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產業、城市、人口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的核心要素,三者之間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產業發展推動人口集聚和城市空間擴張;城市為產業生產和人口生活提供空間;產業布局影響城市空間形態,人口集聚帶來空間需求和活力。
在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執行院長段進軍教授看來,蘇州工業園區能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亮眼的成就,離不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城市結構相輔相成。在三者相互匹配、相互適應之下,園區才能實現高效率、高品質和高質量發展。
《現代蘇州》:明年,蘇州工業園區將步入而立之年,多年來園區在產城人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段進軍:在過去發展過程中,園區通過產城人的融合發展,推動了一個現代化新城的崛起,同時,蘇州工業園區在整個蘇州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在開放型經濟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制度創新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以上這些突出成績表現在全國開發區綜合排名連續七連冠,這些都是與產城人融合發展是分不開的。
《現代蘇州》:您對園區近三十年里,在產城人融合發展方面的成長過程有什么看法?
段進軍:蘇州工業園區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產城人不斷融合的過程,蘇州工業園區在過去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基本的經驗就是要實現產城人融合發展,產、城、人三者構成了蘇州工業園區的“成長三角”,它們相互作用,良性互動,推動了蘇州工業園區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未來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我認為仍然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產城人融合發展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一個進行式。
《現代蘇州》:您認為,園區的產城人融合發展經驗,對于蘇州城市發展有什么影響?
段進軍:蘇州工業園區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經驗對蘇州其他板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蘇州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的多中心格局已經顯現,即“一核四城”的空間格局。在建設多中心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要把產城人融合貫穿始終,特別是在其他新城的建設過程中,比如高鐵新城、太湖新城等都要將產城人融合其中,通過產城人的融合來推動區域的創新發展。
《現代蘇州》:您認為,在城市格局、產業結構、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園區與其他經濟技術開發區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段進軍:以上海張江和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兩者都是中國著名高科技園區,也都是科技新城,這兩個園區都集聚了一些面向未來戰略性的產業集群,比如生物醫藥產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當然在產業上也有一些差異性,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的納米新材料等具有優勢,張江在航空航天和智能汽車等方面具有優勢。因此,二者之間在產業方面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方面,即使在同樣的生物醫藥等產業方面二者側重點也不一樣,面向未來創新是共同追求的目標,但二者之間要尋求一種差異性的發展戰略,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要針對自身的特色產業集群集聚戰略性的創新人才,推動二者形成聯動發展互補的格局。

《現代蘇州》: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您認為,園區產城人融合發展方面的經驗,對于其他地區有什么樣的示范價值?
段進軍:蘇州工業園區產城人融合的發展經驗不僅對于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中國其他區域和“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在宿遷所建設的蘇宿工業園區、在安徽滁州建設的蘇滁工業園區等都是非常成功的,這都為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輸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蘇州工業園區要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貢獻蘇州的智慧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