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蘇州工業園區很早就將電子信息作為重點聚焦的產業,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產業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大力引進電子信息領域的世界500強項目,逐漸形成了集聚效應。與此同時,高端裝備制造業齊頭并進,兩大產業成為園區“3+2+1”特色產業體系中的“2”,助力園區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此本刊專訪了蘇州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東吳智庫研究院屠立峰,請他聊一聊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園區路徑。
《現代蘇州》:伴隨著前行的腳步,園區的土地資源瓶頸日益凸顯。園區在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優化升級方面,加快向“制造+研發+營銷+服務”轉型、向企業總部轉型,過程中有何亮點舉措?對產業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屠立峰:聚焦重點產業集群培育,優化“新制造”發展路徑,構建“新產業”成長機制,推動“新業態”創新發展,著力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 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資源,著力增強內生增長動力,提升創新型經濟在區域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構建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新機制,致力建設精致型城市,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動精明式增長。優化調整機構設置,完善“精簡、統一、效能”的運行機制,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探索新時代開發區簡約高效管理新模式。創新社會治理,深化中新社會治理合作試點,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創造高品質、有特色、多元包容的宜商宜居宜業環境。


《現代蘇州》:近30年來,一批又一批國際化的力量驅動著園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引擎”,“土生土長”的自主品牌企業則為產業的創新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您覺得兩者如何相互促進產業鏈壯大和發展的?園區實現從“園區制造”向“園區創造”的重大跨越做了哪些努力?
屠立峰:園區始終把做大做強產業作為立區之本,不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多年來,園區主動融入國家全面開放大格局,實施積極的開放戰略,堅持擇商選資,累計吸引外資項目5100多個,其中101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落戶了166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全區共有省市區各級認定的外資企業總部機構118家,各類跨國企業研發中心200多家,榮獲江蘇省唯一的“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加快推進主導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探索“1+N”制造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向“制造+研發+營銷+服務”轉型、制造工廠向企業總部轉型、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轉型。在引進來過程中,園區堅持“以畝產論英雄、以創新論英雄、以生態論英雄”,建立差別化土地資源分配制度,制定出臺工業用地二次轉讓、總部用地管理、產業項目用地管理等資源管理新辦法,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與新進企業簽訂產業發展協議,在“守”與“舍”、“進”與“退”之間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現代蘇州》:園區對一流科研力量的引進和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對招引人才有何積極意義?
屠立峰:一直以來,園區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筑巢引鳳,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人才軟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07年,園區啟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2010年起,開展“金雞湖雙百人才計劃”評選,將評選對象擴大為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科教領軍人才、高端服務業領軍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轉型創新發展的人才需求;2018年,園區進一步整合提升人才工程,全面推進實施“金雞湖人才計劃”,涵蓋了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強有力人才政策支撐下,園區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為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為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營造了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現代蘇州》:產城人融合,“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兩大千億級產業在未來如何吸引更多的優質人才涌入?園區在打造產城人融合方面有何值得說道的亮點?
屠立峰:園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水平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高質量提升環金雞湖城市活力,高標準建設吳淞灣未來城、陽澄南岸創新城,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打造產城人融合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加強與周邊地區設施聯通、功能融合,提升中心城區資源會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更好服務市內全域一體化發展。統籌實施教育、醫療、養老、社區改造等重大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草鞋山考古遺址保護利用、蘇州當代美術館等一批文化地標項目,推進“民生七有”邁向“民生七優”。
對于未來人才吸引,我有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建設梯度化專業人才隊伍。搶抓海外留學人員回流潮、國際科技人才環流潮、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潮“三潮疊加”機遇,打造國際高端人才會聚“強磁場”,圍繞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對核心人才的需求,制定制造業和新興技術領域全球人才引進專項計劃,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和全鏈條服務。
二是加快優化技術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發揮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優質教育資源,著力加強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優化調整現行教學模式,鼓勵新興技術學科設立,推廣建立跨學科、問題導向的培養體系。
三是對科研人才和技術工人進行分類施策。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人才分類落戶政策,對技術工人和科研人員制定不同的落戶標準和要求。針對核心科研人才,提供國家級實驗室及相關科研設施配套,以及宜業宜居的生活性配套服務;吸納技術工人,要突出其技能重要性、技術緊缺性等因素。
四是鼓勵建立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實訓基地。從思想認識、管理理念、技術操作等不同維度對企業員工進行綜合訓練和輔導,將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作為一項長期工作。
《現代蘇州》:9月2日,在“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推進大會”上,園區發布了《蘇州工業園區擴大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蘇州工業園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您認為未來這兩大千億級產業將如何進一步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屠立峰:為進一步推進園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發展,應有效擴大產業規模,提升資源要素的配置和供給能力,完善產業鏈布局,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加快領軍企業培育,更好地發揮頭部企業的引領作用。鼓勵和引導智能制造頭部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積極鼓勵國家與地方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智能制造領軍企業組建專業性創新平臺或創新聯盟。
二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重點領域中小微企業。打造一批符合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關聯帶動力強的中小企業創業園,為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進一步提供創新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市場及應用場景支撐。
三是加強關鍵技術的攻關。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窗口期”,全力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入軌”運行,高水平建設“一區兩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姑蘇實驗室、桑田科學島等重大創新平臺,著力推動數字化制造共性技術取得突破,推進智能工業軟件綜合集成應用。聚焦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工業軟件等領域,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開展“有組織的科研”,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貢獻園區力量。
四是大力實施強鏈補鏈行動計劃。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和更具安全韌性的智能制造產業鏈。支持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依托機器人產業延伸引入工業軟件、系統集成優質項目,依托新型智能上游產業向消費電子等下游領域滲透,通過拉長智能制造產業鏈條提升技術層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