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 劉潔
摘? 要: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是應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更大范圍改革的試驗田。值此內蒙古全面落實“五大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之際,以大力推進“內蒙古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申請和建設工作,以制度性開放推動“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是內蒙古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抓手。
關鍵詞:自由貿易試驗區? ? ?向北開放
一、加快自貿區申建是內蒙古把握改革開放大勢的要求
(一)加快自貿區的申建,是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從內蒙古自貿區(FTZ)向中蒙俄自貿區(FTA)發展的必然要求
毗鄰俄蒙的區位條件要求內蒙古必須承擔“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任務,建設內蒙古自貿區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供重要抓手和載體。內蒙古自貿區的建設將與俄羅斯遠東經濟區、蒙古扎門烏德自由區對接,通過打造國際高標準的營商環境,暢通高效的國際物流服務,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中蒙俄間要素跨國自由流動和有效集聚,形成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樞紐平臺,進而實現向中蒙俄自由貿易區的過渡。
(二)加快自貿區的申建,是落實建設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任務的關鍵路徑
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自治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承擔的光榮使命,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經略周邊,與俄蒙圍繞“一帶一路”建立高效順暢的開放合作體系,對國家統籌發展和安全具有特殊意義。作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建設,急需通過“自貿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創新破局,實現要素再整合,開放新拓展;通過自貿區的制度性開放,構建更加積極的國際陸路運輸和物流合作模式、更加開放的大宗商品交易合作體系,為中蒙俄間供應鏈、產業鏈的融合聯動探索新路徑。
(三)加快自貿區的申建,是內蒙古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手段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以及新一輪內陸省份開放體系的形成,給內蒙古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自貿區的建設,要學習先進自貿區經驗,結合內蒙古沿邊開發開放的特點,整合優化既有的口岸、保稅等開放要素,破除各類行政區劃、體制政策和交易慣例的障礙壁壘,探索和完善與沿邊地區開放特點相適應的開放機制,用活、用好現有的邊境貿易、跨境電商政策,推動中蒙俄之間檢疫前置、檢驗互認、信息共享,從而帶動內蒙古外向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貿區的布局逐步從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延伸,形成了聯通東西、貫穿沿海到內陸的開放新格局。自貿區以“境內關外、港區結合、物流主導、統一管理”為主要手段,通過“制度創新”成為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突破口,成為以開放促改革,帶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自貿區制度性開放解決橋頭堡建設中“卡脖子”問題
自貿區不能只是一頂帽子,自貿區是我們解決當前改革開放和橋頭堡建設存在問題的重要抓手。反觀內蒙古的對外開放,存在諸多問題,體制機制上緊迫感不強、統籌不足,滿洲里和二連口岸核心交通基礎設施滯后,擁堵嚴重;全區口岸布局同質化嚴重、定位不清;開放要素上數量有余質量堪憂;保稅等特殊監管區設置上與物流設施銜接不暢,運營困難;外向型經濟與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協同融合不夠,發展滯后等等。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自治區亟需通過自貿區的申建工作,打破傳統口岸多年以來形成的諸多藩籬,實現建設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的破題。
三、建設路徑
內蒙古自貿區肩負著“發揮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重要作用”的重要使命,核心是要在風云動蕩的國際形勢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探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途徑。
(一)政府引導下的資源整合
發揮政府主導引領作用,統籌全區有關開放的口岸、保稅、政策等資源要素,規劃整合、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構建權責分明、公平透明、高效優質的市場準入及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實現自貿區內開放資源要素的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全區橋頭堡建設立標打樣,形成一套實踐可行的沿邊開放的制度安排樣本。
(二)對標規則和標準
主動對標對接國際市場,銜接國際貿易投資高標準、新規則,結合俄蒙現實以及國際形勢動態,以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為主線,遵循投資、貿易便利化及金融開放創新的改革要求,先行先試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方面的開放措施和監管創新,形成一套適應國際、適配俄蒙,符合國內及內蒙古現狀需求的管理制度和監管模式。
(三)制度創新、錯位共贏發展
把握“一帶一路”五通與自貿區“四化”的銜接融合,重點關注中蒙中俄貿易投資市場需求,深度梳理中蒙俄國際物流卡點堵點、國際貿易品類、國際投資熱點、國際投融資通道等重點領域,主動布局合作戰略,創新互動模式,探索新措施、新制度,形成一套適應國際與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模式。
四、對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理清思路
橋頭堡建設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戰略任務。在現階段,橋頭堡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從這個角度講,需要我們全局性謀劃,重點項目推進。借鑒兄弟省市自貿區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的經驗,結合內蒙古的具體實際,從體制機制、政策創新、資源整合的角度,抓住目前影響“雙循環”的主要矛盾,通過重大項目實施,實現早日破題。
(二)明確橋頭堡建設中口岸的功能定位,優化自貿片區布局
自貿區是通過商品和服務貿易在一定區域自由流動,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各省自貿區建設目前是3個片區模式。內蒙古20個口岸,外聯俄蒙,內聯三北,是“雙循環”之要沖所在,合理布局自貿片區,才能激活區位優勢和廣闊腹地的發展潛力。因此,針對自貿區實施范圍,要強化滿洲里、二連國際大通道戰略位勢,按照“通道+樞紐+產業”的邏輯,圍繞邊境口岸場站物流園區建設,布局口岸自貿片區。通過“口岸物流樞紐+自貿園區”模式,提升物流功能,融入中蒙俄經濟要素流動的載體體系,實現自貿區要素內外流通“雙循環”,實現大宗商品進口保稅、金融植入、國儲、交易落地;實現自貿區與腹地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推動自治區外向型產業優化布局,高質量發展。
(三)以中歐班列滿洲里和二連基地項目為突破,解決口岸擁堵和“穿腸過”問題,提升自貿區綜合服務能力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大宗商品進口、工業品出口是目前我國外貿的主要形態。目前中歐班列的承運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與外貿業務的增長需求。建設中歐班列二連浩特、滿洲里基地,通過口岸集結,改變現有運輸規則,實現國內換裝出口,車板重進重出,是解決口岸擁堵,提升通道能力的最快路徑。
比如中歐班列二連浩特基地項目,由于中蒙鐵路軌距、口岸交接運輸規則和鐵路編組長度不同,使得中歐班列必須在邊境口岸進行換裝作業。參照新疆口岸的換裝創新模式,通過現有運輸規則的調整,實現口岸車板交接重進重出,理論上可以提升一倍的交接能力,這是解決目前口岸擁堵的主要路徑。這種運輸組織模式的調整,為中歐班列運輸系統,以邊境口岸樞紐為核心的“樞紐對樞紐”的班列運輸組織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即:內陸樞紐集貨(同一流向不同到站)發往邊境口岸樞紐,口岸樞紐經二次集疏編組發往境外樞紐,境外樞紐集散分撥,反向亦然。以此形成中歐班列境外段規模滿軸運行,增強境外議價能力,降低綜合成本。
(四)搭建“自貿區開放服務平臺”,通過政府主導下的資源要素整合,激發自貿區建設的引領作用
外向型資源分散是內蒙古外向型經濟薄弱的主要問題。“要素集聚”是破題關鍵,把握自貿區申建的契機,整合集聚自治區各類對外開放要素,推動自貿區與中蒙俄的互聯互通。
一是探索與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團、哈爾濱鐵路局集團圍繞二連浩特、滿洲里口岸進行深度合作,合作建設進口鐵礦石、銅金礦、焦煤、鉀肥等大宗商品國儲、保稅、加工園區,打破現有鐵路口岸快進快出運行方式,推進陸港口岸模式構建。
二是探索與中遠海運就圍繞口岸與腹地、口岸與港口的多式聯運合作模式,降低口岸綜合物流成本。
三是探索與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商和交易平臺公司合作,圍繞口岸大宗商品進口設立交割庫,推動金融、信息植入。同時探索俄羅斯、蒙古資源類企業參與在口岸共同設立保稅、交割倉庫,將國際大宗資源類商品國內存儲、交易。
比如滿洲里進口鉀肥物流、國儲、加工園區項目,設計俄羅斯進口鉀肥90萬噸,保稅國儲30萬噸,加工30萬噸。哈爾濱鐵路局集團負責園區鐵路線建設,內蒙古國貿集團聯合俄羅斯烏拉爾鉀肥負責園區倉儲建設,內蒙古天宇集團負責加工,四方通過各自領域的分工合作,組建公司參股建設,通過滿洲里自貿片區政策覆蓋,就可以在園區內實現保稅和金融介入,從而降低貿易成本,實現鉀肥保稅國儲,直接服務東北地區農業發展。
逐步搭建自治區跨境貿易、物流和投資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深化自治區向北開放橋頭堡的載體功能,對內輻射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對外強化與俄羅斯、蒙古的戰略聯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服務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五)爭取政策紅利,立足自身優勢,拓展離岸貿易、服務貿易,創造中蒙俄互贏互利國際經貿新模式和切入點
深度解析對俄貿易國際結算、美國貿易限制等因素,依托自貿區內離岸公司和離岸貿易功能,開展轉口貿易。針對中蒙貿易、物流及金融依托第三方的特點,自貿區積極拓展包括國際物流、保稅維修、國際征信、保險、檢測、醫療、教育等跨境服務貿易項目,搭建具有內蒙古自貿區特點的國際化服務平臺,務實創新,錯位共贏。
(作者單位:1.內蒙古國貿集團有限公司;2.呼和浩特鐵路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