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東,張佳星,曾 露,孫 梅,袁 端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昌平區,102200;2.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017000;3.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深圳市,518000)
我國碳信息披露的研究處于前期狀態,對統一的碳信息披露體系的建立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以豐富財報和社會責任等報告的形式將碳信息納入,另一種觀點認為需要建立獨立的碳信息披露報告。第一種觀點而言,CARBALLO-PENELA A等[1]、沈宏益等[2]提出財務報表(MC3)組成的方法,認為財務報告中應當將碳信息以量化形式對外公告;王志亮等[3]認為碳信息就是環境信息的一個分支,可以與環境信息整合發布。就第二種觀點而言,沈志蓉[4]、沈洪濤[5]、鄭應友等[6]認為應將碳信息內容獨立編制報告,并提出會計監管及指導部門制定統一規范,可有效增加報告的質量。
從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碳信息披露體系的建立多以國際組織指引為基礎,或參考國內相關法規及指引為基礎,如碳排放披露項目(G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的碳信息披露體系[7],氣候風險披露指南和國內的企業會計準則等。李世輝等[8]、賀源[9]及鐘鳳英等[10]分別以企業會計準則的質量特征及CDP項目為基,從5個維度方面構建碳信息披露的體系;章金霞等[11]和王微等[12]認為目前國內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內容不太全面,并對碳信息披露框架提出6個角度的設想,包括碳盤查、碳減目標、碳管理計劃等。
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主要采用3種方法來評價碳信息的披露水平,分別是層次分析法、內容分析法、聲譽評價法。
層次分析法研究方面,鄭偉等[13]、趙選民等[14]在借鑒CDP項目披露體系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及熵權法建立了質量評價模型;李慧云等[15]、李世輝等[16]和劉捷先等[17]打造了1個體系和2個層次的評價方案;孫武峰[18]以層次分析法為主體,提出了顯著性和量化性及時間性,由此形成了一個碳信息披露評價體系。
內容分析法研究方面,黃帥等[19]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將碳信息披露的指數劃分為2個不同的維度;徐新歌等[20]、宋鈺元等[21]用內容分析法獲取與質量相關的指數。
聲譽評價法評價主要參考的就是碳披露領先指數,即CDLI。賀建剛等[22]認為利用該指數得出碳信息披露有利于企業的管理績效;陳華等[23]借鑒WALDEN W D等[24]對碳信息披露的研究,采取了“三值打分法”;周昕瑜[25]、李雪婷等[26]、劉宇芬等[27]、何玉等[28]研究利用了CDLI指數,提出碳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關聯度較強;朱和平等[29]利用該指數探索出了碳信息披露與企業產權屬性和企業治理的關聯性;馬微等[30]運用CDLI指數研究了企業的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本研究選取兗礦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兗礦能源”)作為研究對象。兗礦能源是國內僅有海內外四地上市的能源企業,即在內地、香港、紐約、澳大利亞四地上市。公司注冊地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地理位置優越,設有服務于自身的煤炭水陸航線,是一家產業發展強勁、競爭力較強的國際化能源企業。
兗礦能源對節能和碳信息披露重視程度較高,以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2020 年度及以前稱為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ESG 報告”)的形式向全社會發布公司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信息。為提升信息的專業化和明晰化,公司專門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統一協調信息的采集、分析、校對與披露。
參考上述學者研究和相關法規及指引,初步確定碳信息披露評價指標體系集合見表1。

表1 碳信息披露指標體系
3.1.1 利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將兗礦能源碳信息披露質量的評價指標按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劃分為3層。目標層是碳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準則層在本文中指的是及時性、可靠性等5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指標層是準則層之下的碳信息披露時間等12個二級指標,同時部分二級指標下又設置13個三級指標,其他二級指標無需單獨設置三級指標。又因二級指標完整性下方的三級指標數量為1~3個,數量較少且考慮模型簡明性對其進行同權重處理。
向企業及高校專家學者發放問卷16份,收回有效問卷12份,綜合意見構建判斷矩陣。最后匯總得出及時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完整性的AHP法下的權重計算值分別為0.079 8、0.157 6、0.091 7、0.148 7和0.522 2,且隨機一致性比率為0.043 4,即CR<0.1,說明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通過,準則層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是合理的。
一級指標中完整性最為重要,權重為0.522 2,且該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有5項,其他一級指標下的指標均小于或等于2項,故對除完整性指標以外的其他二級指標作等同權重處理,得出雙碳機遇與風險、碳減排核算、碳減排管理、碳減排措施及碳減排成效的AHP法下的權重計算值分別為0.072 9、0.223 4、0.098 5、0.144 0和0.461 2,且隨機一致性比率為0.079 5,即CR<0.1,說明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通過,準則層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是合理的。
3.1.2 利用熵權法(IEW)確定指標權重
IEW是基于各指標背后可以反映的信息量來賦予相應客觀權重,進而為多指標綜合績效評價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利用該方法,在表1基礎上進行賦分,同時確立指標正向與負向類型,為熵權法后續計算確立基礎,具體見表2。

表2 賦分標準及其值域
3.1.3 AHP與IEW相結合確定指標權重
基于2017-2021年5個年度煤炭行業上市公司整體碳信息的披露情況及數據,先利用熵權法計算各年、各指標的權重值,再利用線性組合法得到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線性組合法是求得AHP與IEW得出權重的對應分配值,以該分配值代入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可以獲得各指標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綜合權重,組合權重分配值見表3。

表3 2017-2021年分配值
以該分配值代入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可以獲得各指標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綜合權重。以該法獲取的權重見表4。

表4 2017-2021年指標綜合權重
3.1.4 評價模型
綜合上文,及時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五大質量特征的權重分別為A1、A2、A3、A4、A5,根據計算出來的權重系數得出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由以下2017-2021年的綜合評價模型表示。
2017年綜合評價模型為:
2018年綜合評價模型為:
2019年綜合評價模型為:
2020年綜合評價模型為:
2021年綜合評價模型為:
3.2.1 縱向評價分析
筆者以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質量為研究對象,選取其2017—2021年近5年的碳信息。通過訪問國泰安數據庫和巨潮網絡選取近5年的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等公開披露的報告,將其中的碳相關披露信息進行搜集和歸類,即按照年度及上述指標體系分類統計,進一步對信息按照評價標準進行賦分,然后代入構建的碳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模型中求得各個指標分數和總分數,并根據模型結果進行評價分析。
通過上述指標的打分情況,代入建立的碳信息披露模型計算得知評分見表5和表6。

表5 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二級指標計分

表6 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一級指標計分
通過表5對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二級指標(B1~B7)計分可以看出,除碳信息披露表現形式綜合性指標(B4)外,其余各項指標呈現整體上升趨勢。說明兗礦能源近年越發重視碳信息披露,披露時間(B1)、專業概念理解(B5)、披露格式(B6)及量化標準(B7)指標的分數上升趨勢最為明顯。
通過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二級指標完整性計分(C1~C13)可以看出,除碳排放交易相關會計科目設置及金額變動(C3)及碳排放配額的來源及變動情況的披露(C4)指標外,其余各項指標呈現整體上升趨勢。其中碳減排技術研發與設備更新(C10)和節能減排或超額排放情況的披露(C11)2個指標的分數較高,說明兗礦能源重視“雙碳”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改進,注重碳減排的推進。但碳減排目標(C6)和計劃(C7)的披露、考核機制的披露(C8)等指標評分較低,說明兗礦能源在這些方面存在不足,仍需改進和提升。
通過表6對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一級指標計分可以看出,近5年兗礦能源碳信息完整性披露有顯著提升,可靠性、可理解性與可比性性整體變化不大,及時性方面雖受疫情影響,但仍然呈現平穩的趨勢,由此可見兗礦能源近年來對重碳信息披露質量越發重視。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及時性方面。在兗礦能源2017-2021年的碳信息披露中,2019年披露時間較晚,于當年4月披露。
(2)可靠性方面。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內容整體缺乏第三方碳信息鑒證和內部審查。
(3)可理解性方面。兗礦能源碳信息披露的體系不夠完善,可理解性有待進一步增強。另外,兗礦能源碳信息披露中缺乏碳減排目標及清潔能源投入的量化數據。在碳減排計劃的披露方面,僅2019-2021年在技術促進方面體現碳減排計劃,雖然設立了為期3年關于環保的行動計劃,在碳排放頂層設計方面加大投入,在碳排放管理上進一步深化,但披露信息的內容不夠具體明晰。在碳減排考核與激勵機制的披露方面,兗礦能源僅在2019—2021年提出公司委派專人負責,開展碳管理、碳盤查,但是對考核和盤查的結果未作進一步的說明。在清潔能源投入的披露方面,兗礦能源僅在2019—2021年提出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促進循環經濟,但并未指明使用何種清潔能源和使用量,披露的不夠詳細和具體。
(4)可比性方面。兗礦能源在碳信息披露格式方面沒有做硬性規定,且煤炭行業企業的碳信息披露沒有國家規定的核算標準,披露依據或標準方面仍處于變化趨勢中,可比性不強。
(5)完整性方面。兗礦能源碳減排戰略計劃制定不足,在碳減排目標與計劃、碳減排考核與激勵機制、清潔能源投入、碳減排榮譽獲得的披露方面有待完善,在碳減排所獲政府補貼或獎勵、碳排放交易相關會計科目設置、碳排放配額的來源及變動情況未做具體披露。
基于表5和表6各指標計分,得出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綜合評分分別為0.652 4、0.955 0、1.094 3、1.260 1、1.533 7。由此可以看出,整體評分由2017年的0.652 4分上升至2021年的1.533 7分,變化趨勢較為明顯,整體披露質量逐漸提高,尤其是2020年與2021年,在國家倡導“雙碳”目標的大環境下,兗礦能源對碳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
3.2.2 橫向評價分析
按照國泰安數據庫對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分類結果,選取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共25家,通過分析兗礦能源2017-2021年碳信息披露質量評價結果,然后與樣本中的其他24家煤炭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得分進行比較,煤炭企業的具體得分見表7。

表7 2017-2021年煤炭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質量綜合評分
由表7計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煤炭行業上市公司近年逐步加大了對碳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尤其是2021年行業整體受到國家“雙碳”目標的影響分數變化較往年較大。2017-2021年25家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質量綜合平均分分別為0.526 4、0.667 6、0.755 4、0.728 4、1.142 7,最大值分別為1.025 4、1.168 5、1.586 4、1.561 4、1.831 3,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對碳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尤其是2021年的綜合平均分相比以往年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充分說明2021年行業整體受到國家“雙碳”目標的影響,逐步加大了對碳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2)2017-2020年間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呈現兩極分化趨勢。2017-2020年期間綜合得分的最大值相比平均值整體呈現近2∶1的關系,說明行業內碳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呈現兩極分化。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企業高度重視碳信息披露,而部分企業對碳信息披露工作完全不夠重視。這也充分說明部分企業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相比于其他企業,兗礦能源和中國神華遠高于平均值,說明這兩家企業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就行業總體而言,部分企業缺乏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社會責任感。
進一步分析,兗礦能源2017-2021年平均分分別為0.652 4、0.955 0、1.094 3、1.260 1、1.533 7,均高于行業均值。從最大值角度分析,煤炭行業碳信息披露標桿為中國神華,綜合分值連續5年處于高位水準。雖然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水平要高于行業均值,但是上升的空間仍較大;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整個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水平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通過分析兗礦能源2017-2021年的碳信息披露質量,得出以下結論。
(1)從會計信息質量5個維度并結合CDP項目構建的碳信息披露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運用價值,可以對企業碳信息質量多維度、多方面進行分析。
(2)兗礦能源在煤炭行業整體碳信息披露的狀況中較為良好,但改進加強空間仍較大。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整體得分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的分值為1.260 1、1.533 7,遠高于行業均值0.728 4、1.142 7,但這并不意味著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較為完善,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可靠性的分值由2017年的0.206 9變化至2021年的0.281 0,可理解性分值由0.097 1變化至2021年的0.121 9,可靠性及可理解性均未有較大變化,相比完整性的分值變化幅度較小,說明兗礦能源碳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內容的披露方式較為保守,且在可靠性方面基本未進行改善。兗礦能源的完整性分值雖有較大變化,由2017年的0.149 9上升至2021年的0.735 6,但改進上升空間仍然較大,諸如碳配額、碳排放計劃及目標、碳資產核算等方面披露內容甚少,故兗礦能源的碳信息披露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
(3)煤炭行業碳信息披露質量整體水平處于上升趨勢,但重視程度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且整體披露內容缺乏一致性,披露水平仍有較大上升空間。行業綜合得分均值由2017年的0.526 4上升至2021年的1.142 7,近5年得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對碳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尤其是2021年相比以往年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充分說明2021年行業整體受到國家“雙碳”目標的影響,逐步加大了對碳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同時,結合年報等公開與碳信息披露相關的報告的數據統計與披露分析,發現以兗礦能源為代表的煤炭企業碳信息披露碳信息多以定性而非定量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戰略管理、風險與機遇、排放、成效等層面,在碳減排計劃和碳減排目標及碳排放核算和碳配額的披露相關的內容較少,整體煤炭行業企業披露內容缺乏一致性。
(1)完善企業碳信息披露管理系統,雖然兗礦能源在環境信息和社會責任報告方面的披露較為完善,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系統和信息機制,但是在碳信息披露方面未設有專門的管理系統,致使碳信息披露內容較為零散,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統。
(2)設置碳信息披露的獨立機構,培養專業人才。從2017年以來的披露信息來看,兗礦能源目前具備可持續發展信息的披露機構,該機構在社會責任等報告信息的披露中發揮到了關鍵的作用。在碳信息披露方面,可將碳信息披露的工作單獨設置一個小組,將碳信息相關的定性和定量的內容進行搜集、統計,定期進行披露。選拔具有開拓性的人才,提高碳信息披露的質量水平。
(3)完善以兗礦能源為代表的煤炭企業碳會計信息披露相關規章制度。針對碳信息的披露,國內目前沒有完善的披露制度,所以大部分煤炭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內容和形式均為自主選擇且帶有隨意性。這樣就導致碳信息披露內容的散亂和無序,企業之間的信息披露內容也相對缺乏可比性。國內相關部門應當完善碳信息披露的制度和政策,加強對煤炭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管理和引導。
(4)外部審計機制亟待健全。我國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外部審計制度是主要服務于財務報表數據,會計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也僅針對法律賦予的權限對業務范圍內的審計范圍進行核查。國家可以制定相關的外部審計機制,引入市場化機制,對煤炭企業的碳信息披露的外部審計進行審計,以確保其真實、完整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