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 劉美驛
[摘 要]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與根脈,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和意涵,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建黨理論一系列論述的創新性發展,歷史性地破解了中國共產黨如何進行政黨內部純潔性、先進性建設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政黨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難題。偉大建黨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力量,要充分發揮其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推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 偉大建黨精神 建黨理論 中國式現代化 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 D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3)05—0037—06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站在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歷史視角,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地指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的源泉,也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形成與發展的邏輯起點,同時又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術界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方面:一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全局性研究,如將偉大建黨精神放在其孕育、形成、發展過程中來分析[2];二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范疇和基本內涵的研究,從歷史與現實、整體與局部、理論和實踐去探究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范疇[3]以及從中華民族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探究其基本內涵;三是從方法論角度進行研究,從認知、情感、行動上共同發力,實現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本文重點探究偉大建黨精神對黨建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歷史性突破以及時代性價值拓展,以期發揮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程中的精神力量,促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一、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建黨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于思想建黨的理論為中國共產黨解答了如何建黨、怎樣建黨的重大理論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整合思想建黨理論的感性與理性、政治特性與價值特性、外在表現和內在需求,創新性地賦予其中國式的精神內涵,在學習借鑒與突破的過程中形成偉大建黨精神。
(一)理論源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建黨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特質、群眾性和階級覺悟的論述,內含著思想建黨的內涵和要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準備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構筑建黨原理時主要就是要解決無產階級要不要建立政黨和如何建立自己的政黨這兩個問題。首先,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屬性決定了它的先進性。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就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而進行的、具有獨立性的運動。”[5]他們指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推翻資本主義的舊世界,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使命。擔負使命必須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政黨綱領和理論,才能指明工人運動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基本手段和前景規劃。其次,無產階級政黨要培養嚴密科學的群眾組織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總結提出,工人階級要想取得勝利,“一切都依賴于發展和凝聚工人階級力量的機構是否成熟”[6],并初步確立了一套較為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模式。黨的基層組織的主要任務要放在向群眾宣傳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上,并促使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最后,恩格斯談到,當工人之外的其他階級加入工人政黨時,“首先要他們把一切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偏見都排除在外,必須毫無保留地把握無產階級的世界觀”[7]。“不帶入思想殘余”“掌握世界觀”,意味著促成黨員與舊思想決裂、向新思想學習的思想建設,是黨員階級覺悟確立的基礎,階級覺悟的生成有賴于思想建設。
列寧關于思想建黨的理論豐富了思想建黨的內容體系。十月革命前,俄國改良派宣稱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已經過時,無法指導俄國工人運動,應選擇對其進行“修正”的伯恩斯坦主義,走改良之路。列寧在《我們的綱領》一文中對此堅決駁斥,清晰指出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我們“完全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8]。他主張要向工人群眾開展經常性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并且在全俄創辦政治報紙,因為“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獨立、政治獨立,這是一種堅定而又絕對的責任,是社會主義者的義務”,從而使得群眾特別是工人群眾能自覺地接受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而奮斗。但是列寧也指出,馬克思主義只提供一般原理,而各個國家運用時情形各不相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神圣化和孤立化,不能機械照搬,應創造性地對待。正是創造性對待,使列寧重新闡釋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創立了一國革命論,為俄國社會民主黨認清革命形勢、領導革命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理論創新:偉大建黨精神對思想建黨理論的開拓創造
偉大建黨精神整合了思想建黨理論的理性與感性,凝結其使命意識。“使命”就是堅守遠大理想,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責任。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在各個歷史時期將科學理論、長遠目標以及中國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偉大建黨精神作為貫穿其中的精神指南,升華了思想建黨理論主體的深厚情懷。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從認知的角度闡明了群眾特別是工人群眾對政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并向黨員解釋群眾史觀、強調群眾是政黨的基礎、點明脫離群眾的弊端等。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在歷史進程中整合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必然結果。“初心使命”從思想建黨理論中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走來,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為群眾謀利益的價值追求中走來。新時代的偉大建黨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優良作風,汲取并整合了思想建黨理論的理性與感性,凝結著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碼,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西方政黨的精神標識。
偉大建黨精神總結了思想建黨理論的政治特性與價值特性并升華了其價值標準。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正代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在《社會民主黨在俄國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列寧也提出,“沒有成千上萬的覺醒的群眾,沒有他們群情激昂的英雄氣概,沒有‘一飛沖天的毅力,要消除專制制度是不可能的”[10]。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說到底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求根本利益的邏輯。“對黨忠誠”,意為對黨的性質、宗旨的忠誠,也指的是對黨所作的決定的忠誠。這與思想建黨理論中所規定的黨的政治特性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不負人民”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要與人民群眾和衷共濟,不求一己私利,不代表任何一個利益集團、勢力、特權階級,只代表人民群眾[1]。這與群眾史觀具有內在協調性。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內涵深刻凝結了思想建黨理論中關于黨的政治特性和關于對人民的奉獻精神,升華成新時代“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價值標桿。這是在思想建黨理論原有政治特性和價值特性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創新,賦予其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內涵。
偉大建黨精神歸納了思想建黨理論的外在表現機制與內在需求,開拓了其內在價值維度。恩格斯指出:“真理既存在于知識的過程中,也存在于科學的長期歷史中,而科學則是從低級到高級,一步比一步高。”[11]恩格斯關于真理的探究與論述表明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和認識絕對不會停滯不前,對真理的把握也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接近的,而真理就是不同時代的政黨都統一堅守的理想信念。對此,列寧指出,“如果沒有革命學說,我們就無法建立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政黨。革命的學說把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集中在一起,他們可以從革命的理論中獲得所有的信仰,他們能夠把革命的理論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堅持這一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被人們視為正確的學說”[12]161。偉大建黨精神中囊括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優勢,昭示了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吸收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思想建黨理論中對外要堅守真理,對內要堅守理想的思想精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真理的力量在新時代的創新性表現,歷史證實了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為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賦予了內在思想價值。
二、歷史性破解中國共產黨思想建黨難題和矛盾
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思想建黨理論中符合中國政黨實際的理論為基礎,解決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黨難題,找到并生成了適用于中國特殊國情、能夠引導中國政黨愈發向好的精神體系。
(一)突破建黨論域的內部隱患,尋求建黨理論和中國實際的耦合性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建黨理論的闡釋都強調政黨的內部制度建設和思想教育問題。十月革命后,俄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在執政黨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列寧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官僚作風和不良分子滲透到黨中,這兩種人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黨的先進性”。同時他提出,要精簡機構和會議,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延長黨員預備期和“清黨”等途徑,對黨進行凈化。清黨主要根據群眾意見,把“撒謊者,官僚主義者,不忠者,搖擺不定的人……從黨里把孟什維克趕走”[13]。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沒有接受過理論教育的勞動者無法辨別理論的科學本質,容易被歪風邪氣迷惑,使工人運動受挫。他們強調,對工人進行教育是革命的先決條件,否則“工人總是會在戰斗后的第二天就會受到法夫爾和皮阿之流的愚弄”[14]。
馬克思與列寧都認為,政黨要通過理論教育和制度管理來保持其純潔性,以提高工人群眾分辨錯誤思潮的能力,同時為政黨內部的組織關系肅清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面臨不同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在斗爭中所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不僅要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建黨理論中所涉及的政黨建設方面,還要考慮中國面臨的具體實際,比如,如何在農民占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建立政黨?如何看待不同的主義?我們黨根據實際情況找到建黨理論與中國實際的耦合性,在總結運用耦合性的基礎上,匯聚成屬于中國共產黨自己的精神體系。一是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黨理論的內在聯系,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匯聚成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對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人的理想與努力,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境界,都是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上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是中國優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與弘揚者”[15]。譬如,偉大建黨精神中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正與近代無數仁人志士所秉持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不謀而合;再譬如,“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忠誠誠信觀念。二是找到中國具體實際與建黨理論的共性,再根據中國具體實際的個性凝結成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大背景下,中國人民為救亡而進行的艱苦奮斗的必然結果,而偉大建黨精神則是在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真理、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過程中孕育而生的,在生成過程中融合了建黨理論的一般性原理,即適用于中國實際的部分,同時又突破建黨理論的論域,找到了適用于中國特殊國情的政黨理論和精神體系。
(二)揭秘處理政黨先進性與群眾性的關系問題,總結擔當政黨使命的應對策略
馬克思與列寧認為,群眾是政黨的根基,脫離群眾是非常危險的。這從認知角度闡明群眾對政黨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無產階級政黨保持群眾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科學理性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既是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百年發展史,也是一部黨的群眾路線的百年發展史[16]。這一表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群眾性的定義,將群眾具象化為人民群眾,總結出在不同時期,不同政黨依靠的都是群眾,群眾的支持對于政黨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首先,密切聯系群眾可以促進政黨葆有政治上的活力和應對挑戰的底氣。在19世紀中后期的歐洲,馬克思主張無產階級政黨應立足工農群眾主客觀實際,通過激情感召、理論引導、實踐帶動等多種方式廣泛動員群眾,從而幫助無產階級政黨贏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人才儲備。其次是能夠不斷優化政黨的領導體系,在道義上和政治上都獲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持。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歐洲各國的現實情況,不斷更好地進行無產階級政黨與群眾良性互動的實踐。列寧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群眾觀點,他強調要選拔并用好專門的宣傳員來負責黨的群眾工作,從而使政黨內部有層次地更新換代,獲得各階層人民的支持與擁護。最后是助力提高政黨內部的領導能力,推動領導事業走向成功。列寧強調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協調力量,因為“唯有一個有組織性的黨派,才能進行廣泛的宣傳,才能給群眾以正確的指引”[12]154。只有依靠黨的領導,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在厘清政黨先進程度與依靠群眾程度的關系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銳意進取,總結出建黨理論指導下政黨使命的應對策略之一就是構筑偉大建黨精神,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譜系。偉大建黨精神中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在深刻體會政黨先進性與群眾性關系問題上作出的精神回答。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17]使命擔當的實質就是將黨的先進思想理念和偉大目標付諸實踐并實現的過程。歷史和現實都已證明,能否緊密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是一個黨能否獲得如此多勝利的主要原因。在新的歷史進程中,只有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才能凝聚起強大的物質力量、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追求。在新時代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時刻提醒自身保持自身性質和宗旨,堅持和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三)破解政黨利益與自我利益的選擇難題,樹立“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批判英國憲章派領導人瓊斯以復活英國工人憲章運動為名獨攬領導權、人為制造運動高潮的做法,指出這不僅難以使他真正爭取民眾支持,也會招致黨內民主力量的反對。對瓊斯的批判說明馬克思認識到政黨與黨員之間、黨員之間、群眾與黨員之間存在著利益差異,并提出處理政黨利益分歧的原則為:黨員吸納群眾利益訴求,平衡自身與其他黨員的利益,代表運動整體利益。執政黨掌握國家權力和社會資源后,黨員干部面對比革命時期更多的利益引誘與物質進攻,不斷拷問自我:政黨利益與個人利益該如何選擇?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無論在哪個發展階段,共產黨都代表的是群眾的利益。”[18]
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昭示著中國共產黨破解政黨利益與自我利益的應對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將“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彰顯了共產黨人為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犧牲自我的高尚情懷,為無產階級政黨處理集體利益與自我利益的關系確立實踐原則。這一論述闡明了政黨、人民與黨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共產黨沒有人民利益之外的利益,共產黨員追求人民利益最大化并愿為此犧牲個人的一切。共產黨人舍己利他的價值追求超越了政黨利益與黨員利益之爭的世俗性,開辟了政黨利益協調的價值維度。李普塞特指出:“政治合法性主要指政治體系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9]這一合法性對社會公正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作用,為人民支持、擁護黨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道德基礎。“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而是有效整合社會利益,最大限度地解決社會沖突,為全體人民謀取利益,促進社會實現公平正義。這一價值追求破解了政黨利益與自我利益的選擇難題,超出了西方某些階級和階層的狹隘利益,盡其所能為人民謀福利,為加強黨的執政合法性和擴大新的執政資源提供了可能。
三、創造性凝聚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踐的精神力量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各個方面建設要求中,偉大建黨精神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其中,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主動和實踐自信,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個方面的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一)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提供認知、價值與信仰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20]。目前我國脫貧攻堅雖已取得全面勝利,但同時,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成為新的、更為復雜的考驗。在實踐過程中,毫不意外會面臨各種困境,只有高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旗幟,黨才能帶領人民戰勝重重困境,為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精神基礎,掃清障礙。偉大建黨精神為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認知指引、價值引領,為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提供信仰支撐。一是偉大建黨精神凝聚了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指引廣大黨員干部團結一體,指揮各級政府充分發揮政治效能和經濟效能,刺激市場更好地散發主體活力,從而促進市場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市場主體有序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二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將共同富裕推向中國人民未來的征途中充分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唯有在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指引下,我們黨才更有勇氣和毅力去面對各種未知和挑戰,才能帶領全體人民從小康邁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為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信心憑證
破解現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實要求。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個文明的和諧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強調“只有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做好,才能使國家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得到提升,全國各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同時得到提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才會更加順利前行”[21]186-187。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以偉大建黨精神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增強人民的真理自信、道德自信與文化自強,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和常態化;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發展,昭示著黨和人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推動激活不同領域和各類主體的內生活力,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物質文明發展總體格局;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為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社會達成只有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目標;以“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堅定決心,在奮斗中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及時性、時代性和有效性,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感召力,深化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認知理解,為實現人民群眾更豐厚的美好物質生活奠定思想基礎。
(三)為推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注入共同的精神動力
偉大建黨精神塑造著中國共產黨“追求真理、堅定理想信念,不負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胸懷天下、堅持和平發展”的國際形象,展陳著中國共產黨成功為世界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精神演進史,也是培育推動新時代持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動力的精神土壤,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籌謀劃、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履行國際義務、應對全球危機注入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和平發展,就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用自己的發展來推動并維護世界和平。”[21]16第一,統籌兼顧國內與國外的環境形勢。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植根于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外實際的深刻把握。如今,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為厘清國內外客觀形勢、作好整體謀劃提供經驗支持和理論支撐。第二,驅動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國際投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的建設事業,是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探索,可以學習但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經驗。偉大建黨精神中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激發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共產黨人主動擔責、不忘初心的政治自覺,在國際浪潮中以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姿態為世界各國建言獻策。第三,激發攻堅克難、守護和平發展的勇氣。當前國際形勢呈現局部動蕩狀態,霸權主義抬頭、冷戰思維回潮,逆全球化暗流涌動,對中國倡導的和平發展道路提出眾多挑戰。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不怕犧牲、英勇奮斗”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人民一起攻堅克難的集體回憶,鼓舞著廣大黨員干部要起好帶頭作用,不怕困難、勇于突破困難,堅定不移地成為和平發展道路的遵循者和推動者。第四,理性應對和平危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局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側面彰顯了偉大建黨精神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未來,中國共產黨必定堅守初心和使命,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1).
[2] 章忠民,孟恩恩.從整體上把握偉大建黨精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22(1):1-14.
[3] 韓洪泉.論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22,30(2):46-54.
[4] 蒲清平,何麗玲.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特征、時代價值與弘揚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2022,28(1):12-22.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3.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0] 列寧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2.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2.
[12] 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 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2.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49.
[15]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83.
[16] 周湘寧,呂增奎.黨的百年群眾路線的豐富意蘊、歷史生成、基本經驗考察[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2):59-65.
[1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3-524.
[1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19]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55.
[20] 燕連福,王亞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內涵、基本遵循與發展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22,42(1):1-9.
[2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徐 辛
*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百年嬗變研究”(項目編號:SC21ZDYZ0)、西南石油大學2022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YZX202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7-05
作者簡介:李學林,西南石油大學教授;劉美驛,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