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凡
那天,跟郎老師請教一個字:緬襠褲的“緬”,由此便引發了有關“緬襠褲”以及“隨腳鞋”的記憶。
“緬襠褲”是咱們最具國色的“中式褲子”——其特色是肥肥的褲腰、長長的褲襠。
緬襠褲之所以要褲腰肥大,主要是為了方便高矮胖瘦等不同人穿著方便。但因其沒有固定腰帶的褲襻兒,在穿著時,又有些不便。
我有個遠房親戚,我媽曾經跟我說過,遠房親戚的祖上,曾替前清管理過新街口一條街上的買賣鋪子,家境殷實,依小兒住在大宅門里,依小兒是由老媽子伺候著長大的。我媽特別強調說,他十四歲上,自己個兒還不會煞褲腰帶呢!
其實,那是由于緬襠褲在煞腰帶時,比較繁復有關。
緬襠褲在系腰帶時,確實是比較費事。需兩只手極好的配合,右手緊攥著煞褲子用的褲腰帶,將腰帶和褲腰緊緊按在肚皮上,防止下墜,之后收緊肚皮;與此同時,左手使勁兒將肥大的褲腰一“緬”,使之貼身,兩手相碰的瞬間,左手迅即將腰帶扯過來,然后完成捆扎并打結固定。
應該說,較之西褲而言,緬襠褲除了穿著時的一“緬”,還有著其他的缺點:沒有褲型。尤其是腰部,不能根據每個人的腰圍定制。
但緬襠褲卻因其獨特的休閑性強,寬松舒適,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我記得兒時是十分喜愛這種褲子的。尤其是與緬襠褲配套的還有一副腿帶子。腿帶子兩指來寬,兩尺多長。將肥大的褲口緬起來,再用腿帶子一圈圈纏繞、扎緊,緬襠褲便在腳脖子處被扎住,形成了燈籠的形狀,于是便成了“燈籠褲”。“燈籠褲”十分實用。不僅能在春、秋、冬三季,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而且妙處還在于它的干凈、利索。無論男女、無論行走或是跑步,看著就讓人感覺飄逸、瀟灑。尤其是習武之人,一條燈籠褲,再配上一雙“靸鞋”,給人以威武、干練、灑脫之感。
靸鞋,是中式鞋中的一種。因鞋面上有兩條貫穿的“硬筋”,讓鞋更為跟腳、耐穿而得名。
靸鞋,是“認腳鞋”,而我們的中式鞋,最常見的是“隨腳鞋”。我小時候就穿過。
“隨腳鞋”,是與“認腳鞋”相對應的。
“認腳鞋”,是左右腳相認的。即鞋是分左右腳的。而“隨腳鞋”則可以左右腳隨便穿著。
隨腳鞋較之認腳鞋,穿著起來確實是不太跟腳,且形狀不美觀,方頭方腦,略顯蠢笨。但它之所以盛行,也有著自身的絕對優勢。寬大舒適是一方面,最為突出的是,一只鞋能左右腳混穿。這樣,便具備了獨具一格的經濟性。試想一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雙鞋能當兩雙鞋穿——鞋一般都是大拇指的地方先被磨破,隨腳鞋的最大優勢是每只鞋左右腳都可以穿,那樣,把右腳拇指位置被磨破了的鞋換到左腳上,不是既充分地利用了它的經濟價值,又減輕了婦女們糊袼褙、搓麻繩、納鞋底做鞋的工夫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緬襠褲和隨腳鞋已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應該說,無論是緬襠褲還是隨腳鞋,其實都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試想一下,在我們土法織布,只有兩尺寬的布料上,做出三尺褲長的褲子來,緬襠褲加腰的方法,不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嗎?而隨腳鞋的經濟適用性,則自不必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