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錦東
當前,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小學階段,作為形成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開展法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關鍵。然而,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合法治教育,形成系統而有效的教育策略,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合法治教育的積極意義,如提升教學質量、培養規則意識及預防不當行為等;其次,明確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教學難點,為解決問題提供了理論參考;最后,根據現狀和挑戰,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法治教育策略,旨在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這項研究對于推動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 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形成自我、認知世界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教育會直接影響他們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教育,正是對小學生進行規則意識培養的有效手段,不僅能夠能夠幫助小學生理解并接受社會的基本規則,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規則,尊重他人權益,還能夠有效啟發小學生思考規則背后的道義,從而形成獨立的、全面的道德認知。首先,小學生通過法治教育,可以理解到規則不僅僅是約束,更是保護。每一項法律、法規的設立,都是為了保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保持社會公平正義。理解到這一點,他們就會在遵守規則的同時,意識到自身權益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其次,法治教育可以啟發小學生思考“公正”的內涵。公正不僅是法律的基本原則,也是道德的重要要求。在探討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考慮“公正”這一要素,從而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公正的價值。最后,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在法治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享有權利,也都需要履行義務。這種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互相尊重,共同維護。在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學生就會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規則的良好習慣。
有利于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 當前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單一、線性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提升的教育需求。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需要及時變革,充分融入法治教育的理念和內容,以更加豐富全面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道德法治。首先,法治教育的融入,能夠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更加全面、深入。傳統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側重于道德規范的灌輸,而法治教育則是以社會法律規則為載體,旨在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道德規范。這種全面性的理解,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道德規范的認識,提高他們遵守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其次,法治教育的引入,有助于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的多元性。傳統的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單一講述、講解的教學方式,而法治教育則更強調實踐性和互動性,可以采用模擬法庭、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使得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法治教育的注入,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用性。在現代社會中,法治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法治具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成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學生不僅能夠習得道德規范,更能夠學到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規范,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夠預防未成年人的不當行為 對于未成年人而言,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并非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規則的認知、對法律的尊重,以及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從而起到預防不當行為的重要效果。首先,法治教育是早期矯正不良行為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尚處于塑造期,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和理念。借助法治教育,可以在早期引導學生明確認識到合法與非法行為的界限,明白違法行為的嚴重后果,從而對法律有所敬畏,對社會規則有所遵守。其次,通過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法律不僅僅是社會規則的具體表現,更是社會公正和公平的體現。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正確的社會道德觀,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最后,法治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法律的存在不僅僅是對個體行為的限制,更是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的手段。通過對法律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自我約束能夠使自己更好地遵守規則,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更好地和他人進行和諧交往。
法治教育的滲透點難以尋找 一是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對于抽象的法律理論知識,他們往往感到陌生和困惑。將這些法律理論知識以具體的生活案例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事件中理解法治教育的理念和價值,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如何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的案例,又能夠體現法治教育的精髓,是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二是與其他學科相比,法治教育的知識體系并不明顯,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導。然而,如何在眾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中,找到恰當的法治教育滲透點,實現法治教育知識的自然滲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三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多圍繞學生的家庭生活和校園學習展開,這使得法治教育滲透點的選擇更加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內容中,尋找到與法治教育相匹配的滲透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項難題。
法治教育內容難以和實際生活聯系 一是小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弱,在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法治教育內容時往往會遇到困難。二是法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往往存在一定脫節。盡管教師可能會盡力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但由于法治教育內容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深度,這種聯系往往難以建立,使得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法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如何將這些內容有效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運用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并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缺少實踐教學 一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之間的關聯是法治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然而,由于教學資源、時間、設施等方面的限制,實踐教學往往在教學過程中被忽視。這不僅可能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還可能使他們在將法律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時缺乏必要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實踐教學的缺乏可能導致學生對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產生誤解。沒有實踐教學的支持,學生可能將法治教育視為一種純理論性的學習,而忽視了法治教育在塑造其行為規范、提高其社會責任感,以及維護社會公正和法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缺乏實踐教學可能會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時感到束手無策,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而無法有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這不僅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影響到他們對法治社會的認知和接納。
分析教材,找到法治教育結合點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來說,教師需對教材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挖掘法治教育的結合點,以實現教材內容的有效融合。這一策略的目標在于使教師能夠準確找到與法治教育相關的教材內容,然后通過創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時,學習和掌握相關的法治知識。例如,六年級教材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節就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結合點。這一章節中,以生活中的實例和場景為主線,涉及許多與法律有關的基礎知識和概念,如法律的定義、法律的重要性、法律的功能等。這些內容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體驗和感受法律的平臺。通過深入分析這一章節內容,可以發現,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識和概念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例如,通過解讀法律的定義,學生可以明白法律是規范社會行為的重要工具;通過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學生可以認識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掌握法律的功能,學生可以了解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權利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學習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可以初步體驗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規則意識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融合法治教育的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策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法治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法治知識,進而強化其規則意識。例如,六年級教材中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章以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為主線,涵蓋了許多法律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概念,可以作為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典型例子。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實例分析、場景模擬等方式,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法律規定的具體內容,讓他們意識到法律對生活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以及違反法律可能帶來的后果。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模擬商業交易、道路交通等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驗在這些情境中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此外,生活化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模擬的法庭審判活動中,學生將有機會理解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及法律對公平公正的維護,從而增強其對法律權威的尊重和信任。
多元教學,豐富課堂內容 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融合法治教育,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以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對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針對六年級教材中《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章的內容,可以運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效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和學生的參與度。其中,案例分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分析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學生可以更直觀、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知識的具體應用。如在教學中,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保法等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案例,讓學生明白法律如何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同時使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權益,維護環境,遵守法律的責任。而角色扮演則能夠讓學生從親身經歷中感受法律的運作。例如,可以設立模擬法庭的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律師、法官、原告、被告等,讓學生在模擬的法庭程序中,親自體驗法律如何公平公正地解決爭端,提升他們對法律的認識和尊重。
轉變觀念,重視學生主體 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融合法治教育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再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者,而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我探索法治知識。具體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實際的生活案例,去感受、理解和應用法律。如在討論環保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去收集家庭、校園中的環保實踐案例,自主探討其與環保法的關聯,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以及對法律案例的理解和解讀,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例如,組織學生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等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拓展延伸,整合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學資源,是實現教育內容拓展和延伸的有效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可通過調動社區、網絡等資源,將法治教育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感知法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六年級教材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社區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社區、公安局等地方,讓他們實際觀察和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增強他們對法律規定的理解,提高法治意識。此外,網絡資源的利用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整合方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相關法律案例,如查找新聞報道、法律論壇等,讓他們從中學習并理解法律知識,增強對法律規定的認識。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組織在線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法庭環境中理解和運用法律,提升他們的法治素養。
總之,法治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挑戰,需要教育者不斷研究和探索。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考慮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評估和反饋等因素,以持續改進和優化法治教育的教學實踐。此外,加強教師培訓,以增強其對法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掌握,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