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以至重振中華手工,對中國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和諧推進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現代化發展所遵循的工業發展模式,在本質上都存在干擾和破壞“自然——人——社會”生態關系的弊端。沿襲這種發展老路,可圖一時之強,卻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今,在“發展”主題下探尋克服工業技術弊端的“生態技術”,已為世界高度重視。提倡科學發展觀的中國,如今也在強調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為中華手工的振興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與大工業生產相比,手工生產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小型、分散、靈活、易行、普適等經濟技術方面的優勢,十分切合“新型工業化道路”。譬如,它的生態性就是不會陷入“技術循環”的高“科技含量”,節省環保配套設施本身直接就是一種經濟效益,至于資源消耗低和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則更是手工生產的基本特點。不僅如此,手工生產還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和優勢,譬如可以切實維護本土文化傳統、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資源、發揮地域優勢特長、擴大就業渠道和工作機會、豐富勞動形態和產品形式等。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發達的信息技術已為手工生產克服地域局限、全面介入當代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光明的視野和有力的技術保障;而發展的手工生產則將提升和放大信息化技術的價值。不難設想,借助信息化“流通方式”的快捷性和廣泛性,手工“生產方式”可揚地域性生產的“個性化”之長,而避其“封閉性”之短,實現“在家”或“在本土”發展社會生產、維護社會穩定的理想目標。發達的信息化技術與生態的手工生產相結合,可以促進生產流通而又沒有加重工業生產負面效應之憂。從宏觀角度來看,手工生產十分切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中華手工的振興有利于維護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重振中華手工也關系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涉及這種保護的根本。
所有的人類傳統文化形態都體現著特定民族生存環境、條件和方式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構成支持各民族社會生活和諧而持續展開的基本條件,是民族生存體系的核心價值。在當代歷史條件下,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任務,就是努力維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生存體系的文化差異性,使之以鮮活的樣態存在于當代社會生活,成為現實生態系統的實際構成。一定的物質文明形態有一定的生產方式,而一定的文化形態同樣關系著一定的生產方式。要想從根本上維護文化差異性,就需要維護產生文化差異性的現實基礎,即需要從生產方式這個基礎上著手。從根本上說,對中國非物質文化形態造成沖擊,使之日趨“遺產化”的一個原因在于現代文明所倚重的大工業生產方式。
大工業生產方式是拒絕差異性的。它割裂了空間和時間在人的勞動過程中的自然統一,消除了各自的局限性。它的分裂的“時-空”結構排除了時間綿延和空間變化所造成的復雜性,免除了對付和處理這種復雜性的經濟學負擔。在現代生產過程中,“勞動”被作為一種具體的制造活動而預先以數學方式加以描述和設定,所有的東西都在理性規劃中被明確化,所有的偶然因素都被這種理性的邏輯所排除。針對具體制造目標而展開的“勞動”,形成一個封閉而穩定的循環運動體系,“生產力”的運行情況盡在預先的掌握之中。這一切確保了資本投入的一次性和準確性,具有極大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基本邏輯是技術理性,它強調“標準化”,因此注定要消除所有“文化差異性”。在手工生產中那些體現人的豐富性,因而“拖泥帶水”影響生產效率的特點,諸如“審曲面勢”“因材施藝”“隨心所欲”等都被大工業生產方式所否定。在現代情境中,只要大工業生產方式成為唯一的生產方式,民族社會生活及其傳統文化形態便會日益喪失其差異性。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眼光來看,這意味著所有的保護對象都無法從生存基礎的意義上獲得它的生命活力,得到真正的生態的保護。
節選自《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集》
作者:呂品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