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樂妤
1納米,十億分之一米,這是什么概念,幾乎等同于頭發絲的五萬分之一。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單位,撬動了千億級的產業。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一步步建載體、引人才、招企業,勾畫這一未來產業的藍圖,使之在短短十多年間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人才、技術和產業高地,成功躋身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
納米技術應用產業,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前瞻性產業。面向未來,提前布局才是王道。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內率先布局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發展伊始就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關鍵作用,推動中國首個以“納米”命名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落地發展,掀開了納米產業求索奮進的嶄新篇章。
從無到有,蘇州工業園區魄力十足。為了搶占世界納米科技制高點,園區筑巢引鳳,人才紛至沓來。在蘇州納米所的引領帶動下,獨墅湖畔迅速集結起一支人才隊伍,推動了蘇州納米產業的蓬勃興旺。一批納米產業高端人才,在這里集聚。
2008年,在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拿著高薪和多次獲獎成果的李清文選擇回國,并加盟蘇州納米所。她回憶稱:“剛來的時候,園區謀求產業轉型,納米產業剛剛起步,園區集中資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推動納米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打造蘇州納米所,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業環境。”
隨后在2010年,園區率先在國內將納米技術產業列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納米三年雙倍增計劃、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引領計劃及納米科技領軍人才計劃,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李清文認為,在園區納米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蘇州納米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因為有著中科院品牌的引領,眾多國際納米人才會集到蘇州工業園區;從納米所也走出了不少創新創業人才,覆蓋新材料、能源、生物醫藥、傳感、通訊等領域;與此同時,蘇州納米所還在進行技術輸出,將技術轉化給企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多年來,蘇州納米所不斷整合優勢力量,凝練學科方向,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開展相關領域前沿科學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了一支包括院士、國家杰青等國家重點人才的科技創新隊伍,產出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儀器設備,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科研體系,成為納米科技領域推動區域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蘇州納米所剛成立時,周邊還是一片農田,十七年后,這里大院大所林立,上市企業遍布,高端人才集聚,已成為蘇州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
為了構建起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園區動作不斷。2013年1月,作為園區發展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的主陣地,蘇州納米城正式投用,并定位為全球最大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區,后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培育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國資的力量不容忽視。蘇州納米城由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米公司”)負責運營與建設。納米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涵蓋企業籌建、經營、管理、發展等四大階段,包括項目申報、政策咨詢、企業培訓、資源對接、中試平臺、知識產權運營與服務等一系列特色服務,形成支撐企業發展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與傳統工業坊、創業孵化器和一般產業基地不同,蘇州納米城是一個具有領域寬廣性和功能完備性的全球最大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區。”納米公司董事長張淑梅解釋說,這里的“產業綜合社區”是指綜合了多種產業功能的集聚區,兼具創新研發、工程化中試、小規模生產、成果轉化、專利運營、產業服務、總部辦公、綜合配套等多種元素,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基于產業集聚的生態環境。
以搭建公共平臺為例,園區在基礎性平臺上,建立納米加工平臺、納米測試分析平臺、集成微系統封裝平臺等;在技術支撐與工程化方面建立MEMS中試平臺、納米機電制造、光電制造、有機光電制造和光電加工設計試驗中心等,同時建立標準與檢測中心、產業投融資中心等,全方位服務園區企業的技術科研、產品創新、產業化發展需求。目前,蘇州納米城已累計入駐20個公共服務平臺,覆蓋生物醫藥、分析檢測、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領域。
“企業需要高端儀器對產品進行檢測,一臺設備的成本高達幾千萬,平臺的設立為初創企業省去了很多開支。”江必旺帶領的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入駐蘇州納米城的團隊,他對企業發展初期納米城給予的幫助深有感觸。

驅車從百川街駛入,穿梭在蘇州納米城內的道路上,一棟棟建筑映入眼簾,很難想象,十多年前的這里,還是一片荒蕪。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空間大、潛力足,但與之相對的是投入大、回報慢。“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既要看得遠,前瞻布局規劃先行;又要沉住氣,甘于坐‘冷板凳’,慢工才能出細活。”張淑梅說。
好在,納米公司有耐心,經過十七年的耐心培育,納米的城邦初見成效,蘇州納米城集聚了一批優質企業。截至2022年底,蘇州納米城入駐企業超500家,培育5家上市企業,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0家,引進院士團隊10個,培育市級以上人才285人。
正如江必旺所說,蘇州工業園區最大的優勢已經不只是政府提供資金的支持,而是吸引集聚一批優質納米企業,打造納米產業良好的氛圍,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使得行業內企業之間上下游之間的交流頻繁,彼此之間相互支持,這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優勢。
納米產業飛速發展,載體資源也持續擴盤。從金雞湖大道99號,到興浦路333號,再到雙燈路1號……十年間,蘇州納米城的坐標在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陸續點亮。從開園時的10萬平方米到如今投用及在建近160萬平方米,蘇州納米城總建筑面積增長達16倍,為這里的企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

在納米技術應用產業17年的發展過程中,園區逐步探索出“十個一”特色(新興)產業培育機制,即聚焦一個特色產業、制定一個產業規劃、組建一家國資公司、建設一個功能園區、引進一批大院大所、設立一只產業基金、成立一個服務機構、集聚一批龍頭企業、搭建一批合作平臺、打造一個品牌盛會。
其中一個品牌盛會,指的是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目前已成功舉辦13屆,是我國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納米技術交流盛會。十多年來,依托納博會這個樞紐,蘇州工業園區聯動全球創新要素,接洽意向入駐園區企業和團隊920個,納博會也隨之成為納米技術應用產品展示、市場推廣、新品發布的首選展會。
納米技術,串起了眾多產業,也為園區帶來了豐富的上下游業態,圍繞微納制造、第三代半導體、納米新材料、納米大健康等四大重點領域,園區構建了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生態圈,打響了“蘇州納米”品牌。
第三代半導體是全球半導體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熱點,也是園區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領域。蘇州納米城作為園區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主陣地,始終積極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相關的專業載體、產業基金、公共平臺,全力推動園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9年,江蘇省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成立;2021年,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園區。國創中心(蘇州)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彰顯區域科研實力,也成為助推創新資源集聚又一抓手。
獲批建設兩年以來,國創中心(蘇州)始終瞄準國家和產業發展全局的創新需求,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著力建設開放共享、比肩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公共研發平臺,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為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
自2021年3月獲批并啟動建設以來,隨著國家級平臺、領軍企業、代表性人才加速落地,國創中心(蘇州)已取得累累碩果:承擔上級研發項目10項,完成4款電路芯片設計,在氮化鎵單晶、氮化鎵外延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指標國際領先,累計申請專利270件,獲得授權148件;與全國知名高校、院所、企業設立25家聯合研發中心,組織成立國產化裝備聯盟,與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等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建設材料生長創新平臺、測試分析與服役評價平臺,累計服務客戶250多家,完成微波封裝測試中試線一期建設;設立3億元產業基金,已為5個優質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目前,國創中心(蘇州)已吸引40余位以院士為引領的國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形成規模300人的核心科研團隊,在服務國家戰略任務的同時,為提升園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創新能力提供了關鍵支撐。
一座納米城,就是蘇州工業園區產城人融合的縮影。經過29年的高質量發展,園區已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高地、創新熱土、宜居天堂;歷經17載的蓄勢積淀,從蘇州納米所落地到蘇州納米城投用,再到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建設運營,園區納米技術應用產業步步攻堅,聚力創新,掀起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