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子昂
摘要:探討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原則與策略,引入資料分析法,確定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難點,研究滅火原則,從人員調集、火情偵查、火場排煙、人員疏散等方面制定針對性滅火救援策略,以期在解決相關難點問題的同時,提升滅火救援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因火災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出行人員、車輛提供更加安全的環境。
關鍵詞:公路隧道;滅火救援原則;策略
進入新時期以后,道路安全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而層出不窮的公路隧道火災事故對消防救援隊伍的消防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結合火災發生特征、趨勢,遵循對應的滅火救援原則,制定滅火救援策略,調集各方力量、提升救援實效。
1 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難點分析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公路隧道開展滅火救援時面臨的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
1.1? 偵查難
公路隧道整體結構較為封閉,在出現火災事故時,受濃煙、斷電等因素影響,隧道內部溫度高、視野模糊,使得消防救援人員對于火災的具體狀況難以實現全面了解,且部分火災發生于隧道最內部,偵查設備、人員因車輛擁堵難以進入,給火情偵查帶來較大困難。
1.2? 排煙難
在發生火災事故時,隧道內設置的固定排煙設施可能遭到損壞難以運行,短時間內無法排煙,消防救援隊伍雖然配備有排煙設備,但是很難在極長的隧道中發揮作用,且若是有人員被困,盲目進行大功率通風排煙,會造成隧道內煙氣層紊亂,給后續的滅火救援、人員疏散帶來較大干擾[1]。
1.3? 救援難
隧道起火時,因隧道是單行車道,故而內部滯留的車輛無法改變方向,若是沒有進行及時的交通管制,其他不知情車輛會源源不斷地駛入隧道,出現擁堵、碰撞,并造成火勢蔓延、人員被困。此外,因隧道內部電源可能在火災中受損,導致隧道內一片黑暗,被困人員難免心理恐慌,可能做出異常過激行為,若是再出現車輛碰撞,還需破門救人,難度較大。
2 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原則
2.1? 救人第一
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時,火災很難第一時間撲滅,需要始終遵循“救人第一”的原則,消防救援隊伍需及時掌握火災具體情形,指派精干力量進入隧道,疏導被困人員,最大程度降低人員傷亡。
2.2? 集中兵力
公路隧道火災一般是大型火災,覆蓋范圍廣、受災群眾多、撲滅困難,故而需集中范圍內的滅火救援力量,迅速抵達火災現場,組織滅火救援,這需相關部門能夠集中調派各部力量、規劃最優路線,提升救援效果[2]。
2.3? 首選內攻
公路隧道起火時,應結合火災具體情況,在保障滅火救援人員安全的基礎上,首選內攻救援,把握戰機、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深入內部、直擊火源,通過有效方法控制煙氣,配合后續的滅火戰斗、人員疏散工作。
2.4? 防護到位
相比普通的建筑火災滅火救援,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難度更高、危險更大,故而應指定專人對即將進入隧道的滅火救援隊伍進行安全防護檢查,確保防護到位,記錄進入時間,輪換展開滅火救援,且需關注隧道結構、火災趨勢,發現險情后,及時發出告警信息,提示人員撤離。
3 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策略
3.1? 人員調集
人員迅速調集,是提升滅火救援實效的有力保障,需關注以下要點:①在接到公路隧道火災報警電話后,消防救援隊伍負責人應及時匯報政府單位,啟動應急預案,調集衛生、交通、環保、通信、電力、消防、應急、公安等各個部門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②消防救援隊伍迅速組織救援力量抵達現場,成立現場指揮中心、偵查小組、警戒小組、通信小組、排煙小組、內攻小組、搜救小組、保障小組等,各司其職、有序開展救援工作,由指揮中心下達命令,到達指定作戰區域,實現各小組的靈活配合[3]。③調集若干輛排煙車、照明車、高倍數泡沫及發生器、移動水炮車、搶險救援車、水罐車等消防車輛;調集各種類型的偵查器材、通信器材、防護器材、警戒器材、堵漏器材等;調集淋浴車、參運車、宿營車、供電車、供氣車、油料車等后勤保障車輛,確保后勤資源充足,以此來輔助展開火災救援、減少傷亡。
3.2? 火情偵查
火情偵查是滅火救援的前提與必要工作,其直接影響后續的救援效果,可從以下方面落實偵查工作:①外部偵查。組織專業人員觀察隧道洞口噴煙情況,檢測洞口溫度變化,結合煙氣高度、洞口溫度、煙熏痕跡以及內部相關設備傳輸出的信息綜合研判火勢大小;詢問火災現場知情人,了解內部火災原因、人員被困、起火位置等關鍵信息;聯系隧道承建單位,獲取隧道平面布置、內部構造;檢查隧道內原有的監控裝置是否仍在工作狀態,若是還沒有被損壞,可及時掌握相關信息[4]。②內部偵查。偵查小組配備完整的防護設備、偵查設備進入隧道內部,查明起火原因、位置、被困人員數量與分布,分析火災趨勢與風險,可沿隧道上風方向依次進入隧道,可按照以下兩種方式展開偵查:一是搜索偵查法,組建3人偵查小組,負責人員搜救、火災偵查,按照“△”隊形進入內部,其中1號偵查員在前,通過強光燈、熱成像儀照亮前方道路,2號偵查員通過紅外測溫儀檢測隧道壁溫、頂溫,鋪設救生照明線,3號偵查員攜帶若干防護設備,如防火衣、過濾式防毒面具等,觀察內部狀況,聯系指揮員匯報情況;二是控火偵查法,組織5人偵查組,主要負責初步控火、火情偵查,配備隔熱服,騎摩托車從非起火隧道駛入,沿橫通道步行進入起火隧道,其中1號偵查員通過熱成像儀搜索,選擇前行方向,2號、3號偵查員攜帶水槍、水帶等設備,4號、5號偵查員負責隧道內部觀察、通信聯絡,在遇到火災時,4號、5號偵查員負責連接水帶、消火栓,與2號、3號消防救援人員一同射水初步控制火勢[5]。
3.3? 火場排煙
公路隧道內部煙氣流動會降低隧道內部視野,不利于救援工作穩定展開,可通過系列消防設備完成火場排煙工作,需關注以下要點:①固定設備排煙。指的是利用隧道內原本配備的排煙設備排煙,如射流風機排煙,在完成人員疏散后,檢測隧道內風流方向,確保是從火災上游至火災下游,設定風速至臨界風速,開啟射流風機到最大檔位,讓煙氣迅速排出;通風井排煙,結合隧道火災實際情況,開啟對應的通風井排煙,以3m/s作為一個風速控制段,確保隧道內風流、行車方向相同,按照火源相對通風井的位置,劃定各個通風控制區段,進行針對性排煙。②移動設備排煙。完成人員疏散后,進行排煙:一是“一字型”排煙,運用移動排煙設備進行組合式排煙,其中在火災上游選擇正壓排煙通風,下游選擇負壓排煙,保證風速不低于臨界風速,或者是通過渦噴消防車進行“強風-細水霧”射流排煙;二是“L型”“T型”排煙,開啟橫通道,在鄰近火源橫道位置排煙降毒,為人員疏散提供便利;完成“L型”排煙后,將排煙設備布置在火源上游、橫通道,避免煙氣回流,控制風速不超過7m/s;在“L型”排煙后,再進行“T型”排煙,在火災下游布置排煙設備,進行負壓通風。③注意事項。無論選擇何種排煙模式,都需配備7人內攻排煙小組,穿戴防護設備、開啟排煙車,1號、2號消防救援人員在水罐消防車左側,3號、4號消防救援人員在右側,邊走邊鋪設水帶,用水槍灑水排煙、掩護進攻,5號、6號消防救援人員是機動力量,用于應對不測情況,7號消防救援人員結合火災實際情況調整排煙車行進方向,以此來取得更好的排煙效果[6]。
3.4? 人員疏散
在進行人員疏散時,需關注以下要點:①進行交通管制。為避免車輛源源不斷地駛入著火隧道,應進行必要的交通管制,對上路車輛分流處理,派遣巡邏車巡查,指引路面車輛就近駛離,減少車輛滯留;及時通過社交媒體公布該路段火災情況,規勸其他車輛調整行駛路線,保證車輛暢通;在消防救援人員抵達現場后,距離火災現場500m范圍內拉警戒線,若是遇到霧、雨、雪、大風等惡劣天氣,警戒距離應擴大到1000m,并在200m、500m處設警示人員,配備警示燈、警示旗、發光棒等提醒其他車輛,注意避讓;若是遭遇危化品泄漏,波及范圍更廣,單單依靠消防救援部門可能力量不足,需協調路政、公安等部門布設更加嚴謹的警戒線,封鎖路口,避免泄漏范圍進一步擴大。②公路隧道出現火災事故時,內部濃煙分層明顯,其中上層煙氣較濃,下部煙氣密度小,且在隧道中心線位置有著較高的可見度,故而在人員疏散時,盡量沿著隧道中心線,低姿態通行;通過緊急疏散通道疏散,在多孔隧道兩孔間設置有縱向疏散通道,其中防火門直接連通隧道,可引導被困人員進入防火門,從緊急疏散通道有序撤離;通過橫通道疏散,隧道上行線、下行線間設置有人行橫通道、車行橫通道,可供搶險救援、人員逃生、車輛疏散所用;橫通道兩端布置有疏散指示標志、防火卷簾,在出現火災事故時,引導被困人員遵循指示標志撤離。③人員搜救。組織若干個5人搜救小組,配備完整的防護服、防護設備,其中1號為指揮人員,負責指揮小組按照相應方法展開營救工作,2號、3號、4號消防救援人員攜帶破拆、支撐設備、救生設備等,5號消防救援人員則通過擴音器、強光燈等安撫被困人員情緒,進行溝通交流,詢問其具體方位、當前情況,使其從緊張、壓抑、恐懼的狀態逐漸恢復過來,配合營救工作;采取逐個敲擊車窗、強光、呼喊的方式,搜救人員;進行搜救小組的合理分配,重點搜查起火、碰撞車輛,確認是否造成人員被困;若需破拆救人,應選取適宜方法、位置破拆,避免被困人員在被營救過程中受傷,提升救援效率[7]。
3.5? 組織內攻
因公路隧道較長,單靠外部設施滅火很難奏效,必須組織人員內攻救援,需關注以下要點:①選擇內攻滅火方法。一是起火隧道處內攻滅火,組織6人內攻小組,配備完整的防護設備,分工明確,其中1號、2號內攻消防救援人員操作消防車,向公路隧道原本配備的消火栓管網加壓供水,另外4名消防救援人員兩兩一組,各攜帶1支多功能水槍、3盤水帶進入隧道,步行到起火點,從鄰近起火點2個隧道內消火栓處用2支水槍滅火;二是從非起火隧道滅火,組織4人內攻小組,配備完整的防護設備,分工明確,操作水罐車從非起火隧道行駛到距離起火點最近的橫通道處,其中1號、2號、3號消防救援人員從水罐車接出水帶,穿過橫通道用水槍滅火,再由4號消防救援人員從橫道通位置操作排煙風機正壓通風,避免煙氣由橫通道蔓延到其他位置。②內攻戰術選擇。結合實際,優選注水排險法、高倍數泡沫灌注、封洞窒息法、轉移處置法、直接滅火法等展開滅火作戰;若是出現危化品危險,需引入洗消監護、放空點燃、浸泡水解、泡沫覆蓋、化學中和、切斷外排、倒料轉輸、堵截蔓延、冷卻控制、關閥堵漏、稀釋防爆等方法予以處理。③內攻要求。在組織內攻時,首先通過隧道內布置的滅火設備、泡沫滅火設備滅火,若是未起到作用,再用消防水罐車、手抬機動泵滅火;在滅火時,為保證水源充足,可先用隧道內消防水池為消防管網補水,或者是用附近河流、溪流補水;情況必要時,準備遠程供水設備,引入接力供水方法;及時調整內攻戰略,因公路隧道火災覆蓋范圍廣、變化趨勢多端,故而各階段的火災情形有著較大的不同,需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內攻策略,保證內攻效果。
3.6? 實戰演練
為最大程度提升滅火救援效果,可以消防救援支隊為核心,聯系當地相關部門、單位組織公路隧道火災救援演練,積累經驗,反饋到后續的火災救援中,需關注以下要點:①實戰場景模擬。模擬CNG壓縮天然氣運輸車輛行駛至公路隧道內部時,前方兩輛小轎車追尾,車輛避閃不及,發生碰撞、起火,現場車輛集聚、滯留。②調動轄區范圍內若干消防救援作戰單位,到達現場后,立即確認固定消防設施的啟動情況及事故車輛的具體位置,并組成偵查小組在水槍的掩護下對著火車輛和危化品泄漏物質進行現場偵查,對其余車輛進行有序疏散,并嚴格按照危化品槽車泄漏事故及車輛交通事故處置流程開展安全管控、冷卻降溫、稀釋驅散、冷卻控燒、關閥斷料、放空排險、緊急避險、破拆救人、Mesh自組網搭建等。③通過實戰演練考驗消防救援隊伍處置公路隧道交通事故、車輛火災、危化品泄露等危急災情的應急救援能力,分析其在應急響應、處置流程等方面的不足、缺漏之處,對其加以調整、優化,形成完整的公路隧道火災處置預案,在出現類似火災問題時直接調取預案,結合實際火災情形對其加以優化,以此來保證火災處置效率。
4 結語
綜上,本文對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原則與策略進行了綜合論述與分析,建議給予其足夠重視,分析各項救援策略在實際落實中的優勢與不足,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并在救援工作中積累經驗,反饋到后續的火災救援中,不斷提升消防救援隊伍救援水平,最大程度保障被困人員人身安全,降低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于春輝.高速公路隧道火災特點及滅火救援對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2,7(8):139-141.
[2]陳建.特長高速公路隧道火災滅火救援的思考[J].今日消防,2021,6(7):9-12,16.
[3]楊睿.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統中滅火設施的合理化設計分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9(8):121-122.
[4]陳瀟唱.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統工程設計的研究[J].低碳世界,2019,9(9):289-290.
[5]秦洪超,周俊偉.公路隧道火災事故危險性及救援對策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1(2):242-243.
[6]趙強,郭淞,畢強.公路隧道疏散救援關鍵技術——以北京東六環特長盾構隧道為例[J].隧道建設(中英文),2021,41(2):429-437.
[7]李佳.基于FDS的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對公路隧道火災的作用效果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22(17):93-96.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in highway tunnels
Shu Ziang
(Lishui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Zhejiang Lishui 323000)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in highway tunnels, and introduces data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difficulties of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in highway tunnels, and studies the principles of fire fighting, and formulates targeted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mobilization, fire investigation, fire smoke exhaust, and personnel evacuation. It is hoped that while solving the related difficult problems, the efficiency of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will be improved, th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fires will be minimized, and a safer environment for travelers and vehicles will be provided.
Keywords: highway tunnel;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principle; strategy