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
錦州攻堅戰是遼沈決戰的決戰之役,是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一場戰斗,對東北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
攻錦外圍戰
1948年秋,國民黨軍在錦州投入的兵力有8個師共10萬余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指揮所部在錦州市內設置了交通大學、神社、中紡公司、老城車站以南、中央大街以東5個守備區,這些守備區明堡暗堡交錯,塹壕工事呼應,易守難攻。此外,錦州城四周的敵人也設置了數道封鎖線。
10月1日,東北野戰軍總部向各作戰部隊下達了奪取錦州的戰斗動員令。10月5日,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搬到錦州西北距城只有10公里的翠巖山腳下的牤牛屯,設立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攻錦指揮所,并在錦州北部的帽兒山設置了觀察所。10月9日,東北野戰軍各攻城部隊經過充分準備,打響了掃清錦州外圍據點的戰斗。第八縱隊負責掃清城東外圍的守敵,奪取錦州東郊的屏障——紫荊山,攻占錦州守敵北大門的北大營,攻占城北主要制高點之一的東大梁、八家子、被服廠等;第七縱隊負責掃清城南外圍的守敵,包括攻占錦州南郊群山主峰——罕王殿山,攻占錦州城西南易守難攻的大架子山,攻占敵西機場附近的一個主要據點——新地號;第二縱隊負責城西北外圍的戰斗,包括攻打錦州城北的一座突出高地——十二畝地,攻占城西北外圍最堅固的防御據點——黑山團管區;第三縱隊負責掃清城東北外圍的敵人,包括攻占配水池(錦州供水處)及城北堅固防御要點——大疙瘩(亮甲山)。到10月13日,我軍先后占領了錦州合成燃料廠、十二畝地、團管區、亮甲山、炮臺山、罕王殿、松山、紫荊山、百官屯、北大營等據點,控制了錦州外圍有利地形。
錦州攻城戰
10月13日,各路縱隊將錦州城死死圍住,東北野戰軍總部下達了攻錦作戰的命令。10月14日10時12分,我軍先以猛烈炮火集中向錦州城墻及守軍堅固工事實施連續轟擊,數千發炮彈呼嘯著飛向敵陣,有效壓制了城內守軍的火力。11時,總攻開始。各突擊集團全線發起猛烈攻擊,各路縱隊直插錦州城垣,在選定的10個突破口上與敵進行殊死搏斗,迅速突破城防。第二縱隊沿惠安街、良安街沖入市區;第三縱隊在敵省公署東側越墻突入市區;作為預備隊的第六縱隊第十七師也于第三縱隊左側康德街、大同街突入市區;第七縱隊、第九縱隊從城南相繼突破進入市區。第八縱隊發起沖擊的時間較遲,但突破后進展較快。
各縱隊突破后,隨即展開巷戰,他們以大膽穿插分割、迂回包圍的戰術,巧妙地消滅敵人。敵人則利用工事、樓房頑抗。第二縱隊在前進過程中遇到稅務局守敵的頑強阻擊,遂采用炸藥爆破戰術,一次消滅敵人一個營。第二縱隊五師十五團八連二排五班戰斗小組組長梁士英,在部隊被阻于城西北鐵路橋洞、兩次爆破敵堡均未成功的時候,挺身而出,把爆破筒從敵堡射擊孔塞進去,可敵人又將爆破筒推出,梁士英毫不猶豫地將冒著白煙的爆破筒重新塞進地堡,并用雙手和身體死死頂住,終于炸掉地堡,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戰友們打開了一條通往勝利的道路。第七十六團第五連為了把紅旗插上錦州城頭,在3分鐘之內,4名戰士前仆后繼,直到讓紅旗在錦州城頭迎風飄揚……
至10月15日拂曉,各攻城部隊先后在白云公園、中央銀行地帶會師,攻占了國民黨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及第六兵團司令部。15日午前,錦州新城區敵人已基本肅清。午后,第七縱隊和第二縱隊一部又向老城發起攻擊,激戰至晚6時,全殲老城殘軍。
錦州攻堅戰,歷時31小時,共殲滅國民黨軍10萬余人,活捉了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黨中央獲悉錦州大捷,立即發出了由周恩來起草的賀電。同時,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了攻錦作戰的勝利。
錦州的解放為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東北日報》在慶祝錦州大捷的社論里所說:“錦州的勝利,對于東北人民的全部勝利與最后勝利是有決定意義的。敵人失去了錦州,其實際意義,就等于失去了全東北。孤守長、沈之敵,從陸上逃跑的后門,從此被緊緊地關閉起來了。東北敵人的最后被殲,及全東北的最后解放,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