化個體之間的情感關聯,更是為了增強個體對集體的情感眷戀,使個體之間的積極情感轉移為對公共社會的良性認知,孕育個體社會的公共性。

三是促進消極情感的積極化。人際關系的區隔是造成人情冷漠和情感疏離的社會根源之一。在人與人之間缺少互動和交流的社會,人們的情感體驗更偏向于消極和負面,冷漠、怨恨、憤怒等負性情緒趁機左右了人們的心理空間,致使負性情感積聚和社會戾氣增強,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隱患。人際互動就是要打破人際區隔,使人們由隔閡狀態走向情感融合,推進個體深度社會化,喚醒正向情感意識,傳播積極情感能量。

三、鄰里情感互動的媒介:城市社區共享建設及其情感功能

互動作為一種情感生產機制,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發揮作用,共享便是扮演人際情感互動角色的重要介質。作為一種價值形態,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共享便長存于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維系共同體延續的重要作用。共享是一種情感互動媒介,是對人際交往模式的重新編碼,并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文化模式具有重塑功能。日常生產生活實踐是人際情感互動和社會關系建構的場域。在居住空間中,共同體應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脫離日常生活的顯然不是共同體;不嵌入不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共同體也難以建立起來”[18](p8),只有在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共同體,才會讓人們形成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與信任感。社區不只是原子化個體的機械組合,更應該是有著密切生活聯系的有機共同體。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共享,不僅更易于撥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神經,在情感上形成共鳴,也能夠讓人們形成共享、互助和參與的習慣。建立在共享基礎上的情感共同體搭建了通往社區鄰里生活共同體的橋梁,它以共享的方式將鄰里連接起來。社區共享型情感共同體在原子化的陌生人社會中,為人們營造了鄰里互動的日常生活場景,它使鄰里關系超越了職業與階層的束縛,相互間建立起守望相助、患難相恤、出入相友的睦鄰友好關系,培育了人們情感上的互賴、行為上的互動和關系上的互嵌。

(一)城市社區的鄰里共享建設

近年來,在我國城市社區更新行動中,共享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理念。一方面,鄰里閑置資源循環利用,解決了社區公共服務的“最后一百米”難題。另一方面,共享的獨特體驗,重構了鄰里的交往機制和關系模型,型塑了健康且有溫度的鄰里生態系統。因而,共享被認為是解決社區生活問題的根本所在,是面向未來的城市社區生活模式。

圍繞塑造生人變熟人、陌鄰變睦鄰的新型鄰里關系,我國許多大中小城市,如成都、長沙、廈門、佛山、江門、達州等,以鄰里共享為抓手,積極整合轄區黨建資源、活動陣地、辦公設施、運動場所、文化設施、公共服務等社會公共資源,將閑置場所進行功能化共享改造,打造為鄰里共享空間。城市社區的鄰里共享空間主要由三個物理層面構成:一是社區層面的共享空間,以打造綜合型的社區共享服務主陣地為主要內容;二是小區(片區)層面的共享小屋,主要以建設共享工具屋和“好物漂流”為主;三是樓棟共享驛站,主要以信息共享為主。社區共享空間實現了實物器具、人力資源、技能服務等方面的共享,對鄰里互幫互助、鄰里交往和融洽鄰里關系等具有較為顯著的成效。如江門的社區共享空間將社區資源分為物品、知識、技能、場地、志愿服務、互助基金、公益活動等模塊,面向市民免費共享,實現了資源與需求的自動匹配。共享內容并不限于實物器具,也包括閑置人力資源和知識技能資源。如成都市吉福社區的“共享奶奶”平臺,形成了長者照顧雙職工家庭子女、雙職工家庭為長者提供關愛回饋服務的老小志愿者互助模式;長沙鼓勵社區居民以工作坊的方式開展知識共享,滿足鄰里知識需要;上海的共享技能社區建設,讓居民自己當老師,互相傳授技藝,從而打破了陌生的鄰里關系。鄰里之間互惠互利的共享模式,不僅讓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且架起了鄰里之間聯絡溝通的橋梁,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二)鄰里共享的情感生產功能

共同體本質上是包含著共同感情的社會關系,而鄰里是地方共同體的天然基礎,“睦鄰社會行動的實質僅僅在于,它是在困難情況下實踐的經濟上的兄弟會”[19](p587)。也就是說,睦鄰關系的建立,其意義不僅在于鄰里間的互賴和互助,更在于“喚起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情感型價值觀”,從而形成了以感情為紐帶的共同體關系。情感主要有三個重要表征,即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共享的情感互動功能便主要通過對信任感的締造、對團結感的強化和對公共性的生產等方面得以呈現。

1.共享與鄰里信任感締造。信任感是由社會建構的,它形成于與社會具有密切關系的情境之中。共享提供了鄰里互動的場景,是聯通鄰里交往的橋梁。作為個體情感生成、喚醒、強化及運用的符號,共享是一種信任生產機制,能夠有效營造鄰里互賴互信的情感氛圍,基于物品、技能、活動的共享關系,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社會關聯,為鄰里提供交往、交流的媒介和紐帶。共享對鄰里信任感的締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共享能夠建立熟悉關系,熟悉是信任的前提。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際熟悉度會影響信任水平,在一般情境下,熟悉群體的信任水平高于陌生人群體[20](p135)。與陌生人相比,人們天然地更加愿意信任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更多交集的熟悉人,因為熟悉熟知易于給人帶來安全感。共享的過程增加了鄰里交往的頻次,熟悉的鄰里關系在多次的共享互動中得以建立起來。二是共享能夠在鄰里間形成心理契約,增強彼此信任度。共享具有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互惠性,無論是技能還是物品方面的鄰里共享,均帶有得到回饋的期望。共享建立在互惠基礎上,共享空間為鄰里互惠提供了平臺。隨著共享型交往的深入,互惠關系建立起來,情感逐漸得以積淀和遞進擴展,鄰里信任也得以凝結和穩固。鄰里由陌生的和個體化的關系,變成了熟悉、互相關心和互賴互信的關系,鄰里之間信任感在共享交往中得以增強。

2.共享與鄰里團結感強化。集體團結是情感喚醒的重要目標,基于共享的積極情感體驗能夠有效提升社會團結感。一則,共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模式,鄰里在共享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社群生活的溫情,增強家園認同意識,促進鄰里友善和睦。溫情脈脈的社區會帶來家的溫馨感,更利于塑造個體的家園情懷。而人情冷淡的社區,居民難以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也難以與鄰里建立起較為緊密的情感關系。共享模式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培育一個具有情感溫度的居住社區,人們既得到了資源共享的便利,也強化了社區歸屬意識。二則,共享也具有情感整合的重要功能,能夠有效打破城市匿名性帶來的區隔,將居住相近的個體聯結起來,提升鄰里關系的緊密度,從而有效強化社區凝聚力,推動睦鄰友善的鄰里關系重回城市社區。共享是共同體認同的基礎,鄰里資源、技能等方面的共享,實際上就傳遞了共同體的價值理念,人們在心理與情感上逐漸形成“我們”的意識,鄰里不再是陌生的他者,而是共同居住且情感互聯的共同體。居民小區也不再僅僅是睡覺的場所,而是生活和交往的家園。

3.共享與鄰里公共性孕育。讓社區回歸公共性是人民城市建設和社區精神培育的方向。鄰里共享具有開放性、公共性和共享性,它既是資源共享的集成空間,也是社會資本的培育空間。共享機制可以打破居民間及居民與社區間的物理阻隔,激活社會行動網絡,既能夠有效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的孕育和成長,也有利于公共規范意識、公共關懷意識、社會參與意識、志愿服務精神等社區公共精神的積累和弘揚,進而鍛造公民的公共參與能力。一方面,實踐是培育公民公共性的學校,參與是公共性養成的重要機制。鄰里共享實踐,不僅搭建了居民參與和互動的平臺,更為重要的是,它孕育和鍛造了居民的公共關懷品格。人們所關心的不再僅限于個體的私密空間,而是逐漸延伸到對公共空間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參與。另一方面,在共享過程中,居民自發形成了許多民間草根組織,如“志愿幫幫團”“共享奶奶服務隊”等,既激活了社區閑置人力和物力資源,也培育和傳遞了志愿精神,彰顯了公共品格。鄰里的互助和友誼網絡,發展著社區社會資本,創建了社區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在鄰里間達成共識。居民在自愿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具有教化和慈善功能的自治共同體,鄰里得以成為公共的表征,為社區治理筑牢了基礎,從而營造了一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區治理秩序。

四、鄰里共享型情感共同體生成的實踐邏輯

鄰里和社區是建構人們生活的磚石,從現實意義上說,我們直接生活其中的物質空間,就是聯結我們生活的社會和生物范疇的橋梁。比設計空間更重要的,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了在群居生活中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在社區設計中配置更多的供鄰里共同使用的載體,“只要有了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場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會變得親密起來”[21](p1)。鄰里共享發揮著人際互動的媒介作用,提供了陌生的鄰里間交往、溝通、聯誼的界面和場景。共享既吸附了社區的閑置資源,也磁吸了鄰里間及其對居住區的依戀與認同。共享是社區鄰里新型關系建構的符號載體,能夠讓原本松散的、具有原子化特點的陌生人在社區空間關系中彼此逐漸發生關聯,相互認知而熟悉,多個片段性的交集連貫起來展現出鄰里情感共同體的整體圖景。作為社會互動的媒介機制,共享有效激活了積極情感,鄰里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等積極情感要素被喚醒,一種共享型情感共同體被建立起來。

(一)情感喚醒:關系重構與信任感締造

情感泛指人的一切感官的、肌體的、心理的以及精神的感受,任何個體都處于情感之中,情感體驗賦予個體以意義,沒有情感,個體也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不過,情感具有內隱性,它需要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予以激發和喚醒。情感是“人們對某種特定的生理喚醒狀態的命名與詞匯標簽”[5](p2),情感的喚醒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微觀的人際互動是情感喚醒的基礎,“如果人們在互動中滿足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的期望,通常會體驗到中等強度的正性情感”[5](p75);反之,則會體驗到一種或多種負性情感。

鄰里意味著患難時的相互依靠,“鄰里是典型的扶危濟困者,因而鄰里關系就是一種博愛關系”[19](p585)。共享機制有利于強化鄰里信任關系,推動信任基礎上的鄰里互動結構的形成。如廣東省佛山市集中打造的共享工具屋、共享客廳、共享書屋、共享玩具、共享出行等一系列鄰里共享形式及其活動體驗,在解決居民一時之憂的同時,也搭建了讓鄰里聚攏和互動的平臺,形成和睦親鄰、守望相助的鄰里文化。作為人際互動的具體機制,共享的過程給人帶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滿足了人們對人際交互的期望,進而喚醒了鄰里基于信任的正性情感。鄰里共享機制以資源共享的方式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它依托共享物理空間、共享生活設施、共享生活工具、共享文化娛樂資源等共享內容,重構了鄰里的社交模式和人際關系。

鄰里共享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即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棲居地,鄰里不僅為人們提供住所,更重要的是,它還在社區居民間建立了共生關系,并為之提供社會支持。生活在私有意識之中的個體蜷縮在孤立的巢穴之中,通常難以信任他人并與他人建立互動關系。他們對世界充滿否定性評價,陷入一種不信任的狀態,既缺乏安全感,也找不到心理歸屬。情感共同體則將社區視為關系性存在,個體并不總是棲居于私有意識深處,而是將自我看作是共同體中的一員,在“我—他”關系模型中,既編織著自我的有界世界,也會走出軀殼,向他人分享物質、心靈與情感。人與人之間是互賴互信互惠的,個體對他人和社區充盈著肯定性評價。在這種社會建構的關系單元中,人們生活在一個“可以信任、他人的所言所行我們又可以依賴的友善的、心地善良的人群之中”[11](p4)。

人類的個體行動是嵌于社會關系之中的,而信任構成了社會關系運轉的基礎和條件。在陌生的世界中,需要建立互動的結構,不斷消減相互的匿名性,以避免因盲目信任而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鄰里共享正是這樣一種在熟悉的陌生人中建立信任的互動關系。共享締造信任,信任在共享的互動行為中產生。建立在共享與互助基礎上的社區共享型情感共同體,既培育了居民對社區的信任,也加強了鄰里間的信任。

(二)情感凝聚:群體認同與團結感強化

情感凝聚是“個人與他人因共同追求某種信仰和行為而形成的一種團結”[22](p1017),是以親密情感和深度交往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關系紐帶,它體現了個人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積極情感凝聚的程度可被用以指稱情感團結。情感具有粘連社會成員的作用,是防止群體分化的關鍵力量。群體團結理論認為,群體成員的互動性越強,資源交換越緊密,群體團結感也會越強。而群體認同是團結性情感和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條件。情感作為一種群體身份認同機制,在互動情境中,人與人之間會形成依戀的感覺。當依戀感覺增強時,群體身份認同意識也會隨之發生和增強。反之,依戀感覺弱化,個體便會產生“我是誰”的身份迷失感,并體驗到消極情感,進而會促使人們與群體的分離,“因此降低整個網絡的統一性和團結感”[12](p188)。因而,培養群體身份認同意識便成為凝聚積極情感和強化群體團結的關鍵機制。

為了更好地融洽鄰里,塑造小區居民的身份認同意識,凝聚積極情感能量,四川省達州市配套開展了一些小型的節慶活動、居家會客、生日宴會、學習閱讀、作業輔導、兒童助托,常態開展“小區親情重拾計劃”“家風故事會”“鄰里百家宴”“趣味運動會”“睦鄰活動周”等共享系列活動,引導居民走出家門、融入院落、親近鄰里。例如,達州市將每年的農歷八月中旬確定為“睦鄰周”,以小區或樓棟為單位開展文藝展、舊物置換、“百家宴”、廚藝賽、手工秀等聯誼活動,組織捐贈、置換、互購、義賣等活動,著力解決“同住一棟樓、相遇不相識”“一墻之隔老死不往來”等典型“城市病”,逐步構建鄰里熟人社會,重塑了鄰里凝聚力和團結感。

共享機制將鄰里視作一個生態系統,在居住空間中,人與人、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等構成了統一的整體,相互交互和影響,并始終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充滿活力的動態場所中,鄰里共享模式重構了鄰里的交往空間,使居民回歸鄰里,開始注重規劃個人在鄰里間的互助與友誼網絡,以維持可持續的健康社區生活。鄰里共享在滿足我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營造了共同的生活場景,群體成員身份意識逐漸形成,鄰里之間的情感認同更加強烈,成為具有親密交往的共同體。共享機制以日常生活的良性互動和資源共享的方式在鄰里間形成了聯誼力和團結感,這種情感可以穿透鄰里的圍墻,形成歸屬感和眷戀感,既激活了情感資源,釋放了情感能量,也孕育了共同體意識,促進了基于共享的情感共同體的生成。

(三)情感延伸:鄰里關懷與公共性生產

情感共同體以“個體、群體之間的情感歸屬以及社會層面的公共性重構為特征”[23](p94),由個體化走向公共性是情感共同體的價值依歸。個體化社會的后果之一是“公共人的衰落”。在個體化社會重塑公共性,最為重要的便是培育公民的公共關懷意識,公民有了公共情感,便為社區公共精神回歸和公共性生產提供了公民資格條件。具有公共情感的個體通常會將基于血緣的親屬情感或基于友誼的朋友情感延伸至公共領域,擴展為對陌生的他者的博愛之情。鄰里共享空間便是一個公共情感培育場域,居民在關心自我的同時,也學會了關懷他人。共享文化在社區傳播,居民逐漸形成了公共關懷的慣習,主動參與共享行動和小區治理,激活了鄰里共治資源,調動了更多力量辦好“家門口的事”。如昆明市星宇社區的“助益幫幫團”、廈門市前埔社區的“愛心幫幫團”、武漢市新榮社區的“志愿幫幫團”等,吸引了繪畫、書法、舞蹈、計算機、醫療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加入,幫助解決居民生活中的技術難題,推動鄰里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成都市的吉福社區、寧波市的清泉社區以老人和小孩互相照顧為切入點,組建的“共享奶奶”服務隊,吸引了一群熱心公益的退休老人加入,她們利用空余時間開展照料托管孩子、輔導作業等公益服務,陪孩子們聊天、游戲、讀書、做作業等。

情感是鄰里共享的動力,具有鄰里歸屬感的居民更樂于參與鄰里共享活動,有利于共享文化的形成和公共關懷意識的培育。共享型塑了社區和鄰里認同,培育了居民對家園的眷戀和鄰里情感。情感既是他人動員的媒介,也是自我動員的機制,情感的累積會推動自我由觀望向行動轉向。情感與行為之間會形成互動,情感驅使行動,居民擁有社區生活的情感,才能做出讓居住家園更舒適的努力,只有對社區有心理依戀的居民才能意識到鄰里互動的價值,并具有更強烈的社區參與動力。鄰里不應該僅僅是住人的地方,可持續的鄰里景象應該是有吸引力、安全和健康的,未來的鄰里將會是開放、多樣、平等、相互聯系的場所,它能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美的體驗,而只有當地人有了意愿和精力,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鄰里復興。人是社區生活的核心,共享理念對社區生活的嵌入,為鄰里社會交往提供了愉悅的體驗,使社區社會生活具有了更強的吸引力。

具有良好鄰里關系的社區,會形成良性循環,使得社區內部關系和組織結構得以再生產。共享型情感共同體建設能夠在社區鄰里間注入和睦、共享以及社會交流的氛圍,既可以此“建立初級組織的認同感,保護個體免于城市生活的孤獨之苦”,進而“促進社區未來發展,增進鄰里友好感情”[24](p26),也可以深度激發鄰里潛力,推動鄰里公共事業進程。因共享而生成的公共情感能夠形成漣漪效應,對鄰里圈子產生同化,居民以能夠參與鄰里共享過程為榮耀,進而擴散了公共精神,讓公共關懷成為社區生活的新時尚。

五、繼續討論:從鄰里情感共同體到社區治理共同體

情感是一種重要的治理工具,積極的、正向的鄰里情感共同體是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基座,具有締造鄰里信任、強化社會團結、激活公共精神的重要價值。情感共同體的三個維度,即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與治理效能之間均存在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以情感為媒,可有效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增加社會資本存量,并重塑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25](p6)。具有較高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情感的社區及其居民,更易于傳遞和催生社區參與意識,能夠有效撬動和整合沉睡的社區治理資源,激發民眾的主體性和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從而與政黨及國家力量一道構造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鑒于此,如何推動鄰里情感共同體邁向社區治理共同體還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一方面,要以共享為媒介,著力鍛造鄰里公共精神。鄰里既是生活和交往空間,也是自治的微觀單元,鄰里的治理狀況與居民利益密切相關。共享為鄰里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提供了具體媒介,將陌生鄰里連接起來,營造了守望相助的鄰里生活場景。社區治理共同體依賴于對社區鄰里資源的聚合和各方主體的積極參與。鄰里雖小,卻是匯聚多元社會身份和多種技能人才的聚落地,無論身處何種地位和身份,都是隸屬于某個居住小區的居民或業主,也都是參與小區治理的主體力量。只有讓小區居民在共享實踐中培育起公共精神,社區治理共同體才具有公民基礎。因而,要推動鄰里共同體邁向治理共同體,需要進一步健全鄰里共享制度規則,鍛造公共品格,激發民眾參與動力,培育社會資本,匯聚共治力量,從而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合伙人”。

另一方面,要以情感為紐帶,著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情感是一種柔性治理機制,更加關注治理中的“人心”“感知”“情緒”作用,通過情感聯結、情感動員和情感塑造等促進善治目標的達成。作為一種情感生產機制和情感依托的載體,共享有利于孕育社會認同、積聚情感能量、柔化社會關系、鑄造情感共同體,進而提升治理效能,締造善治格局。情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互動是情感生產的機制,情感在微觀的人際互動中產生。通過人際互動,可以促進外生情感內部化、私人情感公共化和消極情感積極化。因而,要讓鄰里情感共同體成為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基底,需要面向人們的生活場域,以共享—互動喚醒和激發信任感、團結感和公共性等積極情感能量,從而將鄰里情感轉化為一種治理要素和治理機制,進而建立起共享—互動—情感基礎上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凱爾博.共享空間:關于鄰里與區域設計[M].呂斌,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英]奧利維婭·萊恩.孤獨的城市[M].楊懿晶,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3]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J].南京社會科學,2011(1).

[4]McMillan D W, Chavis D M. Sense of Community:A Definition and Theory[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6(1).

[5][美]喬納森·特納.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M].孫俊才,文軍,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6][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孫璐.社區情感治理:邏輯、著力維度與實踐進路[J].江淮論壇,2020(6).

[8]田先紅,張慶賀.城市社區中的情感治理:基礎、機制及限度[J].探索,2019(6).

[9]文軍,高藝多.社區情感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10]郭根,李瑩.城市社區治理的情感出場:邏輯理路與實踐指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11][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尋找安全[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12][美]喬納森·特納,簡·斯戴茲.情感社會學[M].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法]阿蘭·佩雷菲特.信任社會[M].邱海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4][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郭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5][德]尼克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美]理查德·桑內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繼紅,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17]張康之,張乾友.共同體的進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8]王春光.社會治理“共同體化”的日常生活實踐機制和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1(4).

[19][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卷[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0]范紅霞,馬逸群,等.人際熟悉度影響信任水平的情境效應[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3).

[21][日]山崎亮.社區設計:比設計空間更重要的,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M].胡珊,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22]龍春鳳,柴壽升.情感凝聚對目的地居民親旅游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多重中介作用模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1(8).

[23]楊慧,呂哲臻.個體化視域下鄉村社會情感共同體重塑[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2(2).

[24][美]特里迪布·班納吉,威廉·克里斯托弗·貝爾.超越鄰里單位:居住環境與公共政策[M].李麗,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5]潘小娟.基層治理中的情感治理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6).

責任編輯? ?楊? ?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免费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乱论视频| 亚洲三级成人|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色视频久久|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剧情伊人|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激情在线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乱伦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喷水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嫩草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在线|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男女男精品视频|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