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穎 羅 睿 王焱蕓 柯俊成 先旭東
重慶市風景園林技工學校,重慶 400042
隨著我國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畜禽糞便排放量日益增加,畜禽糞便不合理排放或施用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1]。2020 年6 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畜禽糞污還田利用要求強化養殖污染監管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畜禽糞便還田利用的標準和要求,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
常規的牛糞厭氧發酵處理的主要目的是生產甲烷,發酵過程中大部分有機物會被分解轉化為甲烷,剩余的有機物主要為難以被分解的固體殘渣,沼液中可以利用的有機物殘存量較少,且沼渣、沼液還帶有惡臭味。厭氧堆肥發酵是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常用方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部分有機物可以轉化產生單糖、肽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3]。但由于受到發酵時間、發酵溫度等因素影響,堆肥發酵存在發酵不充分、沼渣有臭味的情況,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4]。而在有氧條件下,好氧微生物能夠有效分解有機物質。因此,厭氧堆肥結束后進行好氧曝氣處理可以提供足夠的氧氣刺激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提高微生物降解廢水的效率、降低水體中的有機質含量[5],減輕水體缺氧現象和發臭問題[6-7],使有機廢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降解。
目前,好氧曝氣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包括工業生產、市政廢水處理、農業廢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等[8]。其可以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率和工藝穩定性,并且對環境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發酵不完全的沼渣具有一定的毒性和不同程度的異味,而開展種子發芽試驗是評價堆腐產品無害腐熟最具說服力的方法。種子發芽指數可綜合反映堆肥的植物毒性,被認為是最敏感、最可靠的堆肥腐熟度評價指標,是一個綜合性的參數。此次研究在厭氧堆肥發酵的基礎上,選取兩種簡便的液態好氧曝氣方式進一步處理沼渣,以種子發芽指數綜合反映沼渣的植物毒性,驗證發酵沼渣的毒力指標。
過去,人們多采用常規的厭氧發酵或好氧發酵工藝處理牛糞,在處理過程中均會出現牛糞中營養物質轉化不徹底的現象,使之利用率降低,并存留大量無法利用的殘渣。采用常規牛糞好氧發酵處理的主要目的除了分解部分植物纖維外,還要利用發酵溫度蒸發牛糞中的水分、殺滅病原菌等,但牛糞中含有大量的粗纖維等物質,導致好氧發酵處理易出現粗纖維等營養物質分解不徹底的問題。此次試驗研究通過解決牛糞常規處理工藝單一和營養物質轉化不徹底的技術問題,以期篩選最優處理,形成一套牛糞厭氧-好氧分段式處理技術工藝。
試驗所用牛糞沼渣為牛糞與蘑菇渣按8∶2 的質量比經過干式厭氧發酵的產物。
試驗用種子為“元井匯”牌四季小白菜種子,購自滄州禾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品種適應性廣,抗病性強,耐寒耐熱。試驗用曝氣設備為森森HJ-941多功能潛水式抽水泵(抽水量800 L/h)及銀湖SP-780 充氣泵(出氣量3.5 L/min),均購自森森水族股份有限公司。
1.2.1 好氧曝氣設計
稱量干式厭氧堆肥沼渣,配制質量濃度為5 g/L和10 g/L的混合液各50 L;設置充氣式和腸道式兩種好氧曝氣方式,曝氣時間分別為3 d和7 d。充氣式好氧曝氣方式是將出氣端浸沒于容積為50 L的容器底部,使打入的空氣從溶液底部向上曝氣。腸道式好氧曝氣是采用小型抽水泵從容積為50 L的容器底部抽取混合液,流經特色設計的腸道式曝氣裝置,使混合液與空氣大面積接觸。將好氧曝氣后的沼渣經紗布過濾,干燥后備用。
1.2.2 種子發芽指數檢測
根據《有機肥料》(NY/T 525—2021)標準中附錄F——種子發芽指數的測定方法進行試驗操作。稱取經過充氣式好氧曝氣處理的沼渣10.0 g,置于250 mL 容量瓶中,將樣品含水率折算后,按照固液比(質量/體積)1∶10加入相應質量的水,蓋緊瓶蓋后垂直固定于往復式水平振蕩機上,在25 ℃下振蕩1 h(頻率為100次/min,振幅不小于40 mm);取下靜置0.5 h后,取上清液過濾,收集過濾后的浸提液,搖勻后濾液當天使用。對經過腸道式好氧曝氣處理的牛糞沼渣浸提液配制方法同上。
在直徑為9 cm 的培養皿中放置一張濾紙,在紙上均勻放入10 粒大小基本一致、飽滿的小白菜種子,加入供試的浸提液10 mL,蓋上培養皿蓋,在(25±2)℃的培養箱中避光培育48 h,統計發芽種子的粒數,并用游標卡尺逐一測量主根長度。以清水作為對照,做空白試驗。每個處理設4次重復。
對培養48 h的小白菜種子測定種子發芽指數。種子發芽指數GI計算公式為
式(1)中:A1為浸提液培養的種子發芽數占種子總粒數的百分比(%),A2為浸提液培養的全部種子的平均根長(mm),B1為水培養的種子發芽數占種子總粒數的百分比(%),B2為水培養的全部種子的平均根長(mm)。
采用SPSSV16.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LSD法進行方差分析。
充氣式好氧曝氣對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如表1 所示。曝氣7 d處理下(T2、T4處理)種子發芽指數極顯著高于曝氣3 d處理(T1、T3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且曝氣3 d處理下種子發芽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的種子發芽指數;而在相同曝氣時間處理下(T1與T3處理、T2與T4處理),不同牛糞沼渣質量濃度對種子發芽指數無顯著影響。
表1 充氣式好氧曝氣對種子發芽指數影響
腸道式好氧曝氣對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如表2所示。4個浸提液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均極顯著高于對照的種子發芽指數。曝氣3 d處理下(T5、T7處理)不同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的種子發芽指數無顯著差異。曝氣7 d處理下(T6、T8處理)種子發芽指數極顯著高于曝氣3 d處理(T5、T7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且曝氣7 d處理下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為10 g/L時(T8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極顯著高于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為5 g/L時(T6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
對比充氣式與腸道式兩種好氧曝氣方式對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結果如表3 所示。針對兩種好氧曝氣,選取兩種牛糞沼渣質量濃度中最優的種子發芽指數進行方差分析。當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為5 g/L時,兩種好氧曝氣方式在曝氣3 d處理下(T1、T5處理)種子發芽指數無顯著差異;當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為10 g/L時,曝氣7 d 處理下(T4、T6處理)腸道式曝氣方式的種子發芽指數極顯著優于充氣式曝氣方式。
表3 兩種好氧曝氣方式對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
目前,我國主要的有機肥原材料包括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蘑菇渣、堅果類外殼等農業廢棄物及綠肥。據統計,我國有機肥資源年產生量約50億t,實際利用不足40%,其中農作物秸稈還田率在67%左右,畜禽糞便還田率在66%左右[9]。由于部分農作物秸稈不適合還田(如玉米苞皮等),再加上農作物秸稈收集、運輸、再加工的成本問題,農作物秸稈的還田率不可能達到100%。一方面,畜禽糞便的收集和再利用受到畜牧業集約程度的制約;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畜禽糞便中的重金屬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猛增,不宜用于生產有機肥。按照我國農業種植特點和需要,每公頃農田每年需要施用有機肥45 t;目前我國的總播種面積為1.65億hm2,每年共需有機肥75億t[10]。由此可見,上述有機肥原材料資源的利用率即使達到100%,也無法滿足我國的有機肥需求,我國急需擴展新的有機肥原材料資源。牛糞經合理工藝處理和合理利用,可實現作物使用化肥減少、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此次研究在牛糞干式厭氧堆肥發酵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好氧曝氣技術(利用充氣式和腸道式兩種曝氣方式),對沼渣稀釋后進行好氧曝氣,以深度分解有機物。
在兩種好氧曝氣處理中,曝氣3 d處理下種子發芽指數沒有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曝氣時間不足,有機物分解不充分。好氧曝氣7 d 處理下腸道式曝氣顯著優于充氣式曝氣,分析原因可能是抽水泵抽取混合液從高處流經專用腸道曝氣裝置,液體在裝置中多次形成漩渦能夠與空氣充分接觸,大面積的空氣接觸面也能夠更好地接觸空氣中的好氧微生物,進一步促使曝氣裝置體中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生長;同時發酵液從發酵罐口流入,也促使罐內液體混合,使罐內發酵液能夠充分曝氣。充氣式曝氣采用的頭式充氣方式,雖能夠輸入大量空氣,但在罐體中的液體不能形成較好混合,會存在液體曝氣不全面的情況。
沼渣經厭氧堆肥和好氧曝氣處理后,沼渣中的厭氧堆肥衍生物和未完全分解的有機質的進一步分解,能夠提供促進種子發芽和生長所需的礦物質[11],也能促進酶類、氨基酸等物質的形成[12],對提高種子發芽指數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此次研究僅設置了兩個好氧曝氣時間,未來有待進一步設置更多的好氧曝氣時間梯度,以探索最佳曝氣時間。
①充氣式和腸道式好氧曝氣能促成厭氧堆肥有機物的進一步分解,均能促進種子發芽指數提高;②此次研究設計的牛糞沼渣質量濃度為5 g/L 和10 g/L,種子發芽指數無明顯影響;③曝氣7 d處理下腸道式好氧曝氣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明顯優于充氣式好氧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