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護林 卓蓉蓉
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前,鄉村振興已被納入我國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鑒于此,鄉村振興已成為近些年我國學界研究的熱點,相關學者對鄉村振興所需的人力、資金、技術、制度、環境等從多角度進行了大量探討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5]。但鄉村在地理空間上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現代鄉村的發展與城市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存在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關系。因此,“鄉村振興”需要跳出鄉村,從鄉村與城市發展的內在矛盾關系中看待和把握這一重大歷史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國內一些學者已從城鄉關系視角,對鄉村振興中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從學理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何仁偉[6]研究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城鄉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動,城鄉人均綜合發展效益逐漸趨于相等。劉彥隨[7]研究指出,鄉村振興重在推進城鄉融合系統優化重構,加快建設城鄉基礎網、鄉村發展區、村鎮空間場、鄉村振興極等構成的多級目標體系。王頌吉等[8]研究認為,受城市偏向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未得到有效構建,也是鄉村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譚明方[9]研究提出,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需要圍繞城鄉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政治、社會、精神文化”5 方面展開,其中“基層治理融合發展”是關鍵??傮w來看,現有研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底層邏輯和深層機制的分析不夠,也未能基于此提出較為系統全面的鄉村振興建議。筆者嘗試基于城鄉社會經濟系統關系視角及經濟學虹吸效應理論,深入闡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底層邏輯與必由之路,以期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為完備的科學理論支撐。
客觀上看,鄉村與城市是兩個高度開放、密切互動和相互依存的復雜系統[10];但一度的城鄉發展失衡、資源要素過度的單向流動嚴重威脅城鄉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見圖1),這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原因。
圖1 城鄉社會經濟系統的相互依賴關系
一方面,由于其內在資源條件不足和產業結構缺陷,城市系統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維持自身運轉,歷來高度依賴鄉村系統,依賴于鄉村地區大量人員、物質和能源輸入。這不僅表現在城市居民日常消耗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幾乎全部來自鄉村,而且表現在其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原材料,生產生活需要的水源、能源也大都來自鄉村;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鄉村還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也是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潛在市場。據報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有6 億多人口轉移到了城市[11];并以農民工的形式每年為城市提供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建設發展。根據《經濟日報》統計數據,近10 年來,農村消費市場增長總體快于城市消費市場,而且農民消費向發展型和品質型消費升級趨勢明顯;2022 年,我國農村消費品零售額達5.93 萬億元,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5%[12]。由此可見,鄉村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存續和發展的天然基礎。
另一方面,盡管長期以來鄉村系統有著極高的自給自足性和相對獨立性,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的發展也高度依賴城市系統。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不僅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而且為鄉村繁榮發展提供設備設施、科學技術、資金、創新思想等。這不僅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的規?;l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鄉村產業的生產效率,推動鄉村產業的現代化。與此同時,在城鄉互動中農民可以接觸到更為多樣的思想文化,開闊農村居民視野,推動農村文化繁榮和鄉村文明進程。因此,城市系統是現代鄉村繁榮發展的必要外在條件和文明發展的外在動力。
總之,客觀上現代鄉村和城市系統相互高度依賴,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需要協調發展。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一度嚴重失衡,城鄉系統間要素由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嚴重,城市發展迅速而鄉村漸呈衰勢。具體表現為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業土地撂荒或大量轉為城市用地,農村“空心化”,環境嚴重污損化等[7]。這種狀況長期下去,必將導致農業基礎地位不牢、鄉村社會不穩、自然環境惡化等,進而導致城市發展失去必要的鄉村支撐,威脅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诖?,黨的十九大不失時機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大力推動我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由此可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我國城鄉兩大系統協調持續繁榮的需要,有著深刻的客觀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是鄉村不興、城鄉發展失衡的根本原因和底層邏輯。虹吸效應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某地優先發展或具有了某種優勢,對周邊區域經濟資源產生吸引力并在此集聚,而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抑制的現象[13]。一般來講,現代城市相對鄉村地區人口量密集,經濟要素富集,基礎設施完善,具有極高的規模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這導致城市就業機會位多,投資經濟效率高、經濟效益好(即單位資本投資回報率更好),人均收入水平高(即單位勞動力單位時間勞動付出收入更高),對鄉村各類經濟資源要素有著天然的強大吸引力(即虹吸效應)。加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心在城市,大量投資傾向于城市,對鄉村發展投資相對不足,長期發展滯后和不充分加劇了城鄉經濟發展的位勢差,進而人為加劇了上述虹吸效應,導致鄉村人口、土地等經濟要素過度向城市集聚,導致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受到抑制(見圖2)。
圖2 市場機制下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
上述虹吸效應具體表現在大量農民為獲得高收入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大量農業土地被撂荒,農地荒廢;在資本驅動下,部分農村地區的耕地特別是城郊地區耕地被低價轉讓成城市建設開發用地;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受抑制,農業產量不高,發展緩慢;農村生活設施長期得不到改善,人居環境差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2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2 年我國農民工數量為29 562 萬人,進城農民工有13 256 萬人。相關研究表明,2017 年我國耕地撂荒面積一度高達913.33萬hm2,撂荒率為6.75%[14]。根據經濟形勢報告網2020 年5 月18 日文,學者黃奇帆指出,近幾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有53.33 萬hm2耕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15]。上述情況如不加限制,這種虹吸效應會導致城鄉發展水平進一步拉大,虹吸效應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威脅我國城鄉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上述分析,市場機制下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是引起鄉村衰落的重要根源。盡管這種效應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發展互動關系中的必然規律,也是推動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機制,但相關理論和事實表明,若任由其發展,也會嚴重損害鄉村發展與城鄉整體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在城鄉發展水平嚴重失衡的背景下,通過強有力的非市場化手段介入并弱化這一虹吸效應,形成城鄉之間一定程度的逆虹吸效應,進而基于城鄉優勢互補建立城鄉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機制,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產生于傳統發展路徑下城市相對于鄉村有著更高的經濟效率效益、更廣闊的就業空間、更高的單位勞動時間收入、更完善便捷的基礎設施。因此,為弱化這種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可從提高農業經濟效率效益、擴大鄉村就業空間、提高鄉村勞動力收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等著手,從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只有這樣,才能在鄉村留住人、讓更多的人投入鄉村,為實現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此,可從以下路徑加快鄉村振興(見圖3)。
圖3 弱化和逆虹吸效應視角下鄉村振興必由之路
必須大力扶持和發展繁榮鄉村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更適宜的就業門路。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容納有限,必須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和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為農民就業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從而容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產生,而農村又無其他相關產業提供就業崗位,相反城市就業崗位多、門路廣,這是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發展鄉村多樣化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家門口”就業,是防止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度流失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大力扶植鄉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及電商經濟等,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定的勞動力保障。據《人民日報》消息(2022 年1 月21 日18 版),在鄉村產業帶動下,2021 年我國有1 420萬農民工實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實現農民“家門口”就業不一定能留住農村剩余勞動力。如果收入水平過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在進城務工高收入的誘惑下,農民仍會大量流向城市,使鄉村振興人力資源匱乏。因此,有必要通過穩步提高糧食價格、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保障農業生產各類補貼及發展多樣化產業等手段,不斷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在鄉村的單位勞動付出收入不低于在城市務工,真正體現農民農業勞動的價值,讓農民更愿意投身農業等鄉村各類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農業補貼、以工代賑、產業結構調整等政策措施,我國農民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根據2022年10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數據,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2021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 412 元,比2012 年增長96.5%;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31 元,比2012 年增長125.7%。2013—2021 年,我國農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鎮居民高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16]。據人民日報(2023 年2 月17 日18 版“新農村”)消息,截至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已達1 220萬人。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落后,技術水平落后,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差,也是農業投入不足、土地撂荒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位投資農業經濟效益,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農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各地必須大力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技術,著力提高農民技術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規?;?、特色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的躍升,使農業生產的單位投資收益不低于城市產業投資平均收益,吸引城鄉資本投入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近年來,通過政府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升級改造、智能化技術與裝備的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一村一品”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我國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顯著提高,投資回報率不斷上升,農業逐漸成了民間社會資本投資的熱門領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17]。這表明,為振興鄉村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有必要通過政府手段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的投資效益。
由于長期投入的不足,相對于城市,鄉村一度生活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不完善,環境臟亂差,這也是很多農民想逃離鄉村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不斷完善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實施環境整治和美化,吸引更多的城鄉居民流入鄉村、留在鄉村。各地必須不斷完善鄉村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保護好鄉村自然與文化環境,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真正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從農村電網的多輪改造,到“村村通”公路工程,再到農村互聯網的不斷升級、現代物流網絡的建設;從標準化的農村社區衛生中心的配建,再到現在的鄉村醫療網絡的不斷完善;從早期的“廁所革命”,到后來的鄉村環境整治,再到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所有這些重大舉措,無不是從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角度為鄉村振興奠定了重要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優美的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淳樸鄉風民宿和農耕文化,是鄉村相比城市獨有的優越人居環境要素,是鄉村吸引人和留住人的獨特優勢,需要大力保護和營建。實踐表明,當前日益便捷、優美、和諧的鄉村已經成為吸引農民工回流、城市居民向往的福地。根據我國《鄉村旅游綠皮書(2022)》,2011—2019 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規??傮w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0 年,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影響下,我國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仍接近26 億人次。鄉村旅游的興起一方面表明我國鄉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另一方面也為我國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縮小城鄉發展之間的位勢差,增強鄉村發展的內在吸引力,從根本上抑制城市對鄉村發展的虹吸效應,形成城鄉之間一定程度的逆虹吸效應,從而逆轉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衰落的趨勢,使更多的人力等經濟資源回流到鄉村,使鄉村走向振興。當然,除此之外,從城鄉系統關系視角看,鄉村振興最終需要建立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格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也就是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從對城鄉發展系統關系和城市對鄉村虹吸效應的分析中,可以從根本上更清晰地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底層邏輯和必由路徑。這為正確認知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歷史課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城鄉發展失衡是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前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城鄉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政策及城市對鄉村資源的虹吸效應是導致我國鄉村衰落的重要深層原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大力扶持農村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鄉村發展的比較優勢,從而打破這種虹吸效應,是實現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振興和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