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翠 南方醫科大學
2016 年,財政部發文《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在不斷提高企業財務信息化水平的同時,積極探索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信息化工作。高等院校積極響應號召,探索搭建財務信息化平臺,逐步實現網絡環境下的電子化財務報銷,推進財務信息化平臺與其他業務系統相融合,推動會計工作從傳統核算型向現代管理型轉變。財務信息通過信息化平臺實時傳遞、實時處理,提高財務服務質量與業務處理效率。但在高校財務信息化搭建和運行過程中,信息化風險伴隨而生,實施風險防控是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本文通過識別分析財務信息化風險類型,針對性提出信息化風險防控策略,為財務信息化建設構建安全閉環。
高校財務信息化風險是指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影響信息化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1],包括組織管理風險、設施及環境風險、信息系統應用風險、信息管理風險。
組織管理風險,是指信息化平臺從組織搭建到順利落地所面臨的風險,包括宏觀層面有戰略規劃、文化變革、監管法規缺失的風險;微觀層面有信息化供應商能力不足、供應商后期維護無力、信息管理人才的缺乏,基層財務人員能力不足的風險。
組織管理風險具體可表現為:一是高校決策人員的重視程度。決策人員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對財務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與資金投入程度,都會直接影響信息化的實現效果。重視程度越高,風險越小。二是信息系統供應商的級別。供應商的技術水平、提供服務的適用性和穩定性,與服務對象的需求匹配度是決定供應商級別的主要依據。級別越高,風險越小。三是系統使用者安全教育、培訓和意識提升。財務工作人員若能夠得到多方面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訓,則能夠糾正工作人員的危害行為,從而增強風險意識,降低信息化風險。
設施及環境風險,是指信息化平臺在運行過程中面臨的硬件設施低安全、環境低安全等存在的風險。設施及環境風險具體指標可分為:一是硬件設施的安全風險,包括線路安全、計算機安全、網絡基礎設施安全,一旦這些設施遭受破壞,引起系統被迫停運,將會造成極大的損失。二是設施環境的安全風險,設施環境風險防范得當,即便發生災難,仍可減少損失。三是機房訪問人員的安全風險,避免非授權人員進入機房的風險。詳情見表1。
表1 設施及環境方面的風險
信息系統應用風險,是指信息系統性能、恢復能力、安全管理措施等存在的風險。該類風險具體可表現為:一是信息系統恢復能力弱的風險。系統存在的弱點、缺陷,未能及時做出相應的更新,提高響應能力。響應能力越弱,風險值越高。二是網絡安全級別低的風險。設置應用未分區,沒有區分“校內網”“校外網”,無法實現防火墻訪問控制和審計,未能保護內部網絡免受外部攻擊。網絡安全級別越低,風險值越高。三是信息系統管理措施缺失的風險。無法根據信息系統環境的變化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風險評估,難以真實反映系統安全狀態,實施相應控制措施不到位,增加系統風險,詳情見表2。
表2 信息系統應用方面的風險
信息管理風險,是指信息資產在分類、儲存和訪問過程中等存在的風險。該類風險包括有信息資產分類風險、數據儲存加密級別風險和系統訪問日志審計風險。數據將被分為機密的、內部的和外部的,能確保有價值的信息資產能得到適當的保護,降低風險。數據儲存加密等級設置較高,降低系統風險。系統訪問日志常規性地進行審計,良好的審計管理和技術,可以降低數據庫應用風險。做好數據保護管理,是避免信息化風險的重要內容,詳情見表3。
表3 信息管理方面的風險
戰略規劃是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原動力,有效的戰略規劃控制是保證信息化建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從高校信息化風險防控的經驗可知[1],決策人員重視程度對信息化風險控制十分重要,決策人員站在戰略規劃的角度,宏觀把握風險防控的方向,對風險防控進行指揮安排,高屋建瓴地對高校財務信息化風險進行控制。戰略規劃控制具體策略有完善風險管理領導機制,合理規劃項目預算等。
建立風險管理領導機制的意義在于,該領導機制有領導小組、專家小組和工作小組,以便計劃、組織和協調高校財務部門的信息化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整個項目的統籌與協調;專家小組負責指導與論證項目的技術路線,解決具體技術問題;工作小組負責項目實際工作的開展,合理配置工作人員,全面落實相關職能。
做到合理規劃項目預算,因為預算方案是項目規劃時需要著重考慮和解決風險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項目正常運行和防范項目財務風險的有效工具。預算方案不是一個數據清單,而是能預測風險的財務報表,重點是根據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計算具體的財務指標,以便及時識別和評估后續風險。
信息技術控制是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和風險防控的基礎。選擇能力強的供應商是化解信息化風險的重要手段。能力強的供應商則意味著有專業的IT 隊伍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清晰了解信息化建設中的重難點,把風險牢牢控制在技術手段編制的網絡里。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多種信息技術的支持,小到身份鑒別技術、數據存儲加密技術,大到網絡安全技術、系統恢復技術。而將這些技術應用于財務信息化建設,可減少信息化風險的發生,大力推動信息化風險管理工作的落實。
管理制度控制策略是指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的規章制度,將信息化風險控制納入日常財務工作的管理制度范圍內。管理制度可包括以下三方面:
1.建立基于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的溝通協調制度
在專家的指導下,設立信息化風險管理小組,打通風險管理溝通的渠道,形成高效率的溝通平臺。校內風險管理的溝通協調制度,能夠保證高校信息化風險評價工作可以順暢地進行溝通協調。
2.建立基于高校財務風險管理的校企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機制是將企業納入高校風險管理的工作隊伍中,發揮企業的專業優勢,整合高校自身資源,促進二者良好合作,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共同推進高校財務信息化風險管理工作。
3.建立基于高校財務信息化流程的風險內控制度
風險內控制度是通過建立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將風險防控嵌入到財務業務的流程中,讓風險管理變成日常的、持續的自動監督。即通過加強對財務信息化平臺的監督,對平臺的各個業務環節進行審查和評估,保證操作員程序的合規性和合法性,預防財務舞弊行為。同時,適應新的環境變化,不斷優化信息化平臺,設置新的業務流程和控制手段,保證在新的環境中安全運行。
人員控制策略,是指為應對信息化風險,對信息系統使用者和管理人員的控制策略。
1.財務部門設置信息管理崗位
國內高校大部分由網絡中心主任行使信息主管的權利和職責,而網絡中心主任雖然能參與和組織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的具體工作,但與財務分屬不同部門,難以打破部門壁壘,信息流動不順暢,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現象。在財務部門直接設置信息技術崗位,挑選具備信息技術專業背景和財務管理知識儲備的復合人才任職。從財務部門組織結構入手,實現協調、統一的管理職能和權限,助力信息化風險防控。
2.加強財務人員風險管理意識教育與培訓
財務基層員工是信息系統中最主要的使用者,如果缺乏良好的風險意識,技術風控的實施和維護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為財務人員提供信息安全政策培訓,培訓財務人員識別信息安全事故,介紹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對新增或發生較大變化的信息安全政策,需向員工進行政策更新的培訓學習。
財務信息化系統處于一定社會及自然環境之中,涵蓋的風險包括社會政治變動、經濟環境變動以及自然災害等。社會環境的變動難以控制,但信息系統物理環境的安全維護是可實現的。物理環境控制要求信息化風險管理人員具備高度風險敏銳度,清晰意識到信息系統面臨的環境風險,主動適應環境,在可控范圍內減少環境因素造成的損失。
一方面,維持軟硬件設施環境的安全性。自然災害難以預料,但對設備的保護可以減少因災害引起的損失。做好包括計算機、網絡設備在內的硬件設備的防火、防水和防雷保護,以及對機房溫濕度控制與監控,保護得越周全,風險越小。另一方面,提升軟硬件設施的穩定性。購置性能穩定,售后可靠的硬件設備,軟件設備需經調試,試運行才正式投入使用,減少因不穩定造成的損失。
周密、萬全的準備和保護,仍有可能發生意外事件,因此,將信息化風險管理視作動態管理過程,把風險應急響應策略作為信息化風險動態控制的補充策略,填補意外風險的漏洞。風險應急響應策略,是當信息化風險發生時,指導突發事件如何解決的具體安排。
該策略一般分為事前準備、事中響應、事后總結調整三個步驟。事前準備工作包括擬定明確的應急響應計劃,定期組織模擬演練。事中響應是該策略的關鍵步驟,主要為分析事件發生的根源、影響范圍,制定限制風險損失范圍的方案,研究出根除風險的方法,并恢復因風險事件遭受破壞的軟硬件設備或物理環境。事后總結調整是指通過回顧風險事件的相關信息,總結響應方案的各方法步驟,將風險事件的相關文檔資料備案。風險應急響應策略順利、及時、有效地實施,才能達到降低或消除信息化風險產生的不良后果的目的,推進高校財務信息化風險防控工作。
通過識別、分析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將眾多風險歸納為組織管理風險、設施及環境風險、信息系統應用風險、信息管理風險,并針對性地提出風險防控策略,即戰略規劃控制策略、信息技術控制策略、管理制度控制策略、人員控制策略、物理環境控制策略和風險應急響應策略。有效實施風險防控策略,可促進高校財務信息化發展,積極化解財務信息化風險,構建信息化安全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