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昌邑市供電公司 陳 明 郭 強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近年來,國網昌邑市供電公司(以下簡稱“昌邑公司”)積極落實山東省電力公司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主動扛起“鄉村振興、電力先行”的政治責任,圍繞“農業轉型、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強化“三抓三助”,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用心當好電力先行官、用情架好黨群連心橋,優化資源、統籌推進,全力打造電靚鄉村振興示范樣板貢獻“昌邑力量”。
昌邑市圍子街道馬家郜村以前集體經濟薄弱,全村共有68 戶、218 口人,耕地面積0.32 千米2,村民大部分以種植小麥、玉米及大姜等傳統作物為主,村集體除辦公場所外,無任何資源和收入來源,是昌邑市認定的“軟弱渙散”村。2021年10月,昌邑公司派出第一書記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在山東省電力公司一系列政策幫扶下,該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加強,諸如排水溝修整、破損路面修整等問題逐步解決,馬家郜村逐漸完成了“依靠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
黨建引領凝聚振興合力。2022年,昌邑公司營銷部黨支部與馬家郜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幫助村委解決了農田機井用電、疫情防控物資協調、村集體增加收入等實際問題。同時,積極號召廣大青年人才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為村莊鄉村振興培養后備人才,累計收到入黨申請書10 份,新發展黨員1 名,入黨積極分子3 名,村黨支部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顯著增強。
農網改造夯實振興基礎。2021年底,昌邑公司投資50 余萬元為該村新上200 千伏?安配變1 臺,戶均容量提升至5.3 千伏?安;完成村內1.5 千米高低壓線路改造提升工程,更換下戶線3.68 千米,為鄉村電氣化產業振興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
產業幫扶打造振興樣板。2022年10月,山東省電力公司9 萬元光伏電站捐贈項目完成并網發電,每年可為馬家郜村集體增加1 萬元收入,打破了該村委無收入來源的窘迫局面。2023年,昌邑公司為該村積極爭取77.8 萬元的恒溫庫產業捐贈項目即將落地,預計每年能為該村集體增收10萬元,既解決了村民姜井坍塌、存姜困難問題,又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真正實現了“精準幫扶”。
昌邑市柳疃鎮青阜地區靠近渤海,歷來有“潮一潮,十年不長苗”的說法,是出了名的低產鹽堿地。由于鹽堿程度高,土地貧瘠、產量極少,導致大片土地被撂荒。近年來,昌邑公司積極促請政府整合資源,大力推進“村網共建”“社網共建”,在優質高效的電能支撐下,該地區農田水利實現了智慧化管控,一、二、三產業實現了融合發展,農業生產模式實現快速轉型,昔日10 萬多畝基本顆粒無收的“鹽堿灘”,變成了如今盈車嘉穗的“噸半良田”,青阜農業綜合體成為山東省土地經營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基礎設施配套最全的現代農業園區,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評為省級示范社。青阜村集體每年分紅40 多萬元,農民節支增收3 000多萬元。山東省政府與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會、濰坊市春季農業現場會先后在此召開。
“村網共建”知需求。昌邑公司先后與12 個社區、30 個村委對接融合,聯合奎聚街辦黃新村、柳疃鎮青鄉社區等簽署“村(社)網共建合作協議”,打造青鄉社區參觀“村(社)網共建”服務中心。采用鄉村振興“幸福驛站”村級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便民服務點“合署辦公”模式,電力網格經理定期進駐,將電力服務延伸到村、社區,提供“一站式、專員式、延伸式、志愿式”供電服務,打造“小事不出格、大事有人管”供電服務新模式,確保更好更快的響應、解決群眾用電服務需求。
“電通水進”地改良。淡水是制約“鹽堿地”改良、促進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該社區電力網格經理獲悉后,主動上門對接,開辟農業業擴報裝“綠色通道”,提前14 天新上600 千伏安變壓器1 臺、安裝大型電動抽水泵,將20 千米處的濰河水引到農田中,助力“海綿村莊”“海綿農田”“水庫灣塘”建設,留住了淡水資源。同時,昌邑公司充分發揮電力支撐保障作用,助力大數據智控中心建設,將滴灌、微噴和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應用成為現實,實現節水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隨著智能配肥機、植保無人機等電氣化設備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效益。
“精致服務”效益佳。昌邑公司積極創新應用“精致服務”模式,通過組建全專業“專屬供電服務”工程師團隊,為客戶架設10 千伏專線2 條、新上農業生產變壓器5 臺,累計新增供電容量2 080 千伏?安。針對農業排灌季節性用電,推出“農閑期間農排置停、排灌期間恢復供電”專屬服務套餐,降低變壓器損耗,每年為客戶節省電費8 萬元,為當地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電力保障。2021年以來,青阜農業綜合體開始規模化經營,面粉加工、秸稈飼料加工、苜蓿青貯加工、蔬菜雜糧加工等產業蓬勃發展,農資、農產品社區電商平臺陸續上線,累計實現線上銷售收入1 600 余萬元。昌邑公司“精致服務”助力“三夏”增收特色做法《鹽堿地上的新收獲》先后在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播發,其服務舉措寫入山東省公司《開展“電力賦能 鄉村振興”主題宣傳》值班報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專門作了圈閱。
昌邑下營100 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是山東省首批“漁光互補”項目,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1.4 億千瓦?時,比同區域地面光伏項目效率高3.6%,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2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 萬噸,極大改善了當地大氣環境。此地區同時用于海參、海蝦養殖,帶動了周邊農民脫貧致富,真正實現了“漁光一體”“一地兩用、兩份收益”,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三豐收”,為身處北海灘的當地農民增創可持續收入提供了保障。
鹽田改良“魚滿倉”。昌邑下營鎮北海灘涂地區過去水淺,夏季水溫高,養殖高價值水產極易死亡。采取“漁光互補”模式,水上發電、水下養魚,施工過程中加深了水位,光伏板遮擋住陽光,降低了水溫,有利于減少海水蒸發,將養殖海參等高價值海產成為現實。據統計,下營地區漁光互補改善鹽田水域2 千米2,其中養殖海參0.53 千米2、海蝦1.33 千米2、海魚0.13 千米2,平均每年增加收益7 800 萬元。
小塘變寶“雙收益”。下營地區農村在屋頂建設光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村前屋后荒廢水塘、灣塘,建設小型“漁光互補”項目,投資小、收益高,回報率可達15%以上,已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項目之一。目前,昌邑地區已建成小型“漁光互補”項目23 個、容量2 035 千瓦,電費補貼、養殖收入每年可達到102.1 萬元、163 萬元。
產業振興“育新機”。下營地區新能源的發展,優化了轄區電源結構,為24 小時不間斷恒溫供氧、殺菌保障提供充足電能,輔助優質高產育苗,成為水產產業振興“助燃劑”。亞洲單體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昌邑海景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落戶,誕生了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南美白對蝦種蝦。大型公司的落地,促進了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扶相持,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崗位236 個,每年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1 365 萬元。
昌邑公司將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山東省市公司決策部署,全力打造更多電靚鄉村振興示范樣板。重點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精準施策、持續發力:一是推動山東省公司捐贈的2023年全省單體最大產業項目在圍子馬家郜村落地見效(大姜現代化倉儲),打造電力賦能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改善人居環境的“昌邑樣板”,爭創“助力鄉村振興省級示范村”。二是深化政企協同聯動,秉承“便民實用、示范引領”原則,在青阜社區打造“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國網級示范點。三是積極向政府溝通匯報,推動提前規劃社區、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布局,統籌做好配電網規劃銜接,率先促請出臺“新能源汽車下鄉”配套政策,先行先試、爭當示范,積極為山東省市公司提供“昌邑經驗”。四是依托青阜農業綜合體建成優勢,圍繞“農村能源革命、新能源多能互補”等課題,確定建設方向,爭取專項資金項目,加快打造電靚鄉村振興可復制、可推廣的“濰坊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