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鳳
春去秋又來,時光的腳步總是匆匆而過,不經意間,李天本先生已和書畫結伴二十余年,時光流轉,作畫已成了他生命中的主體。看世態萬千,在畫作中收獲喜怒哀樂;一張木桌,幾卷畫紙,在清淺的時光里疏淡清絕。
畫家李天本,一位忠實的藝術追隨者,當代優秀的山水畫家,自幼酷愛山水畫,在此道路上樂此不疲。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因為堅守而沉穩,水因為追求而靈動,一追一守,才使山川秀美,才有筆下的山河壯麗。
看到李天本的畫作,我內心忽然涌起一個聲音,我知道那是我的吶喊聲:“良辰啊,美景啊!”左手提著山水,右手握著黃昏,四下燈光已零星亮起,我卻依依不舍,細品著幾幅畫作,低眸望去,那山,那水,此刻最為幽靜,返景入深林,又回歸到山水之間。
一幅《泰山挑夫》把我帶回了從前,讓心柔軟起來。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挑山工》,是作家馮驥才去泰山游覽回來后寫的,而且他自己還作了一幅畫貼在床頭,對自己以示鼓勵。我非常喜歡《挑山工》這篇文章,三十年過去了,從來不曾忘記,挑山工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即便山高路遠,也始終以奮斗的姿態往前走,登上南天門,到達玉皇頂,領略無限風光。沒有一番番春秋冬夏,沒有一場場酸甜苦辣,哪來的登頂榮耀和勝利凱旋。

《松風泉韻》 李天本/作
李天本先生的這幅畫,讓我身臨其境,陶醉其中,人和自然渾然一體,我不禁跟隨作者體驗自然之美,領悟青綠山水的獨特韻味和超脫的自然之美。我用輕柔的目光打量著這一片山水,重巒疊嶂的山穿著樸素的綠衣,飄搖的松樹舞動著枝丫的秀發,山色蔥蘢,空谷回響,山間美景數不勝數,河畔良辰目不暇接,這一切無不讓我心醉神迷,讓我忘卻世間的瑣碎雜事,暢游于畫作之中。
作品《黃山煙云》,云霧繚繞,松柏翠綠,危峰突兀,像仙境一般,這樣美麗的畫卷怎能讓人不喜愛呢?這樣的霧圍繞著這樣的山,這樣的松聳立于這樣的山,峰巒高聳入云,樹木蒼翠挺拔,山間云霧升騰,給人如夢似幻的美感。畫作大氣脫俗,群山環繞,云霧繚繞,體現了自然風光的絕美。
“松下茅廳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這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描寫江南山水風光的寫景詩。作品《題稚川山水》勾勒出有山有水、有風景有人物的稚川山水,畫面上畫出行人遙望隔水青山而思念故鄉的唯美神態。畫作之中的人仿佛是每個離鄉多年后的你我他,許多年以后,在某個特別的日子,遙望故鄉,常在夢里給故鄉寫信,叮囑故鄉的風,再也不要把故鄉的孩童像蒲公英一樣吹向遠方。更想問問小時候,那個被我用小刀刮了一塊皮的小桃樹,如今它記不記仇?我的信很長,也不難講,從那口老井、那塊田和鬢角的白發說起,總是在有月的夜晚,和月對語到很晚,最后放下筆,沉沉睡去。

《題稚川山水》 李天本/作
《喜看雙帆晚歸》《松風泉韻》《山居消夏》等畫作,看了讓人有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能讓人從困頓中解脫出來。山水之間蘊含著無盡的力量,能夠治愈你的疲憊和煩惱,在這里,你可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活成風景本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在黃昏的夕陽下、在瀑布的流水聲中、在山間的小屋中靜享幽靜安逸的時光。
李天本先生的每一幅山水畫,畫中的山石林木俯仰成趣,與山川相答,與天地對視,化靜為動,舍相得趣。面對如此畫面,感受著大自然的 豐韻,讓人心曠神怡。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如那幅《遠景》意境深遠,給人無限的遐想。
他的筆墨山水獨具風格,在書畫界得到廣泛的認可,并被國內外展覽館和各界知名人士收藏。從1985年起,李天本的作品連續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或電視臺播出,他本人也被多家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
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李天本先生多次提到他的幾位恩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琦老師,把他帶進學院進修。知名書法家魏啟后,長達十幾年對他進行專業指導,使他在書法方面也取得很大的進步。張寶珠老師是他繪畫生涯中最難忘的良師,幾十年來,指導他學理論、臨古今,博學眾采,今昔結合;親自陪他上泰山、登華山、下桂林、去太行山寫生,取天地之靈氣。

《黃山煙云》 李天本/作
一世山水情,其每幅畫作的一筆筆、一畫畫,都蘊含著光陰的情愫,一生的守候,畢生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