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山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等,始于漢代。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果食”。主要是節慶之間祭祖祭神或相互贈送。明代,面塑除了食用外,也有面塑藝人,身背工具箱,奔波在繁華鬧市,以此為生計。這樣,面塑就演變成單純的藝術形式而獨立存在。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面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其藝術魅力為王公貴族所動。他們不惜重金訂購,作賀禮饋贈親朋,或作陳設擺放自家案頭。面塑由街頭登堂入室,身價百倍,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工藝
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壓板、剪刀、梳子等。面塑藝術制作材料是面粉、糯米粉配以防腐劑。先盤面(揉面),盤面由冷色到暖色順序盤,先盤本面,依次為白、黃、玫瑰紅、綠、藍、黑等。具體技法:先將塑面置于左手掌心,手指向右,然后右手與左手垂直合掌,兩手相按,同時右掌向左推移,左掌向右移動,繼之,右掌再向左推移,而后將面卷回,恢復原位。如此反復進行,直至手感塑面滋潤為止。
面塑制作有揉、延、展、搓、撥、挑、按、捏等。揉:將面團置于左手掌心,以右手食指附在面團上反復畫同心圓,直至面團變成球狀或珠狀,若面團較大亦可兩手合掌運轉;延:將面團置于左手掌心,右手食指附于面上前后滾動使之成條狀,后輔以中指,在運動中逐漸使食指、中指分開,如此反復,面團就成了長條狀或線狀了;展:則是將面團置于左手掌心,以右手食指將面團按扁,自左至右將面團延伸成片狀;搓:是將面團置于左手掌心,以右手拇指向前按壓移動使之成為薄片;撥:將面團按搓成薄片,右手執塑刀在掌心反復滑動,使薄面片成一簇簇亂團狀,另一種是以牛角塑刀之寬端沿薄片邊緣割取,這兩種手法均謂之撥;挑:右手執塑刀與作品成45度角輕輕自下而上運動,以達到塑制之預期目的與效果;按:無論塑面在掌心中或是半成品,凡以牛角塑刀側邊下壓,使之達到某種效果均謂之按;捏:在作品制作過程中,凡不使用工具,只用手指操作者均謂之捏。這些手法綜合運用,有主有從,變化萬千。
匠心
通州對中國面塑藝術貢獻是非常大的。面塑大師湯子博、湯夙國,有“面人湯”的美譽。這個美譽,滲透著兩代人的心血與智慧。湯子博生于1882年,原名有彝,通州新城南關人。幼年心靈手巧,喜繪畫,入私塾業余學畫常廢寢忘食。輟學后愛到畫店觀摹。清光緒末年,萬壽宮為通州的天橋,往來藝人極多,山東曹州藝人所塑面人生動古樸,所用工具簡單。湯子博頗感興趣,自制竹針,潛心研習,反復制作,獲得成功。身背木箱,以此為業。他廣泛涉獵金、石、泥、面、木、油、漆、彩、畫、糊等多門造型藝術和實用美術。將塑佛像、畫壁畫、畫窗簾、畫燈籠片子等多種技藝融為一體。他先后游歷河北、山東、山西、綏遠、內蒙古以及西北、東北等地,悉心觀察。

后來,他對面塑技藝進行了改革:原料上用純江米面,后加入小米面和甘油,使面塑原料滑潤不干裂、不變質。在創作形式上將傳統的簽舉式面人玩偶,改革成可在案頭陳設的托板式面塑藝術品。在創作題材上,他擺脫了傳統俗套,代之以歷史文學名著人物、戲曲人物,佛教、道教和神話傳說人物。從技術手法上,他改變了傳統面人體大、粗糙,技法簡單的“怯面人”形象,塑造出的面人形象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小小面人能給人以大型雕塑般的感覺。在極小空間內,他捏出“獨釣寒江”“竹林七賢”等故事。
民國間,他曾為總統黎元洪、京劇大師梅蘭芳等社會名流、官宦仁紳塑制作品。清華大學劉文典教授書贈“藝術惠之”條幅,北京大學劉半農教授為其賦詩。1922年,他創作的作品曾榮獲巴拿馬賽金獎和津埠手工藝獎。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占北平,他塑明代抗倭英雄鄭成功等像以示愛國胸襟。日本投降后,北平物價飛漲,他在賬簿封面寫道:“舉筆作畫論古今,不應費墨錄米薪。”其間,創作半工半寫“夜讀春秋”“南海大士”“潑墨鐘馗”,塑制彩塑、面塑,寫下研究儒、釋、道、醫大量筆記。他能以毛筆為人速寫,片刻即成;戲劇速寫,深為國畫家李苦禪贊許。他為衛生局塑制模型及沙盤人物,為許多店鋪塑立體廣告招牌,為個人塑肖像,成為他在藝術生涯中又一創作高峰。
解放后,黨和政府重視面塑藝術,給予他優厚生活待遇。1950年,他應邀到黑龍江參加省農展館創作;1951年,他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主席團制作多件面塑禮品;1952年,他的作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雕塑展覽;1953年,文化部調他到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創作;1956年,該學院成立湯子博面塑藝術工作室,次子湯夙國陪同工作,許多外國藝術家、國內著名學者到此參觀。1971年5月7日,面塑作品一代宗師湯子博在北京逝世。
傳承
湯夙國是湯子博的次子,他生長在藝術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工詩善畫。曾伴隨其父于“湯子博工作室”工作三年,深得面塑大師真傳,是“面人湯”的第二代傳人。1961年湯夙國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系統學習雕塑五年。他把西方雕塑的粗獷寫實手法揉進了東方追求“神似”的面塑之中,他的面人既有傳統藝術韻味,又有現代藝術色彩,青出于藍勝于藍,被譽為“面人湯”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他面塑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生動地表現了這位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瀟灑張狂的個性;吉卜賽女郎《葉塞尼亞》,以夸張的舞蹈語言,鮮明的色彩對比,有力地揭示了吉卜賽人美好的內心世界;而他面塑的《愛因斯坦》,色彩樸拙淡雅,舉止泰然端莊,鬢發蒼白的老人,手握煙斗,目光深邃,深刻地揭示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穩健與睿智。他為老舍夫人、著名畫家胡絜青制作的面塑作品《東方朔》,繼承父業塑造的《韋馱》《洛神》《鐘馗》《長眉羅漢》等,形態生動,呼之欲出,人見人愛。

1979年春,吳冠中、韓美林、鄭一鶴、湯夙國四人創作聯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推出,“面人湯”傳人連同他的面塑藝術,走進了神圣的藝術殿堂。之后,湯夙國帶著他的面塑藝術,先后出訪加拿大、美國、日本、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新加坡等二十多個國家,或舉辦個人面塑展覽,或現場進行面塑表演,或登上大學講壇講學,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的民間面塑藝術。他的面塑作品被多國所收藏。著作有《面塑大師湯子博畫稿》《面塑制作》《中華民間藝術大觀》《北美印第安藝術史》等。1985年,他的面塑個展竟應邀舉辦到聯合國總部。1996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湯夙國“民間工藝大師”榮譽證書。
2001年7月12日,通州區政府撥款建立“面人湯藝術館”。2011年,“面人湯”藝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