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其相應文化區中的民眾,作為“文化記憶締造的參與者與踐行者”,是傳承非遺文脈最具能動性的主體。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特別強調了“對集體傳承、大眾實踐的項目,探索認定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這不僅是對十多年來代表性傳承人單一維度“個體認定”的一種深化,也在不斷地探索、健全非遺傳承保護體系。
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本土化實踐,傳統美術及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中的美學品格和文化精神得以挖掘和凸顯,在相關敘事及實踐活動中,非遺在民間形式、官方政策與民間話語的博弈中逐漸向著“資源化”“生活化”發展。這種豐富的“生活化”特質,不僅體現了文化空間的賦能和身體功能的衍生,還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意涵,于細微處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遺作為民眾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民眾所共同享有的,也是民眾共同創造的。近年來,隨著“非遺+”旅游模式的開發,那些“大隱隱于市”的非遺手藝人屢屢出圈,一時成為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主力”,他們也在對非遺的傳承中不斷尋求更契合于當下傳播語境的年輕化表達,如各類展覽的舉辦和“文創”新國潮的設計。相較于傳統技藝的亦步亦趨,這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自由穿梭的非遺手藝人將“靈魂”賦予自己手中的作品,帶給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共振。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愈加精美的設計與傳統手工藝的融合,也會導致非遺手藝人的“隱形”與“失語”,對文化元素的抽取和重構確實能充分適應市場需求。但在某些方面卻與誕生這項技藝的群體、土地、生活毫無關系,這些所謂的“工藝制品”往往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無法被稱為“正宗的真實工藝”。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自我標榜為“傳統”“百年”,在非遺的傳承與傳播中,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非遺手藝人需要在傳承過程中主動盡力做到“以情動心”,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尋求文化意涵的多樣性表達和技術賦能。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獨特性的存續,不可千篇一律,忽視最基本的文化特性。
對于非遺手藝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制作過程中的“自我表達感”,當下碎片化、去意義化、去主體化的創作傾向在無形中消解了非遺的“崇高感”,也誤導了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何從非遺手藝人向“守藝人”轉化,以及在創作與轉化中使手工藝術“見人見物見生活”,是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中之重。那些同質化嚴重的所謂“作品”,不僅會導致價值認識的扭曲,也會造成非遺文化“本真性”的損害。除了有形的、物質化的產品之外,還需要對其中蘊含的無形的、精神化的技藝、觀念、習俗等方面進行傳承。其中的主體經驗、生活經驗、文化情感才是非遺手藝人代代相傳的主要內容。如拜師于西城區毛猴大師姜守煜的北京通州毛猴手藝人張鳳霞,在深刻領會以毛猴呈現日常生活、隱喻現實問題的創作技法的基礎上,創作的《京都往事之茶館系列》不僅再現了毛猴生動活潑的形象,還通過場景重塑展現了北京街頭的“眾生相”。
在實踐中,“生產性保護”理念的提出更為強調核心技藝的保護,而非存續生產。核心技藝的關鍵并非具體的技藝本身,而是著眼于人,將個體的創造性發揮到極致。非遺手藝人要尤為注意其“演述”語境的保留,傳統技藝在技術層面的傳承固然重要,但非遺保護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這就需要注重“語境”的恢復,通過各類民俗節日、展覽活動及對外交流,力求使非遺手藝人再度“回流”到民間,在“開放性”與“群眾性”中重新煥發傳統手工藝的生機與活力。如北京兔爺技法傳承人胡鵬飛吸收諸多戲劇元素,創作了臉部圓潤、面帶笑意的新兔兒爺形象,他攜著兔兒爺泥塑及相關文創設計參加了第19屆中國文博會,其打造的城市新國潮IP“元卯人”融合了新世代的文化特征,由此吸引更為國際化、年輕化的受眾群體。
非遺保護的本質是為了尋求一種“理想地存活于當代社會的生存方式”,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精神與物質、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協調發展中,尋求一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發展模式。隨著《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傳統工藝作為中華文明優秀文化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創新不僅是在文化維度上的“從物到心”,更是在其提升為文化復興的精神源泉。如北京彩塑京劇臉譜第五代傳人林泓魁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向來自土耳其、阿爾巴尼亞、斯洛伐克等國家的嘉賓介紹臉譜制作技藝,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精神。
近年來,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技術漸趨成熟,“互聯網+”的傳播模式、“虛擬性”的傳承場域、立體多維的傳承形式,在實現手工藝價值轉化的同時,也凸顯了手工藝的“文化”屬性。此外,“我們的節日”“民間文藝進校園”“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班”等活動的展開,也推動傳承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推進非遺傳承的全民參與,為普通民眾提供自我闡釋的文化空間。如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小學主辦“喜迎2023中秋國慶之非遺體驗課”,就將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盧溝曉月元素、獅子元素、國風元素的宮燈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現場體驗四方木質燈、梅花木質燈、宮墻燈、蓮花燈、魚福燈、醒獅燈等豐富的宮燈制作技法,突破非遺傳承中的“代際”問題,推進非遺手藝人隊伍的“年輕態”。
2023年,文旅消費的復蘇帶來的是機遇也是挑戰,非遺手藝人要主動把握非遺發展的關鍵契機,在激發自我創造力的同時,推動傳統手工藝在不同領域內的“活化”及“新生”。從文化認同、文化交流、文化共生等角度推動非遺技藝的對外交流與文化傳播,彰顯其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獨特價值與藝術魅力,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毛巧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