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在近期發布的《2023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蘇州工業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而產業競爭力則躍居第一。
經過十多年發展,園區已經成為江蘇醫藥創新的第一梯隊,跑出了蘇州“一號產業”的成長樣本。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內20余家企業陸續“搶灘”納斯達克、港交所和科創板,成為國內生物醫藥業界的一個“奇跡”。
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第二產業為主,園區內匯集了三星電子、博世汽車、西門子電器等眾多知名制造業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園區認識到要打造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新城,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適逢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剛剛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園區很快瞄準了生物醫藥這一特色產業,制定一個產業規劃,貫穿始終。
錨定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代表著園區的魄力和勇氣。2007年6月27日,獨墅湖邊,被稱為“生物灣”(BioBAY)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開園。很多企業不是一下子就能產生效益,但園區憑借著對產業未來的把控和對企業未來的預期,以坐“冷板凳”和一屆接著一屆干的決心,接納了一批初創型生物醫藥企業,園區展現出來的專業、開放、務實的服務企業的態度,也打動了首批拓荒者。
2023年8月,盛世泰科在被譽為中國醫藥發展的風向標的“2022-2023年度中國醫藥行業最具影響力”榜單中,獲得“中國醫藥行業自主創新先鋒企業”的榮譽,公司自主研發的多款創新藥物均推進到臨床階段,其中龍頭產品“十年磨一劍”的降糖新藥盛格列汀即將步入商業化。然而早在公司最初入駐BioBAY的初期,它是依靠啟動資金、研發場所的租金減免、貼息貸款,再加上中新創投投給入選蘇州工業園區創業領軍人才企業的幾百萬風險投資,支撐到了2016年。
2009年,蘇州工業園區出臺產業發展規劃,把生物醫藥產業確立為重點培育的三大新興產業之一。后來蘇州市出臺的《全力打造蘇州市生物醫藥及健康產業地標實施方案(2020—2030)》更提出: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把園區建成國際知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藥谷”。
經過多年深耕,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質態和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保持高速成長態勢,綜合競爭力在全國211個園區中穩居第一方陣。目前,BioBAY已成為中國生物醫藥自主創新品牌的“高產田”和樣板區,園區自主品牌創新企業占比達 75%以上,產值年均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45%左右。在生物醫藥企業分層分類服務機制和頭部企業“一企一策”方案的支持下,園區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信達生物、康寧杰瑞、基石藥業、博瑞醫藥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領軍企業快速成長壯大。2022年,園區著力打造的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區域29家生物醫藥企業入選“2022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助力70家生物醫藥企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約150億元,僅今年上半年,細胞治療“揭榜掛帥”項目就吸引128個國內外團隊前來揭榜。
“無創新不醫藥”。
創新是全球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也是中國醫藥產業突破現狀的必然路徑。當下,園區生物醫藥產業正處于加速增長的爆發期、成果轉化的裂變期,更是從千億級邁向萬億級的重要蓄勢期,尤其需要創新要素的集聚和創新資源的匯聚。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大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產城融合的發展定位、國際化開發運營模式、多元化產業運營等發展策略,引導人才、資金、項目、載體向園區集聚,逐漸形成了創新人才薈萃、創新主體集聚、創新成果突出、創新生態優良、創新活力迸發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環境,在商務部公布的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連續七年位列第一,并躋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
如今,蘇州市聯結國內外2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先后建設江蘇省(蘇州) 納米技術產業研究院、西交大蘇州現代生物制藥工程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產學研創新載體。2020年,由蘇州工業園區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合作共建的西浦慧湖藥學院成立,旨在通過與政府、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企業聯盟等合作,打造區域性的知名藥學院,緊密結合蘇州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需求培養相關專業性人才。2021 年,園區獲批全國生物醫藥領域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將以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公共平臺體系建設產業環境生態營造、機制體制政策創新作為四大重點建設任務,通過聯合、協同全球頂級創新資源,積極構建全球創新網絡,打造我國生物藥領域的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
扶持“螞蟻”成“大象”,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是蘇州從制造業發展中培育出的生態化發展思維,憑借這一亮點,園區正以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為契機,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核心區。

園區走出的生物醫藥企業也有著極具活力的創新基因,以信達生物公司為例,2022 年公司研發費用達28.71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 63.0%,同比增長 23.6%,屬于行業領先水平。同時,信達生物將全球化作為長期核心戰略,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建立技術研發平臺,與美國禮來制藥、Adimab、Incyte、MD Anderson 癌癥中心和韓國Hanmi等國際合作方達成戰略合作,實現了研發管線的長期布局,成為園區生物醫藥企業的典型代表。
如今,通過園區科技領軍人才計劃,園區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團隊,包括中外院士團隊20個、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93位、各級領軍人才超1000名,頂尖人才數占全國同類人才的比重達25%以上。園區以頂尖人才團隊帶動的各級各類生物醫藥創新人才的總量已超過5萬人,并呈現進一步加速集聚態勢。由此帶來的產業創新成果也尤為突出,新藥研發領域,園區已上市新藥22個,其中包括信迪利單抗、卡瑞利珠單抗、澤布替尼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磅新藥,成為國內新藥研發的領跑者。
在近年出臺的《全力打造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地標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對標并借鑒美國“波士頓經驗”來打造“中國藥谷”的愿景。從波士頓的產業發展經驗來看,要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必須有頂級醫院和大學的科研優勢同時也要有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最后還必須有資金的支持,這三者缺一不可。
金融作為百業之母,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乘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東風,依托中新合作、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建設、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等戰略優勢,園區近年來深化金融開放創新,持續營造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金融發展生態,以金融活水潤澤著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市場開拓產生效益的每一個環節,初步形成了“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在邁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道路上,金融與科技創新共生耦合、同頻共振。

蘇州博瑞生物醫藥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9年11月8日在科創板上市。作為一家創新型制藥企業,博瑞生物聚焦首仿、難仿、特色原料藥、復雜制劑和原創性新藥,如今產品行銷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產品占據較大市場份額。2010年,尚處于研發期的企業獲得一筆350萬元的股權投資資金,得以進一步推進研發進程。2017年,企業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時,得到兩支基金共6000萬元的資金支持,一下子突破發展困境。這兩支基金后來成為蘇創投母基金參股的子基金。
在企業貫通全產業鏈發展進程中,資本的力量一直在關鍵節點發力,幫助企業突圍。
2022年12月,蘇州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支持建設蘇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政策措施》,從股權、債權、保險、貼息等全方位、多角度,通過市、區兩級聯動支持,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已經解決了一部分企業的問題。作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持續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多頭發力,精準引入金融活水,助力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壯大。2023年9月,11家生物醫藥企業與國發創投、科創投等本土9家投資機構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度溝通交流,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跨越發展的新動能。
下一步,園區將以更高水平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精準引入金融活水,持續優化制度創新、服務創新,助力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壯大,為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園區生物醫藥產業融資能力不斷增強,世界頂級投資基金富達、軟銀、禮來、元禾、通和毓承等紛紛投資園區項目,近年來園區生物醫藥企業每年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近200億元,累計融資規模超1000億元。我國在全球醫藥企業上市前融資排名前十的項目基本都來自園區,園區已初步形成利用全球資本推進產業研發創新的良好格局。
站在新的節點上,園區將持續推進“一區兩中心”建設,緊跟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通過聯合、協同全球頂級創新資源,積極構建全球創新網絡,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和世界級的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核心區,為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