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君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1949年生,當代著名作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隨筆等作品超過兩千萬字,代表作《雪城》《年輪》《今夜有暴風雪》等,小說《人世間》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人教版五年級課文《慈母情深》選自梁曉聲的小說《母親》。

讀與寫這兩種能力就像歌和舞,唱歌到興起時就會不自覺地舞起來,讀書而有所感悟的時候,就禁不住想要寫出來。可是長期以來,“作文應該怎么教”并沒有一套實用性的、系統(tǒng)的操作規(guī)范。導致老師不會教,學生不會寫。為了在打基礎的階段就解決這些問題,作家梁曉聲特意為小學生們寫了一本書:《梁曉聲的寫作課·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
梁曉聲談寫作文的技巧,是從認識大腦開始的。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腦,有的區(qū)域負責記憶,有的區(qū)域負責計算和推理,還有的區(qū)域負責運用儲存的記憶進行各種方式的表達,它叫“感性思維腦區(qū)”。寫作文要動用感性思維腦區(qū),對記憶進行篩選、組合和加工,這樣才能獲取寫作文的素材。這個過程中,我們得不斷集中精力,調動幾個腦區(qū)配合協(xié)作,練得越多、越熟練,這個腦區(qū)就會越活躍,功能也越強大。
許多科學家、院士、諾貝爾獎得主都具備很強的文字表達能力,枯燥的科學知識到了他們手里,就能轉化成優(yōu)美、生動又有趣的科普文章。再看看不愿意動用感性腦區(qū)的人,他們對社會問題發(fā)表觀點時,往往表達混亂,沒有頭緒,聽得人一頭霧水。可見,寫作文往近處說可以應付作業(yè)和考試,從長遠來講,更能鍛煉出一個聰明伶俐的大腦。梁曉聲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不練習寫作的人,只會抄抄抄、背背背,說話干巴巴,就像一個“半腦人”。
所有從事過寫作工作的人,不論是記者還是作家,都很清楚這一點:要先有好素材,才能寫出好作文。素材就放在腦袋的某個地方,需要搜索記憶去尋找。梁曉聲在書中提到,小學作文沒那么難,寫不出來是因為學生面對作文題目缺乏必要的預備性思考,這種習慣是可以培養(yǎng)的。
“拿到作文題目之后,感性腦區(qū)的大幕徐徐拉開,幕后堆放著我們對熟悉的人、事、物、景、知識、情感的印象。我們要進行第一輪篩選,找到合適的寫作原材料。”
梁曉聲在書里以“雨”為例,演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人們對“雨”的印象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關于雨天中的人、物、事的印象。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爸爸、媽媽和親人朋友,甚至是書里看到過的古人。所謂“物”可能是器物、景物,也可能是動植物,比如在路邊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流浪貓、淋濕的小鳥、躲在樹葉下避雨的蝴蝶等。
一旦確定了寫什么人和物,必然會寫到“事”,可以是我們與其他人、物之間發(fā)生的事,也可以是其他人身上發(fā)生的事。有一位同學由雨想到了雨刮器,進而回想起這樣的故事:有一天,家里轎車的雨刮器壞了,爸爸擔心外出下雨,不愿意開車去郊區(qū)的姥姥姥爺家,結果那天并沒下雨,于是爸爸媽媽大吵一架。
這樣的故事可以寫成作文嗎?梁曉聲的答案是:不行。一來那天并沒有下雨,二來同學記得這件事主要是因為父母吵架,并不是雨讓他有了什么難忘的回憶。所以這些人、物、事跟雨的關系都不夠緊密,不是合格的原材料。
這也是小學生寫作文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不知道要選擇跟題目有密切關系的素材,經常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很容易導致跑題。
大家對雨的第二類印象,是雨天的各種景象。不論生活在大城市、小城市,還是山腳下、深山里,江河湖海邊,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的雨,總有某一場雨給眼睛、耳朵、情緒留下過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中文寫作中常見的一種意象表達法,在小說、詩詞、繪畫攝影和電影電視劇里都會用精彩的雨景來烘托氣氛。
兩類材料對應了兩種作文類型:一是以寫人和事為主,一是純粹寫景。憑借幾十年的寫作經驗,梁曉聲總結道,敘事和寫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可以相互滲透。學生們在選擇時,哪類印象的原材料最豐富、最深刻,就選擇寫哪一類。
在前一個環(huán)節(jié),記憶已經被一股腦地挖掘出來,但還不到提筆寫的時候,梁曉聲建議小學生們要仔細衡量這些素材:哪些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和字數之內從容、充分地寫完?哪些寫出來達不到字數要求?哪些就算把格子紙寫滿也寫不完?不夠字數的材料要舍棄,以免啰里啰唆地硬湊字數。寫不完的原材料也別選,否則寫到后面發(fā)現時間不夠了,只能草草結束,作文就容易虎頭蛇尾。
做完第二輪篩選,最終留下來的原材料應該滿足這些要求:
第一,跟雨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能僅僅是沾一點兒邊;
第二,這些人、事、物、景都是我們記憶腦區(qū)中印象較深的,很容易用文字來表達清楚;
第三,這些印象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字數里從容、充分地寫出來。
到此為止,下筆前應有的思考和準備工作才算完成。
實際上新聞記者和作家寫作時都是這樣一步一步來的,我們不能要求小學生可以一氣呵成,小學生也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一氣呵成。
確定好寫人寫事還是寫景之后,接下來就要考慮兩個很實際的問題了,那就是時間、字數兩個限制條件。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高考,語文試卷里作文的分數就一直占百分之三四十,這就要求學生們考試時得留下充足的時間給作文。想做到在考場上也能從容不迫,平時寫作文就要樹立時間觀念。三年級要寫二三百字的作文,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要寫五六百字,不同年級寫夠字數需要保留多少時間,學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作為寫了一輩子文章的職業(yè)作家,梁曉聲很認真地告訴所有讀者:“作文沒有訣竅,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只有閱讀。”
通過閱讀,同學們可以積累好詞好句,持之以恒,文字水平就會提升。詞匯應該在讀中學、寫中用,不必刻意地單獨背誦大量詞語。閱讀中難免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詞,可以先記下來,過后再查字典和詞典,整理下來。每次用不了多長時間,日積月累,就會比別人多掌握許多字詞。
梁曉聲鼓勵學生們多用新學的字詞,剛開始用時難免出現使用不規(guī)范的問題,不必過于擔心,要敢于使用,隨著學習和成長,對字詞的拿捏會逐漸準確,這是必經的過程。至于好句子,就算是大作家要做到句句都生動優(yōu)美也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也不過是其中有幾個精妙無比的句子而已。所以寫作文時不必苛求,在一篇小文章里能寫出一兩個好句子就已經很棒了。
他還為不知道讀什么書的學生朋友們提出閱讀建議:
多讀成年人寫親情、友情、故鄉(xiāng)情的散文;
多讀一切關于天文知識、地理知識、生物知識的文章,只要文字活潑、有趣,無論中國人寫的還是外國人寫的,都可以讀一讀。
多讀描寫動物、植物的文章和書籍,最好選擇圖文并茂的,如果書里還能同時寫出人類和動植物的密切關系,那是好上加好。
此前,有不少人問過梁曉聲,小學生要不要提前閱讀以成年人為目標讀者的名著小說。他的回答是:不宜過早接觸。雖然好的短篇小說數不勝數,但大多思想內涵太深,小學生不容易理解,硬去讀甚至會產生思想偏差。而中長篇小說篇幅過長,并且?guī)缀跞堪贿m合兒童的內容,更是需要慎重選擇。
總之,雖然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差異,但在能不能寫好作文這件事上,先天因素只占極小一部分,十之七八在于后天接受的訓練。梁曉聲認為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