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易地搬遷政策何以影響農村婦女脫貧與發展

2023-12-06 02:02:24高博發李聰李樹茁王昕紅
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高博發 李聰 李樹茁 王昕紅

摘要:在脫貧攻堅目標順利完成的背景下,亟待超越減貧的視角,從全面發展的層面科學地分析和評價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群體的影響。以往與易地搬遷相關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政策減貧效應和作用機制,較少從定性分析出發?;诖?,基于對陜西、貴州等省份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的實地調研與訪談,從以往研究較少涉及的可行能力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易地搬遷政策影響農村婦女脫貧與發現的路徑與機理,以期厘清政策對婦女群體的作用邏輯。研究發現,易地搬遷后婦女能夠實現脫貧與發展主要是家庭生計壓力下婦女主動參與和后續幫扶措施所形成的“拉力”,與男性外出務工后婦女被動成為家庭與社區建設主體所形成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作用路徑包括外在條件與內在潛質兩條路徑,其中外在條件包括功能保障和發展賦權兩個維度,內在潛質包括能力建設和意識塑造兩個維度;在易地搬遷政策作用下會對婦女個體和家庭產生雙重影響。此結論可對公共政策與婦女發展研究進行補充。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婦女脫貧;婦女發展;可行能力

文章編號:2095-5960(2023)06-0090-10;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婦女貧困是經濟社會轉型期制約女性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環境因素、社會結構因素與個體因素相互疊加作用的產物。[1]盡管婦女在脫貧攻堅行動中被列為重點群體,但在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仍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忽視了家庭內部的性別差異,從而使精準扶貧對于婦女的作用效果沒有得到很好的顯現。[2]現階段對婦女貧困問題的關注主要是從“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目標出發,沒有將“婦女脫貧”與“婦女發展”更加深入地聯系在一起。相比較而言,婦女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參與力量之一,貧困地區的婦女在家庭中承擔了遠超傳統性別規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3],但女性生存與發展的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4]。

對于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高發等深度貧困地區的家庭而言,易地搬遷是實現脫貧與發展的重要手段。與其他扶貧方式相比,易地搬遷除了是一項脫貧工程外,還涉及區域發展、基層自治、社區文化建設等事關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對于貧困地區的婦女來說,這種跨越式的改變不僅會影響其生計方式、解決收入貧困,搬遷后的幫扶措施還會對婦女發展資源和機會進行重新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對安置區婦女的性別角色、性別秩序等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易地搬遷政策能夠顯著降低女戶家庭的貧困脆弱性,對女戶家庭有更為積極的減貧效果。[5]但相比較而言,對于這種全方位、跨越式脫貧模式中的婦女群體仍然缺乏關注。整體而言,與易地搬遷相關的研究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政策減貧效應和作用機制,較少從定性分析出發,對政策作用的路徑和邏輯進行系統分析。在脫貧攻堅目標順利完成的背景下,亟待超越減貧的視角,從全面發展的層面科學地分析和評價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群體的影響。

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運用可行能力理論,基于實地調研中的案例分析了易地搬遷安置區婦女脫貧與發展的路徑。與其他研究相比,一方面,以往運用可行能力理論的相關研究多關注貧困人口整體,較少關注其中的女性群體,本文利用可行能力框架分析婦女貧困問題,并將其嵌入具體的反貧困政策情境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對豐富女性貧困和可行理論的應用有所貢獻。另一方面,本文在圍繞婦女脫貧與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關注政策作用下婦女選擇能力提高、發展機會增加后的政策影響,試圖厘清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影響路徑,以期對公共政策與婦女發展研究進行補充。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自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將“婦女與貧困”作為消除歧視和推動性別平等的重點以來,婦女貧困成為婦女發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學者們對婦女貧困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其中既有傳統的收入、資產等視角,也有文化、教育、權利等人文視角。[6-8]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婦女存在群體性的脆弱是造成貧困與性別緊密關聯的深層次原因[9],整體而言,女性在健康、教育、收入、消費等多個維度都面臨比男性更嚴重的貧困問題[10]。關于婦女反貧困的研究,現有的文獻主要關注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不同主體對于婦女反貧困實踐的影響。對于婦女自身而言,貧困婦女自身所具有的特質往往使她們比男性更本能地參與到反貧困之中。[11]對于政府參與婦女反貧困的研究,國內的學者主要從精準扶貧的大背景出發,對政府各類針對婦女的反貧困政策進行分析,涉及婦女就業、教育、健康等眾多方面。[4]也有一些學者指出在反貧困實踐中政府更多的將婦女視為弱勢群體,忽視對婦女自身能動性的發掘,簡單的救助措施并不一定能夠帶來更為公平的福利資源分配,反而可能帶來不利影響。[12]通過對婦女貧困相關研究的回顧可以發現,婦女反貧困是一個復雜過程,其中涉及婦女、政府、非政府組織等眾多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現有研究大多是將婦女當作政策的接受者,而缺乏對政策作用機制、路徑和過程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對于政策的分析、評價和推廣具有一定意義。

阿馬蒂亞森提出的“可行能力”理論為研究婦女貧困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他認為“貧困最終不是收入低下,而是獲得基本物質福利的機會和能力的缺失”,可行能力則是“一種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13]根據可行能力理論來看婦女貧困問題,首先,可行能力的概念將貧困、自由與發展三者聯系在一起,貧困的根源在于可行能力的不足,而可行能力的滿足正是發展的目的,因此婦女反貧困政策絕不能緊盯收入或消費標準,真正脫貧目標的實現是要破解婦女貧困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在為婦女提供資源與機會的基礎上提高其選擇能力。其次,貧困和個人的選擇以及社會為個人提供的機會缺乏是聯系在一起的。這里的個人選擇既包括實際的選擇也包括可能的選擇,而機會則是指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機會。如果一個社會能夠為人的發展提供足夠多且平等的選擇機會,那么能力貧困的現象也會相應減少。因此在婦女反貧困實踐中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為婦女提供資源與機會,重視對其選擇能力的培養,又要從實現婦女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調動婦女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內生動力。

近年來,國內學者有的圍繞收入貧困、多維貧困、脆弱性貧困等視角對易地搬遷政策的減貧效應進行了分析評價。[14-16]還有學者針對搬遷政策執行偏差,搬遷保障、社區后續治理等進行了定性的分析研究。[17-19]針對移民中的女性群體,施國慶等發現因非自愿性遷移活動,水庫移民婦女遭遇權益隱性失衡的困境。[20]李聰等學者的研究則發現易地搬遷政策在女戶家庭中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減貧效果,參與搬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陷入短期貧困脆弱性的概率。[5]通過對與易地搬遷相關研究的回顧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性別在家庭中的資源分配、決策權力等方面存在差異,而當前對反貧困政策的研究偏重于搬遷家庭整體,缺乏從政策實踐的情境出發認識其對家庭內部不同性別個體之間影響的差異。另外,易地搬遷政策對女性群體脫貧與發展的作用已經得到初步驗證,但其作用的路徑與機制還需要結合實踐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

已有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基礎,也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間。本文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實踐,利用可行能力理論,研究易地搬遷政策對于婦女脫貧與發展的作用機制與路徑,可為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提供理論支持。

三、調研基本情況

本文的調研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相同主題多田野點連續式調查的方法,以搬遷對象脫貧模式總結為目的,于2018年6月分別前往陜西省平利縣(藥婦溝社區、白果社區、徐家壩村)和漢濱區(七堰社區)共4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以及2018年9月前往貴州省大方縣(恒大幸福村、奢香古鎮),貞豐縣(珉城社區、土布小鎮),惠水縣(新民社區、利民社區)共6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開展調研。陜西和貴州兩省的大部分地區都位于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都是我國易地搬遷重點省份,且在安置方式和后續扶持做法上各具特色。在選擇所調研的安置社區時,綜合考慮其搬遷規模、配套產業的差異,選擇省內較有特色的社區進行參與式觀察,共計走訪產業園區3處,社區工廠6家,與搬遷農戶、企業代表和社區工作人員座談48人次。

針對第一階段調研過程中發現的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群體脫貧與發展產生有益影響的現象,研究團隊于2019年11月在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天逸社區、裴家河社區),以及渭南市臨渭區(向陽社區)和華州區(新民小鎮),共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開展針對搬遷婦女群體第二階段專項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調查所在安康市地處陜西南部,秦巴山區腹地,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而渭南市的南北部山塬地區則分別連接秦嶺北麓和黃土高原南面,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與中部地區差距較大?!笆濉逼陂g,安康市和渭南市的搬遷規模分別達到33.52萬人和5.45萬人。

研究團隊在抽樣時所選擇的安置社區綜合考慮了其建成時間、搬遷人數、安置方式、幫扶措施等多個方面。問卷收集過程遵循隨機抽樣的原則,具體的調查對象為搬遷家庭中20~60歲的女性成員。調查內容包括搬遷婦女的基本信息、社會性別意識、家庭權利與責任、婦女權益等。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178份。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結合婦女個人特征和意愿,選取15位較有代表性的搬遷婦女進行半結構化的深度訪談,主要了解其所享受的扶持措施、個人就業、婦女權益保障和家庭地位等情況。調研社區的基本情況如下:白河縣兩個搬遷社區依托“十二五”陜南移民搬遷社區擴建,并于2017年實現扶貧搬遷戶入住,社區治理和產業幫扶措施相對完善。渭南市兩個安置社區規劃建設于2018年,部分搬遷戶在調查時入住時間不足一年,相關配套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幫扶作用發揮有限。

表1給出了易地搬遷婦女樣本特征描述性統計結果,被調查的搬遷婦女平均年齡為40.89歲,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比例高達90.96%,不僅家庭負擔較重,而且人力資本十分薄弱。對于就業情況而言目前渭南市婦女樣本中參加非農工作的比例約為31.13%,安康地區則約為58.33%,均比搬遷前有了一定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問卷調查的時間集中在白天工作時間,因此一些就近上班的搬遷婦女未被調查到,根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實際上婦女就近就業的比例更高一些。

四、易地扶貧搬遷現實情況

大量實踐表明,易地搬遷是解決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貧困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搬遷能夠徹底打破環境和資源對于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發展的限制。因此,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一項社區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項涉及人口分布、資源環境、經濟社會重新調整的系統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具有典型的階段性和內在邏輯一致性特征?;谝椎胤鲐毎徇w的目標要求和實踐經驗,本文將易地扶貧搬遷分為“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促融合”“可持續”等五個階段。

“搬得出”是整個易地搬遷系統工程的起點。在這一階段,政府首先根據要求識別出真正的貧困人口。然后再根據安置點周圍的資源稟賦等綜合條件建設安置社區,確保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到位,保障搬遷對象有序搬遷。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符合實際的安置方式是實現“搬得出”的基礎。安置方式的選擇既要考慮資源、環境、地形條件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要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等社會層面的因素,安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續脫貧的方式,融合的進程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穩得住”是整個易地搬遷系統工程的前提。搬遷對象從原住地遷出后,生活上和生計上都處于一個調整和適應的狀態,在思想上可能會出現搖擺和徘徊。如果沒有度過這段特殊時期,一些搬遷對象就有可能發生返遷。因此在這一階段政府需要完善搬遷對象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做好社保政策的有序銜接,保障搬遷對象原有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權利,減少搬遷對象的后顧之憂。

“能就業”是整個易地搬遷系統工程的關鍵。搬遷對象從原住地遷出后,如何為他們另謀生路不僅直接影響搬遷對象脫貧增收,更會關系到安置區的穩定發展。在這一階段,政府根據安置方式的不同以及安置社區的區位條件,依靠市場力量為安置點配備各類產業,確保搬遷對象實現穩定就業,擺脫收入貧困。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技能培訓和教育,提高搬遷對象的人力資本,幫助其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內生動力。

“促融合”是整個易地搬遷系統工程的保障。一般而言,一個集中安置社區往往匯集不同村莊的搬遷戶,因此安置社區規模越大、越靠近城鎮,搬遷戶面臨的適應與融入壓力越大。從短期看,安置社區遠離貧困農戶熟悉的小農經濟體系,與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有極大不同,因此經濟融合和行為適應是這一階段的重點;從長期來看,安置社區需要培養不同于鄉村的社區文化,并最終需要農戶淡化“搬遷戶”的身份,逐漸形成新的身份認同,因此文化與心理融合是長遠階段的要求。在這一階段,政府首先通過建立完善的社區治理與服務體系,幫助搬遷對象度過經濟融合和行為適應階段。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在安置社區內推動文化建設,幫助搬遷對象重新建立社會網絡,盡快實現長遠融合目標。

“可持續”是整個易地搬遷系統工程的目的。通過前期的工作,搬遷對象的生計得到有效轉變,逐漸適應和融入社區生活之中。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搬遷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培養其持續增收、積累財富、適應環境、創新學習、利用資源、尋找機會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幫助其形成新的微觀家庭生計發展系統,從而降低脆弱性水平,增強生計彈性。

對于婦女群體而言,搬遷前的婦女群體有以下特征:第一,遷出地閉塞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婦女群體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她們不僅生活水平低下,而且長期受到貧困地區強大的傳統文化影響造成思想觀念落后。第二,遷出地單一的生計方式和家庭分工模式不僅使婦女群體的家庭勞動難以反映其勞動價值,而且一直處于被市場經濟活動所排斥的地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之所以能夠讓女性走出家庭,擺脫原有的家庭性別分工模式,實現脫貧與發展,本文認為存在“推力”與“拉力”兩方面的基礎和前提:一方面搬遷帶來的生計沖擊和生活成本提高使婦女主動追求參與經濟活動,這種主動性與搬遷后的后續扶持政策目標相契合,拉動婦女走出家庭,改變家庭分工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外出務工依然是許多搬遷家庭轉變生計活動的首要選擇[21],在這種情況下,婦女群體被動成為社區建設和家庭發展的主要力量,而這種被動參與的結果與婦女之間的示范效應相結合可推動更多婦女發揮主體作用,實現脫貧與發展。

五、易地搬遷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影響路徑

如前文所述,易地搬遷是一項經濟社會重新調整與完善的系統工程,其政策實踐的各個階段具有循序漸進的特征。同時,易地搬遷也是一項貧困人口可行能力提升的系統工程,對于婦女群體而言,政策實踐在不同階段對其可行能力的影響也各有側重。本文在深入陜西、貴州等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可行能力理論,提出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群體脫貧與發展作用的路徑(圖1)。

(一)功能維度:發展條件與權利保障

社會排斥的概念近些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弱勢群體生存和發展研究之中。一些學者認為來自市場、制度和社會三個層面的社會排斥將女性群體隔離于某種社會關系之外,限制了其獲得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機會[9],使其不能充分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更無法獲得阿馬蒂亞森所提出的功能性活動。在搬遷前,地理環境的限制與農村社會中以男性為主導的傳統性別權力關系等原因相互交織,加劇了女性面臨的脆弱性現實,使女性在資源、利益、再分配等物質層面均處于劣勢地位。以往的婦女反貧困政策主要從某項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具有一定片面性,難以帶來婦女生活水平的根本提高。

搬遷安置階段的重點就是從根本上改善安置區婦女所處的外部資源條件,保障其基本權利。具體而言,搬遷安置首先極大提升了婦女群體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與安置社區相比,婦女群體所生活的原遷出地的生活條件較差,而安置社區則極大提高了婦女發展的外部條件。例如,熊某(AKE07),40歲,“搬遷前居住的條件太差了,就在大山里面,之前只能‘靠天吃飯’,種一點地,一年掙不來錢”“現在搬下來干啥都方便了,孩子上學方便,還有出門就能上班,可以掙到很多錢,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孫某(HZA01),37歲,“山里的房就是木架房,基本都是土墻、土路”“吃菜就自己在地里種一些,燒柴就在坡上砍,水就是喝溝里的水”“離縣城太遠,有四十里路,買啥都不方便”“搬下來就在縣城跟前,干啥都方便”“還有就是能住得能干凈衛生一些,而且不用上下山來回跑了”。其次,搬遷帶來的公共服務也極大保障了婦女的基本權利。與遷出地相比,安置社區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正是搬遷所帶來的正外部性之一,對于婦女而言這種權利的保障是打破婦女貧困的基礎。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貴州省探索建立新市民居住證制度,實行戶籍和居住證并行。對搬遷入住辦理了居住證的對象賦予完全的市民權利,確保其同等享有安置區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而由于保留了原有戶籍,故在遷出地的各項資源和服務一樣有保障。

(二)機會維度:發展賦權

性別關系中的資源論和文化制度論認為,在男性與女性之間所占有資源的差異與父權制的社會文化背景雙重影響下,婦女在性別關系中多處于依附性的地位。[22]在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特征影響下,市場分工與性別分工機制相互滲透,使婦女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中面臨諸多壁壘,最終形成了我國農村地區“男工女耕”的分工模式,也使得女性較少參與到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之中。這種分工模式和治理環境一方面反映了婦女的人力資本薄弱,在家庭和社會資源的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經濟發展并不會自動惠及每一個人。為了給予婦女發展賦權,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實施鼓勵婦女就業的計劃,提高貧困地區婦女的就業機會和選擇。[23]另一方面,政府還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貧困婦女的人力資本水平。除此之外,提高婦女參與治理的機會也是幫助其實現發展的關鍵。

1.非農就業與教育培訓機會。搬遷前“靠天吃飯”、自給自足式的農林養殖活動是農戶尤其是家庭女性成員在遷出地的主要生計方式。這種家庭分工從本質上講依然是女性角色邊緣化的體現。[2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婦女依然被排除在非農經濟活動的選擇機會之外,并不利于婦女個人和家庭擺脫貧困。[25]易地搬遷中“能就業”階段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經濟賦權為婦女提供經濟參與的機會。具體而言,搬遷后的產業配套與就業扶持能夠促進婦女在安置地獲得就業機會,實現非農生計轉型。一方面由于農村婦女就業具有兼職化和非正規化的需求[26],而安置社區所配套的產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或現代農業為主,有利于婦女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閑暇勞動市場化,并符合其渴望通過收入增加來改變家庭地位和家庭生計的需求[27]。另一方面,由于遷出地的環境限制,搬遷婦女往往思想較為保守,人力資本薄弱。政府、婦女組織和企業聯合起來為婦女提供教育和培訓機會不僅可以幫助其獲得謀生的技能與本領,更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社區工廠(扶貧車間)是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婦女獲得就業機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這種工廠(車間)是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優惠吸引企業入駐,依托安置社區的閑置空間和資源開辦的工廠或生產車間。重在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方式,達到吸納搬遷對象尤其是留守婦女就業的目的。社區工廠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不僅對技能和體力要求較低,而且工作方式多樣,可以滿足留守婦女要照顧孩子的需求。以安康市為例,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587家,直接帶動21307人就業,在崗從業人員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已經成為搬遷婦女最主要的增收渠道之一。例如余某(AKE10),32歲,“以前在家就是帶孩子,沒有班上,幫兩個老人種一點地”,搬遷后在社區扶貧站的推薦下在社區內的一家電子廠上班,從事成品質檢工作,平均月工資能拿到2000多元,“現在對這個工作挺滿意的,離家又近,照顧孩子也方便,時間也剛好來得及,和接送孩子的時間岔開著”“孩子放學可以來廠子里面,社區有一個阿姨專門幫忙帶孩子”,整體而言她覺得“現在能上班了,掙一點錢,替家里邊分擔一點,感覺生活越過越好了”。還有一些搬遷婦女由于孩子太小暫時還不能工作,但她們未來普遍有找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的打算,而搬遷后便利的條件也增加了她們選擇的機會。例如潘某(LWA01),37歲,由于家中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故目前還沒有去找工作,但她認為:“娃一大些肯定要找工作”“搬下來找工作肯定要好找一點,你想咱現在住得近了,晚上也就能回來管娃”“在山上農村也沒個啥工作能找,城里面怎么樣也能找下個工作”。

2.參與社區治理機會。搬遷前遷出地生存環境較為封閉,婦女受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影響較深,參與基層治理的機會普遍少于男性成員?!按偃诤稀彪A段則為婦女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隨著安置社區治理體系的建立,更多的婦女有了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機會。此外,婦女還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社區內的文化活動離不開婦女的主導和參與。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搬遷改變了婦女以往封閉的生存環境,男性成員外出務工則為女性成員更多參與社區建設提供了條件。但女性參與社區管理和引領社區文化活動依然需要破除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女性參與社區管理更多是因為男性成員外出務工而帶來的替代效應,并不是她們主動爭取的結果。受傳統思想的禁錮,婦女參與治理的意愿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婦女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需要依靠正式組織的力量來引導,因此社區干部是否支持成為關鍵。另外,婦女群體中的非正式組織內部示范帶動作用較為明顯。因此破除困境的關鍵一是要發揮正式組織的作用,通過教育培訓,鼓勵支持和引導婦女參與社區管理和文化建設;二是要發揮婦女非正式組織關鍵人物示范帶動作用,提高婦女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在實地調研中筆者發現,陜西、貴州等省份在安置社區建立了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自治組織,并建設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滿足搬遷群眾基本需求,著力開展對搬遷群眾扶貧、助困、維權等工作。從調研的社區來看,裴家河社區和天逸社區的社區主任或支部書記等關鍵職位由女性擔任,且搬遷婦女擔任樓長的比例均較高,這反映出在協調安置社區鄰里沖突、組織社區文化活動等工作中,婦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貴州省一些少數民族安置點,婦女還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婦女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內的重要表現也得到了許多媒體的關注:例如,《中國婦女報》以《貴州婦聯深度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為題,深入報道了婦聯組織對提升婦女技能培訓、促進搬遷戶實現有效融入、弘揚安置社區文明新風尚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新華社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里的“她力量”》為題報道了貴州某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以“婦女之家”為紐帶,通過婦聯充分調動社區內外的婦女力量,使婦女全面參與到社區管理、產業發展、社會新風培育、社區服務之中,安置點中“半邊天”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能力維度:發展能力建設

可行能力理論中“功能”的實現確保貧困人口的外部生存條件得到改善,獲得基本的物質性福利和權利保障,而“機會”則賦予了貧困人口未來獲得潛在福利的發展機會,在兩者的基礎上如何促使貧困人口在既有的生計系統內實現良性循環與持續發展,幫助他們把握機會、抵御風險則需要發展能力的建設。對于搬遷婦女而言,在易地搬遷的政策情境之下,其發展能力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持續增收能力。通過搬遷后因地制宜配套的不同產業能夠幫助搬遷婦女獲得穩定持續的收入,從而帶來實現個人和家庭脫貧與發展的物質保障。持續增收能力離不開產業發展的穩定,也離不開婦女群體人力資本的提高。為了克服社區工廠規模偏小、可替代性高的不利條件,安康市充分利用“蘇陜合作”機遇,有序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圖將安康打造成“西部毛絨玩具生產中心”,通過產業集聚為搬遷婦女持續增收創造條件。

第二,社會參與能力。搬遷后貧困婦女原有狹窄的社交范圍被打破,社會網絡空間得到拓展,社會參與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從而幫助其適應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事物,帶來實現持續發展的潛力。例如王某(LWA02),44歲,原先居住在山上破舊的危房之中,搬下來后“對自己來說到這兒后接觸新的事物,結識新的朋友,開始新的生活”“剛開始來肯定是有顧慮,因為剛到這兒來的時候就害怕不適應這兒的生活,畢竟城市和農村生活差距非常大,現在感覺就想開了,人要往前走,不一定說一直停留在原地”。

第三,資源利用能力。在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階段,搬遷婦女利用發展資源,將發展機會等非物質福利轉化為物質福利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傳統針對婦女的扶貧措施往往針對婦女貧困的某一個維度,或者進行簡單的經濟賦權,婦女群體看似參與到經濟發展進程之中,但實際上并沒有獲得機會轉化的能力。易地搬遷因其內部階段的系統性和外部環境改變的徹底性,能夠幫助搬遷婦女拓寬視野,改善原有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實現資源機會的有效轉換。

(四)思想維度:發展意識塑造

經濟賦權對兩性關系的作用還會受到文化、制度環境的影響。在以父系宗族結構為特征的文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婦女面臨的社會排斥是多方面的。因此經濟參與只是增加婦女的物質收入,是婦女實現發展的第一步,如果聚焦收入性貧困則會忽視婦女在其他方面的劣勢。[28]基于此,一些學者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出發分析婦女貧困問題時也認為婦女自身的主體意識對婦女實現脫貧與發展也具有影響。[29]但現階段的一些反貧困政策實踐往往存在社會性別障礙,給婦女主體性發揮帶來限制,即傳統的性別分工和思想觀念影響她們參與到社區公共治理和扶貧項目管理中,最終使得扶貧政策帶來的資源與機會依然沒有惠及女性。[30]還有一些針對貧困婦女的專項扶貧政策將女性群體視為被救助、幫扶的對象,本身已經給婦女群體貼上了弱勢群體的標簽,沒有充分發掘婦女的主動性,最終只會使婦女處于更加邊緣的地位,難以實現反貧困政策的目標。[31]

對于搬遷婦女而言,易地搬遷在功能保障、機會賦權與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對婦女深層次思想維度帶來的改變也在調研中有所反映。一方面,搬遷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環境,機會的增加帶來了收入的提高,婦女逐漸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例如,李某(HZA03),32歲,“你想,原來都是獨門獨戶的,現在搬遷下來人全都住到一起了,人跟人就會有比頭了,都想把日子過好”。另一方面,機會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也給婦女帶來了主體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的覺醒。例如,高某(AKE08),45歲,2018年搬遷后進入社區工廠工作,“現在在下面能有機會出去玩,跳廣場舞什么的都有,比上面要好”“在山上基本都是獨家獨戶的,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塊兒”。李某(AKE04),33歲,“我們搬下來在家吃飯啥這些生活用品都需要錢,然后我們可以自己自立,自己賺一點生活費,也是減輕了家庭一部分負擔吧”“回去別人都說你帶著小孩子還能掙錢,挺不錯的”。

(五)政策影響:個人與家庭兩個層面

搬遷對于安置區貧困人口和貧困婦女來說,脫貧只是淺層次影響,隨著可行能力的提高,對于婦女自身和家庭還具有更深層次的影響。

婦女個體層面:第一,易地搬遷所帶來的發展賦權為婦女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幫助她們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技能,促進婦女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轉變。這種選擇機會的增加,不僅能夠在社會層面平衡婦女在家庭和市場中的兩難關系,而且為其整合產生空間和家務空間提供可能的路徑。[32]第二,產業配套帶來的獨立收入和經濟參與為婦女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保障,可以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參與發展的熱情,進一步提高其主體意識。第三,搬遷后的幫扶措施使“男性成員出門掙大錢,女性在家掙小錢”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婦女除了承擔照顧家庭的重任外也對家庭有了更大的收入貢獻,有助于打破以往傳統的家庭性別分工。婦女所取得的收入主要被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費開支,這種新型家庭分工模式增加了婦女對家庭的貢獻,促進了家庭決策權向女性傾斜。表3反映出婦女家庭決策權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事務決策上,其中有60.35%的受調查婦女表示能夠經?;蚩偸菦Q定家庭日常開支決策,同時在子女教育決策和家庭勞動力分工決策中都表現出更加平衡的趨勢。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了這樣的案例,例如前文提到的李某(HZA03),“搬遷后我說了算的事肯定變多了,因為搬遷下來家里事情變多了,各個方面事都多了。搬下來之后像給屋里添置什么大的家具都是我說了算”。楊某(HZA04),38歲,“如果有事的話就是共同商量著來”“家里面一些小事基本上全是我包了,人家都不管。就是屋里的瑣碎事情全是我管,他爸就是掙多掙少錢給我一交,我看著辦”“搬遷下來家里的權力能多一些,還是因為購買東西多了,決策多了”。

家庭層面:一方面,搬遷后的配套產業能夠使婦女實現照顧家庭和獲得收入兩不誤。而這種家庭分工新模式可以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時解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生活照料問題,給留守群體帶來更多的情感慰藉。另一方面,公共服務水平尤其是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和社保制度的完善能夠提高婦女健康水平,從而避免家庭陷入因病致貧的風險之中。

六、總結、建議與討論

可行能力理論為我們深入認識貧困的根源、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反貧困政策提供了新的視角。尤其是當性別與貧困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在不同經濟社會語境和社會關系維度上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33,34],具體而言,傳統的社會文化和性別分工束縛了婦女權利自由與能力轉換,再與其他致貧因素相結合更加制約了婦女的能力發展,最終導致了婦女陷入貧困之中。盡管易地扶貧搬遷對婦女可行能力的提高影響深遠,但在實地調研中筆者依然發現政策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目前對婦女群體的培訓以技能培訓為主,重視解決婦女群體的就業問題,缺乏對婦女思想觀念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婦女面臨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由于丈夫外出務工,家庭的重擔主要由留守婦女來承擔,她們往往很難在其中做出平衡。

本文運用可行能力理論,基于實地調研中的案例分析了易地搬遷安置區婦女脫貧與發展的路徑。與其他研究相比,一方面,以往運用可行能力理論的相關研究多關注貧困人口整體,較少關注其中的女性群體,而本文利用可行能力框架分析婦女貧困問題,并將其嵌入具體的反貧困政策情境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對豐富女性貧困和可行理論的應用有所貢獻。另一方面,本文在圍繞婦女脫貧與發展目標的基礎上,關注政策作用下婦女選擇能力提高、發展機會增加后的政策影響,試圖厘清易地搬遷政策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影響路徑,以期能對公共政策與婦女發展研究方面的欠缺進行補充。

對此我們認為,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針對婦女群體開展后續幫扶工作時,首先,要注意加強思想觀念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婦女群體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家庭觀、價值觀。同時,要注意創新對留守婦女培訓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提高培訓效率。其次,政府應該在安置社區推廣兒童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動中心建設,加強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完善社區兒童照料和老年人供養體系,減輕婦女家庭負擔。第三,政府可以以建設社區文化為契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婦女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措并舉關注婦女群體心理健康。

與一些專門針對女性的扶貧政策不同,易地搬遷及其后續幫扶政策本身并不是專門針對婦女群體所設計的,而其在實踐中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影響更多是政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的偶然發現。從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大方向出發,易地搬遷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我們總結經驗。首先,盡管經濟賦權依然是改變婦女地位,消除婦女貧困的重要措施,但實現婦女脫貧與發展仍然需要一整套組合式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應該包括權利保障、條件改善、能力提升等多個方面。其次,盡管政府組織對婦女脫貧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實現婦女發展還需要充分發揮婦女的主體作用,淡化“幫扶”觀念,使婦女群體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發展之中。無論是實地調研中婦女群體對參與社區管理以及就業所表現出的極高熱情,還是新聞報道中對安置區婦女組織與婦女群體在社區建設和發展中“半邊天”作用的描寫,都體現出婦女主體意識的提升對其自身實現脫貧與發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而言,易地搬遷對婦女脫貧與發展的影響路徑是“婦女參與發展”路線的一個典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調整婦女自身擁有的資源稟賦,改善婦女的發展環境,保障婦女的發展機會,使婦女更好地參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進而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變革的大環境之中,最終實現婦女經濟發展與人文發展的雙重目標,為貧困地區發展貢獻更大力量。未來在安置點的產業培育與后續扶持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到婦女群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針對搬遷婦女的公共政策體系,在政策設計中體現性別意識,推動搬遷婦女群體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劉欣.近40年來國內婦女貧困研究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 2015(1): 116~123.

[2]李卓, 左停.深度貧困地區婦女反貧困的邏輯路徑探析——基于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9): 1~5.

[3]葉敬忠.留守女性的發展貢獻與新時代成果共享[J].婦女研究論叢, 2018(1): 11~13.

[4]張景娜,史墨.農村勞動轉移程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世代與性別差異的角度[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3):69~76.

[5]李聰, 高博發, 李樹茁.易地扶貧搬遷對農戶貧困脆弱性影響的性別差異分析——來自陜南地區的證據[J].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9(12): 74~83.

[6]李小云, 張雪梅, 唐麗霞.當前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5(4): 67~74.

[7]李小云, 董強, 劉曉茜,等.資產占有的性別不平等與貧困[J].婦女研究論叢, 2006(6): 28~32.

[8]金梅.農村女性文化貧困的社會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 2006.

[9]金一虹.婦女貧困的深層機制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 2016(6): 10~12.

[10]柳建平,劉咪咪.貧困地區女性貧困現狀分析——多維貧困視角的性別比較[J].軟科學,2018(9): 43~46.

[11]楊順成.反貧困應注重婦女的廣泛參與[J].林業與社會, 1999(3): 2~5.

[12]杰華, 劉霓.關注“留守”婦女的能動性以及對發展的貢獻[J].婦女研究論叢, 2014(6): 124~125.

[13]阿瑪蒂亞·森著,任賾等譯.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332.

[14]王磊, 李聰.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多維貧困測度與致貧因素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9(3): 119~128.

[15]劉偉, 徐潔, 黎潔.陜南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生計脆弱性研究[J].資源科學, 2018(10): 2002~2014.

[16]殷浩棟, 王瑜, 汪三貴.易地扶貧搬遷戶的識別:多維貧困測度及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11): 104~114.

[17]何得桂, 黨國英.西部山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執行偏差研究——基于陜南的實地調查[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5(6): 119~123.

[18]肖菊, 梁恒.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保障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 2019(7): 102~107.

[19]渠鯤飛, 左停.協同治理下的空間再造[J]. 中國農村觀察,2019(2): 134~144.

[20]施國慶, 吳蓉, 周瀟君.權益隱性失衡及其紓解——水庫移民婦女的困境與出路[J].云南社會科學, 2018(1): 149~156.

[21]李聰, 李萍, 韓秀華.易地移民搬遷對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活動的影響機制——來自陜南地區的證據[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64~71.

[22]宋健, 張曉倩.婦女地位:概念、測量與理論——全領域與家庭領域的觀察[J].婦女研究論叢, 2019(4): 107~116.

[23]高玉喜.婦女與貧困地區發展[J].中國農村觀察, 1997(3): 49~52.

[24]胡玉坤.正視農業的“女性化”[J].中國經濟報告, 2013(7): 84~89.

[25]關愛萍,董凡.農業女性化、女性農業化及對貧困的影響分析——基于甘肅省14個貧困村的農戶調查數據[J].人口與發展,2018(2): 85~97.

[26]蔡翼飛,馬佳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需拉動效應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3):77~83.

[27]邢成舉.村鎮工廠與農村女性反貧困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20(01): 47-55.

[28]Chant, Sylvia. The ‘Feminisation of Poverty’ and the ‘Feminisation’ of Anti-Poverty Programmes: Room for Revis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44(2): 165-197.

[29]王婧.邊緣與困境中的女性——婦女貧困問題的社會與文化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 2003(s1): 50~54.

[30]趙群.尊重婦女的主體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J].婦女研究論叢,2016(6): 14~16.

[31]林志斌.中國婦女與反貧困的回顧與展望[J].婦女研究論叢, 2005(4): 37~41.

[32]陸繼霞,吳麗娟,李小云.扶貧車間對農村婦女空間的再造——基于河南省的一個案例[J].婦女研究論叢,2020(01): 36~46.

[33]李小云,張瑤.貧困女性化與女性貧困化:實證基礎與理論悖論[J].婦女研究論叢,2020(1): 5~16.

[34]韓廣富,辛遠.2020年后高質量減貧何以實現——兼論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4~96.

How Does the Relocation Policy Affect Rural Women’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GAO Bofa1,LI Cong2,LI Shuzhuo1,WANG Xinhong1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49,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1, 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s, it is urgent to go beyond the perspective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relocation policies on women’s groups from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Previous studies related to relocation have mostly use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olicies, with less emphasis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based on on-site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with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in Shaanxi, Guizhou and other provinc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relocation policies on rural women’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iscove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asible capacity theory, which has been rarely studied in the pas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logic of the role of policies on women’s group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women’s ability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fter reloc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pulling force” formed by wom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subsequent assistance measures under family livelihood pressure, and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ush” formed by women’s passive particip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fter men go out to work; The impact of relocation policies on women’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es two paths: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potential.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clude two dimensions: function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mpowerment, while the internal potential includes two dimensions: capacity building and awareness shaping; Under the policy of relocation, it will have a dual impact on individual women and families. This conclusion can supplement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Key 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location in relocation areas;women’s poverty alleviation;women’s development;feasible ability

責任編輯:蕭敏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微拍|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黄网视频|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www.狠狠|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免费看|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69av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91网址在线播放| 久久中文电影| 毛片视频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不卡|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黄色不卡视频|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成人欧美|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色网站|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